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二手房东方艺术书法-邱振中·日常书写:定义、书法史的构成及其他-梅岗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6-12-10

东方艺术书法|邱振中·日常书写:定义、书法史的构成及其他-梅岗

…………………………………………………………

国内统一刊号CN41-1206/J
主编:谭振飞
副主编:王客 龙友
原载《东方艺术-书法》2017.4下半月
独家授权发布

序跋
日常书写: 定义、书法史的构成及其他
邱振中
2013年,兰亭论坛以“日常书写”为题,采取征稿与约稿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一次讨论会。这个论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对学术界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概念,论文中讨论“日常书写”定义的较多;2014年继续这个论题的讨论,许多学者贡献了他们的思考,但仍不足以编成一部文集;2015年就此同一论题举办了第三次讨论。我们在三次讨论会的论文中选择了15篇文章,另外补充了两篇,编成这部文集。
“日常书写”是我在199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艺术的泛化》,1987初稿,1991完稿),但是有关思想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思考书法的深层性质时,最初遇到的问题便是书法自觉意识的发生与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作者和批评者的陈述,但是文献中这类记录太少,而且远远晚于我们从作品得来的对自觉意识的判断。这样,我们便无法利用这一类文献来打开深层性质讨论的入口。
思考书法的发生,只有从两条思路着手:一是它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的思想基础,一是对具体书迹的研判。前者,我致力于寻找中国的感觉-思维方式与书法发生的关系,因此而有《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一文,其中讨论了中国书法发生的认识论根源,其中着重讨论了书法发生与中国语言观念的关系。后者,面对书迹,只有风格、技术、文字内容等要素可以依凭,我们对其风格和技术水平有深刻的印象,但以此作为判断书法成立的依据,遇到表述与证明的困难(技术的演化是明显的事实,但我们无法在某处画下一条自觉和非自觉的界线),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书迹的文字内容。唐代以后,书迹中文字内容比较复杂,但到东晋为止,遗存的书迹几乎全部是实用性文字,而东晋各种书体俱已成熟,所以从文字内容来讨论书写的某种性质,至少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古至东晋)是可行的。这是我最初提出“日常书写”概念的动机,也是从功能来定义“日常书写”的缘由林黛妤。
《艺术的泛化》一文第二节论述书法的发生,使用了“日常书写”的概念,余美颜因为此文讨论的是书法发生时期的现象,虽然未加定义,但含义是明确的:它指的是生活中不含美化意识的实用性书写。
2008年出版的《书法》一书中,专辟“日常书写”一节,其中对“日常书写”的定义是:
日常书写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为各种事务的需要而进行的书写定逸师太,与此相对的是以书写本身为目标的书写,例如为写好字而进行的书写练习、为创作书法作品而进行的训练和书写等。
由于这里涉及的是整个文化史上的书写,与书法发生时期不同,“书写”的概念已经包含极为复杂的现象,例如定义中的“各种事务”“以书写本身为目标”等,便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我在《日常书写:书法史的构成及其他》(2014)一文中对此再加说明:
其中“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容易引起混淆。如人们所言,官员书写奏折或书家出售作品以维持生计,都可以看作某些特定人群的“日常事务”江山风月剑,但它们与我们所关心的“日常书写”性质颇有不同。我们在这里可以加上一个限定:以书写的严谨、美观或书写水准作为标志的“日常事务”除去不计。
书写现象层出不穷,这样的限定仍然可以加以讨论。如果暂时撇开这一切,我提出“日常书写”的深层目的,是区分“包含技术意识的书写”与“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
这样做,首先是对书法自觉意识可以有深一层的认识,为探究书法创作心理开辟一条通道,并由此而讨论创作方法与表现-含义诸问题。如果在这两点上有所推进星界死者之书,我们对书法的认识无疑将深入一大步。
对“日常书写”如果不采取严格的定义,随意扩大“日常书写”的范围,抹去“包含技术意识的书写”与“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的界线,将失去提出“日常书写”问题的意义,失去深入自觉意识的重要契机,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此后的各种讨论中。
必须说明的是,任一定义都是可以调整的,但要有理由,或者说要有理论或实践的目的,如第三辑中各位作者的研究。
严格定义“日常书写”的难处,在于“经意”和“自然”没有明确的界限,就作品而言欲海狂龙,绝对“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不多,而且随着时间的进程,书法史所关注的作品越来越缺少“日常”的成分。日常生活中当然永远不会缺少书写(如市井中的许多书写、文士们随手书写的片纸只字),但它们远离我们所读到的书法史。
判断书写中技术意识的有无很困难,但面对书法史中的某些作品(如《祭侄稿》)、某一时期的某一类书写(如上古到两汉的实用性文字)以及今天的某一类书写(如家庭开支簿),还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断。
这种区分能够使我们比较方便地讨论书写心理对书写状态的影响军阀治世,并进而深入到整个书写与各种因素——如文字题材、风格、表现机制等等的关系中。这样,我们便可能从那些过去根本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对中国书写展开前所未有的广阔而深入的思考飞屋历险记。如本书中所涉及的精神分析与汉字书写、《书谱》中所反映的有关技术意识的问题、书写自觉意识的深入分析等等。这种区隔为思考书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大同铁一中。
