东坡二赋万古传 【书评】张宏乾/-梅月横窗
东坡二赋万古传
《三希堂法帖》中收录苏轼墨宝33篇,《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合写卷是其中篇幅最长的上乘之作,而且历经近千年流传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细心品味,去领略和享受苏东坡高旷自由的思想境界、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和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
《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合写卷是苏东坡晚年的得意之作,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传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寓意深刻绝品外挂,想象丰富,夸张奇特,而且书法潇洒飘逸,驰张有度,柔中带刚,绵里裹铁,肥拙之中透出一精神和灵气,生动地展现了苏轼书法艺术的鲜明特点,完美地阐释了苏东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书法美学理论,是苏轼书法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力作。笔者反复研读,并参考了《苏轼文集》中的相关内容,提出如下体会和认识,特在此和读者分享。
一、二赋合写卷的创作时间
《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创作于元祐末年到绍圣初年,期间正是苏轼人生经历重大转折之时。元祐更化之初,苏轼由于政治主张和当时实际上执掌朝政的太皇太后相同,而且秉性忠直,才学超群,所以仕途一帆风顺;元祐中期,苏轼由于爱憎过于分明,且心直口快不择言,成为御史攻击的对象,为了避免朝中的纷争,多次请求外任;迨至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仙逝,年轻的哲宗亲政,元祐大臣渐受冷落,苏轼作为元祐大臣的代表人物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排挤和冷遇,被任命为定州太守,实际上是被贬出朝庭,苏轼遇到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挫折,这是上述两篇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其文稿的写作时间,《洞庭春色赋》当在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颖州太守之时,《中山松醪赋》则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之后,苏轼赴任定州太守之时,而书法作品的创作则是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其卷后自跋云:“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马惜珍。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余,戏为作赋。后余为中山守脉动梦立方,以松节酿酒,复为赋之。以其事同而文类爱西特,故录为一卷。绍圣元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东坡居士记柚子社。”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间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二赋合写这个版本的写作时间,实际上,苏轼对这两篇诗赋创作成书法作品并不只此一次,而是反复多次书写,而且写得非常认真,也可以想见,如果其他版本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能够流传至今东厂胡同,也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书法作品,甚或能够超过现在的二赋传本。
于景頫先生主编的《苏轼书法珍品集粹与拾遗》(辽海出版社出版)中收录了苏轼于元祐九年(实际上也是1094年)二月廿三日在中山雪浪斋所书《中山松醪赋》的拓片,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苏轼最早书写的《中山松醪赋》,和现在传世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合写卷相比沧海百年,这幅拓片显得相对比较拘谨和端庄。
另外《苏轼文集书松醪赋后》记载:“予在资善堂,吴传正为世外之游。及将赴中山下堂妾,传正赠予张遇易水供堂墨一丸而别。绍圣元年闰四月十五日,予赴英州,过韦城,而传正之甥欧阳思仲在焉,相与谈传正高风,叹息久之。始予尝作《洞庭春色赋》,传正独爱重之,求予亲书其本。近又作《中山松醪赋》,不减前作,独恨传正未见。乃取李氏澄心堂纸,杭州程奕鼠须笔,传正所赠易水供堂墨,录本以授思仲,使面授传正,且祝深藏之。传正平生学道既有得矣,予亦窃闻其一二。今将适岭表,恨不及一别,故以此赋为赠,而致思于卒章,可以超然想望而常相从也杨尚坤。”
通过这篇后记我们可以知道,苏轼早前曾给吴传正书写自己新作《洞庭春色赋》,在绍圣元年闰四月十五日天天星连萌,也就是书写传世本二赋合写卷的前六天,在韦城(今河南省滑县附近)又为吴传正书写了《中山松松醪赋》。虽然为吴传正所书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书写的,但是对这两篇新作自我欣赏和偏爱,以及从内心深处认为两篇辞赋可以互相媲美,却为之后几天二赋合写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感情酝酿,因此在绍圣元年闰四月二十一日二赋合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同时通过对《苏轼文集》的检索,我们还能知道韦思浩,苏轼在这次南迁之后,还分别给好友陈季常、钱济明和表兄程正辅书写了自己的新作《中山松醪赋》。
二、二赋合写卷的思想内容
苏轼为什么对这篇词赋如此钟爱并反复书写呢?其实答案就在这两篇词赋的文字中。在这两篇词赋中,作者托物寓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尤其在《中山松醪赋》中,作者开篇便通过回忆自己赴任中山太守时,夜渡衡漳,燃松节照明的场面起兴,以借物拟人的方法,感叹自己不遇于时(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接着作者表明:自己虽然满腹经纶,但已经不能像伟岸的松树那样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甘愿作为松枝,酿成药酒,为世人疗疾,助人类健康(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再接下来,说明中山松醪先苦后甜,能够长期保存,比一般的酒品质更优,也隐喻自己虽然受到冷遇,但忠心耿直,坚贞高洁,不与甘言悦耳、追风逐势之辈为伍(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最后,作者展开奇特的想象,以生花之妙笔,描述了饮用中山松醪的神奇效果,以及历代酒仙争相品尝中山松醪的热闹场面朝内81号,把文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杨伟鑫。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凤,争榼挈而瓢操。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可及,归餔歠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关于这一点,乾隆皇帝御跋中就已经点明:“内府中收苏轼书凡数十种,妍秀飘逸,各极其胜。此所书二赋,乃将过岭时笔,精气盘郁毫楮间,首尾丽密,信坡书中所不多觏。读赋中“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与夫“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与烹熬”数语,殆其自道。于无意中自然流出,所谓气高天下者,尚可想见。”苏轼正是通过对二赋的反复书写、赠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明珠被埋、不遇于时的感慨和随遇自适、旷达放怀的心情。然而,苏轼并不满足于松节被焚,明珠被埋。他要酿松节为酒,为世人提供祛病保健的药酒和高旷超逸的精神滋养,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我们对苏轼为知近的朋友和亲人反复书写这两篇新作、尤其是《中山松醪赋》,就不难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传世本苏轼二赋合写卷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清庭覆亡后,从宫内流出,落入民间,1982年复归吉林省博物馆收藏。关于这件书法珍品的传奇经历罗胖子,洪丕谟先生《墨池散记》有专文介绍。国之瑰宝,终归国有,仍能流传于世,为后人欣赏,实乃艺术之幸事,文化之福音
作者简介
张宏乾,男,生于1963年5月,河南省偃师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温永毅,198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曾从事中医临床以及卫生防疫和药品检验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现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爱好乒乓球、游泳等运动,工作之余,醉心于苏学(有关苏轼的文史资料)和书法文史研究,
琴葛蕾在《书法导报文史苑》发表学术文章多篇,通过深入研读《苏轼文集》,结合其他史料,撰写苏学研究文章数篇,散发于各种刊物,
请长按二维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