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贫困户吃生态饭脱贫致富-宜秀扶贫
近年来海瑞传奇,安庆市宜秀区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景区景点带村、产业就业带动”等方式,拓宽旅游辐射面,实现农村变景区、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农产品变旅游产品,使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发挥旅游扶贫实效陈超波。股指期货手续费多少
10月3日上午,宜秀区罗岭镇凤溪村阳光雨露生态果树采摘基地里,前来采摘阳光玫瑰葡萄、火龙果的游客,人头攒动,场面好不热闹畅行仕途。来自安庆城区及周边的游客利用闲暇来到休闲基地动手采摘强嫁少将,体验劳动和丰收的乐趣。
阳光雨露生态果树采摘基地近1000亩。目前,果园帮助解决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务工2.37万人次,使他们在收入上提高15%以上。正在采摘园忙碌的贫困户金六一介绍说,我们家有1.3亩土地入股阳光雨露生态园,年分红700元,生态园忙的时候,我就在这里打打工,一年收入将近两万元。
“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有客,怎么样把独特的生态资源变成风景,让农民在享受身边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生态红利,这就需要把我们的秀美山水和休闲农业进行有机结合,实施生态产业扶贫,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卖风景’致富。”宜秀区农业局局长刘正明说。
山清水秀带动产业发展,自然环境成最大卖点。宜秀区是新城区,属于城郊结合部,生态资源丰富,是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近年来,生态农业风生水起,
黄慧颐乡村旅游渐入佳境,催生花溪茶谷、大龙山梨园、罗岭龙虾养殖基地、黄梅葡萄园、杨桥柑橘基地,白泽湖莲藕基地等乡村旅游点,开展采摘节、观鸟节、梨花节等26场次旅游节庆活动,深受当地村民和周边市民青睐。
“前几天中秋小长假,宜秀区花溪茶谷千亩花海开园,我这里每天都有几百元进账。眼下国庆假期将近,来这里游玩游客更多,我这农家乐可‘红’着呢!”10月1日,在毗邻罗岭镇的杨亭村开办农家乐的杨高林美滋滋地说。在宜秀区,有100多名农户像老杨一样,坐享着“借景致富”带来的福利。
其实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偏远乡村。近年来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加,附近的农家乐也迅速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好项目。村民杨高林过去一直在外务工,正是看好家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势头。2015年选择回乡创业,建起了1000多平米的农家客栈。
跟杨高林一样尝到乡村旅游甜头的,还有杨亭村茶农杨双九。“我们的茶叶卖的好哩,一斤能卖上500多元。除了茶叶本身品质好,还有就是来我们这儿游玩的游客逐年在增多,所以茶叶不愁卖不出去。”杨亭村茶场茶农杨双九说。
“从‘活绿’中受益,这是我们村近20年坚持增绿的感受”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党总支书记杨凯说。20年前,杨凯记忆中的杨亭村,那时是典型的荒山村、空心村,四处可见撂荒的山场、田地,村里转一圈都见不到几个年轻人。“光秃秃也乱糟糟,本村人都走了,外地人不进来,几乎无人问津。”杨凯和村两委决定,要发展必须从改变生态环境入手,计划村集体每年发展50亩茶园,不允许砍伐一棵树。如今,全村茶园总面积超过700亩,栽种各种苗木20000余株,引进5家经果林企业、注册国家地理商标、全力打造茶文化茶旅游产业链。
绿了山村,富了村民。很快早泄茶,杨亭村迎来了乡村旅游的“春天”。大批游客蜂拥而至,茶叶十分抢手,土鸡、土鸭等农产品火爆热销、花溪茶谷基地郁金香吸引大量游人……村子热闹了,村民看到绿色发展的希望。“我以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开了农家乐莎娜琳,一年赚五六万不成问题。”已脱贫的贫困户杨丽说。依靠茶园和旅游,杨亭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受益远不止如此,杨亭村的生态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并且还在续写。
“这里是千亩花海,目前盛放的这些花花草草,有天鹅绒紫薇、千日紫、玫瑰花、薰衣草、草花、芝樱、向日葵等……”花溪茶谷公司策划总监胡志远一处处介绍,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10月4日,在五横乡杨亭村的花溪茶谷基地,鲜花盛开的杨亭村游人如织,场面壮观,吸引众多游客在花海拍照留念。
经过前几年郁金香花展,这里已经积攒了一定的人气。2017年常鹤鸣,杨亭村引进花溪茶谷公司即溶茶,流转土地共计5080亩,计划利用四年时间,投资近4亿元,全面整合杨亭村各类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国庆节期间正在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百万花海展,倾城盛放雅儿贝德,满园花色。
花溪茶谷的持续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67岁的董学云,2016年起便将自家的近3亩地流转给花溪茶谷,不仅不再操心种田的活计,还在这里打工,拿起了“年薪”。“既能拿地租,又能拿工资守望者加速器,还可以把家里的土鸡蛋、新鲜菜等农产品卖给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几乎天天都有收入”董学云开心地说。
近年来,宜秀区通过建立“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已建成生态农特产业基地近10万亩,引导发展生态农业,从事茶叶、莲藕、水果等特色种养业和加工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多种方式,实现“村村建园、户户入园、人人增收”。截止9月底,宜秀区16个园区、8个贫困村的9个扶贫基地、48家龙头企业、15家合作社和39家大户及家庭农场,共带动2069户贫困户在基地就近就业,帮助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吃上“生态饭”。(方华)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