对有关现象观察、思考,个案、思想积累渐多,便集合成一种关于书法史的构想。
过去的书法史,基本上是一部著名书家、书作和书论的历史。它们已经形成一个隐形的框架,大部分著作中,章节设置、代表书家与代表作、文献征引等,大同小异。这是一部我们熟悉而敬畏的历史,但它缺少活鲜的生命,不是有机的活动的连贯的历史,那些伟大的书写只是一些孤零零的高峰,我们不知道书写是怎样演化的,不知道为什么书写会变得如此精彩,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这部历史中。
这是作为观念文本的“书法史”。
此外,还有一部作为“存在”的书法史,那就是中华民族关于书写的一切的历史。这部“存在的书法史”与那部观念的书法史存在巨大的差距。——大量出土的文字资料(简牍及其他)说明了这一点:它们几乎都处于已有的“书法史”著作之外。即使“书法史”中安排某些章节说到这些资料,但它们与那些固有的陈述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许多出土资料在某些人看来书写草率,还不是“书法”,这里便牵涉到“书法”的定义问题。如果把这一切都归于“书写”,一部“中国书写史”或“中国书法-书写史”必然包含一部“中国书法史”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内容。
过去由于早期书法史材料——特别是书写材料的缺失,不得不以文字学的陈述来代替早期书法史的陈述。大量早期书迹的出现,使我们可以提出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提出的问题,如日常书写对于书写方式变迁的意义、日常书写与书法表现功能的关系、日常书写中才能的构成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使我们对书法的发生与深层性质获得新的认识。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粗略地勾勒这部“书法-书写史”最初的轮廓。
中国“书法-书写史”,可以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一,精英层面;二,非精英的“书法”层面;三舟山二手房,“日常书写”层面。
第一层面,由对书法历史的推进做出重要贡献的书家组成。这是由很少一批作者构成的序列,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张旭、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王铎等。许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不在这一序列中。
这一层面将提供一条书法史上创作推进的路线,并成为判断其他作品以及后来者的创作贡献所在的依据。
这里所说的贡献,指对书写方式、构成原理、表现机制与风格类型的重要推进。
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书写方式、构成原理与表现机制的历史研究。只有把握这些历史线索,才可能对一位书家的创作做出判断。
前期书法史上的精英书家,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日常书写成分。
第三层面,“日常书写”层面。这一层面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
除去有意作为作品创作的书迹,以及出于种种原因美化的书写,其他一切书写都包括在这一层面中。这是一个数量巨大的集合。其中包括大量水平不高的书写,但正是这些被遗弃在书法史视野之外的书迹,反映了各个时代汉字书写的基本特征,对它们的思考,将大大推进我们对汉字书写的认识。
第三层面提供的是书写演变的自然进程龙小羽,审美的自觉意识如何渗入日常书写的种种现象,以及书写中审美自觉意识如何发展,书写的自律性与后世对艺术的追求如何交织在一起,造成书法史繁复的局面。这一层面具有与第一层面同样重要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现象的丰厚,为理论思考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亦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日常书写”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运用和发展当代理论的场域。其中尤其是社会史、文化史、心理学、图像学等学科。例如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对日常书写的研究,不仅是借鉴已有的大众文化理论,也很可能创造出一套关于“中国书法—大众文化”的新的理论。
这样,在“日常书写”的内部及其文化背景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一个广阔的思想领域。在这个范围内,汉字书写充满着与当代理论交会、碰撞的机会。它为书法—书写的阐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日常书写”是书法与当代学术一个重要的接点。它可能成为未来书法研究最重要的生长点。
第一层面与第三层面互相交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早期的精英创作,往往同时又是第三层面的作品;其次,形式演变的深层规律,如笔法演变的历史,同时反映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中,但有着不同的呈现。
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之间是第二层面。这一层面包括第一层面之外所有力求精善的书写。它在通常意义上的“书法”范围内占有最大的比例。
这一层面的作品也可能具有鲜明的个人面目,但它们所有的技巧、范式都可以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中找到。在书法史中,这一层面的某些作品与第一层面的作品混合在一起,从而使局面变得模糊含混,真正的创造性被掩盖,而某些并无重要贡献的作品得到过高的评价。
这一层面的作品借用已有的机制、技巧、模式来创作。这一层面的书法家和作品构成一个时代书法创作的大势,反映了各个时代书法创作的趋尚,但发端在他处。
这一层面的种种现象、它与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关系,可以引出许多重要的话题。
这样三个层面构成“中国书写史”的整体结构。
通过这部“中国书写史”绮户流年,我们将对中国文化获得许多新的认识。
关于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为三辑。
第一辑,各篇论文基本在我们提出的日常书写的范畴内展开。
有些论文并不直接论述“日常书写”,但对“日常书写”的思考与认识有重要的推进。
林俊臣《书法的日常性与创造性》,讨论的是临帖与自我书写的改造,涉及个体潜意识与意识中书写的形成。文章研究的是作者进入创作之前心理的构筑过程。
邱振中《“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一文讨论“人”与书写融合的机制,论述“无技术意识的书写”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书法中表现机制的关系。这是“日常书写”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严和来《精神分析与自由书写》可以看作是对“自由书写”分析的引论,但它为打开一个崭新的书法分析的世界做出了预言。这里很可能生长出精彩的思想。
严和来此文所论虽然不涉及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但他研究的对象,正是“未有技术意识的书写”。此文从对东西方语言的心理分析辨异开始,细心地引向书写的分析,这便使得“自由书写的心理分析”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这种连接,使书法理论获得了又一条通向当代学术的道路。
这里所说的“自由书写”与“日常书写”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前者着眼于任何状态下的无意识书写,后者着眼于书法意义上的书迹。在某种意义上,两者并无区别。
此外,这一辑中,周勋君《“精意”:日常书写的一种心理》论述了书法史上书写心理的变迁;丘新巧《深入书法的土壤:日常书写研究绪论》中对几件作品书写心理的分析体贴入微;黄积鑫《书法与新书写共同体》从当代哲学的观点出发,对当代书写的状态、前景做了贴切的陈述。
第二辑,“日常书写”个案研究。“日常书写”研究需要大量个案的积累,此辑所收录的文章只是一个开端。
龙友等人的文章中包括一些精彩的细节分析。对“日常书写”的研究,现象是最初的出发点,没有对细节细致入微的辨析,深入的解读、思考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珍惜这些文章中所表现的对细节的观察和辨析,它们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开始“日常书写”历史研究的深入之途。
第三辑,作者从“日常”概念出发,引出对“日常书写”的另一种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一切书写。
这与我们定义的“日常书写”有质的区别清宫升职记,但是作者由此而引出的是另一类问题,如:夏可君论书法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柯小刚论书法与自我修养的途径、刘悦笛把书法纳入“生活美学”的范畴等。这些思考扩大了我们对书法思考的边界,丰富了我们对现代书写的认识,开辟了新的思考书写的道路。
2014年和2015年的论坛邀请了几位哲学领域的专家出席,这些观点,大多出自他们之手,遗憾的是大部分发言没有写成论文凡人闯西游,这里刊出的几篇,只是其中的部分观点。黄积鑫《兰亭论坛“日常书写”讨论综述》记述了他们发言的要点。
附录收入日本西川宁教授论述西北地区残纸的论文两篇:《晋人的墨迹》(1938)、《王羲之的前期書風——以李柏尺牘稿為中心的研究》(1954)。西北残纸是日常书写研究的重要材料,两篇论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时隔久远,搜寻不易,刊出以方便读者,亦纪念前辈学人对有关研究的贡献。期待人们由有关现象出发,引向对日常书写的深入思考。
两文译者姚宇亮博士近年致力于日本现代书论的翻译与研究,成绩卓著。
众多专家、研究者将近四年的劳作,才编成这部文集。对“日常书写”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丘新巧博士和博士生黄积鑫在论坛组织、文稿整理和编辑上贡献尤多。
感谢所有关心、参与本课题论坛活动的人们。特别在这里对陆兴华教授、蓝江教授、赵千帆教授、钟立先生、雷禹先生、祝帅博士、秦兰珺博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2016年12月5日
注:此文原为“兰亭论坛第四辑《日常书写》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东方艺术-书法 2017.4下半月总第372 期
目 录
聚焦
蒋进
艺与心的互相奉献 许江
花从残岁灭 香带暮烟生
——纪念蒋进教授逝世十周年 任道斌
永恒的记忆
——怀念蒋进先生 卢忻
纪念我的老师璞斋蒋进先生 王义军
赏鉴
“盛世”新见历代古玺印珍品略述 张彪
序跋
日常书写:定义、书法史的构成及其他 邱振中
专题
王赫赫
王赫赫:休与时人论短长 访谈:谭振飞
见心明性,古为我用
——谈王赫赫的书法 陈忠康
如是我闻
——赫赫和他的思想“图经” 蜕言
学术
米芾:“乱真”的迷惑 周勋君
帖学的诞生及其问题 丘新巧
"欧颜柳赵"何以成为书学常识?
——对书法史上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生成的研究 杨简茹
终始之变:卡通一代的日常书写 陈亦刚
雅集
复归多元的当代书风 祝帅 周勋君 刘德龙
绘事
李军 方辉
中坚
陈钝之 萧庆祥
钝之的选择 谢权熠
学书微言 萧庆祥
关注
当代书坛二十家
陈明之 纪 松 林 峰 刘洪镇 刘小华 龙 友
梅丽君 庞现军 卿三彬尚天潇唐楷之
王 客 熊 曦 荀 海杨建虎 殷延国
张海晓 张雄华 朱友舟 诸明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书画推广平台|
推介传统经典之作、当代名家新作,
并以推广新锐青年艺术家为己任。
Tel:13552616184
326647036@qq.com
| 策展 | 编辑 | 设计 | 出版 | 印刷 |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本期杂志。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