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文写信格式两会上的“上海品牌”|一座“中心城市”的要害在哪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7-11-01

两会上的“上海品牌”|一座“中心城市”的要害在哪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之一。面对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同时面对新的全球竞争态势,上海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需要构筑起具有强力支撑作用、难以被人取代的战略优势;而将国家战略具体化的抓手、让战略优势构想落地的阶梯,正是打响具有识别度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之一。面对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同时面对新的全球竞争态势,上海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需要构筑起具有强力支撑作用、难以被人取代的战略优势;而将国家战略具体化的抓手、让战略优势构想落地的阶梯,正是打响具有识别度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去年底,上海市委提出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个品牌,引起各界高度共鸣。今年全国两会上,打响“四个品牌”,也成为上海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从今天起,本报全国两会专题报道将陆续推出“两会聚焦·打响上玄欲海‘四个品牌’”专栏,与您一起同代表委员们探讨上海的“四个品牌”,展现他们的热切呼应和真知灼见。
一座“中心城市”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对上海而言,身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明确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然地因“中心”而享有特殊的发展机遇和比较优势,也因“中心”而承担非同寻常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责任使命,很大程度上在于“向外”辐射的能力——上海的发展能否服务周边、带动全国探长欧光慈,乃至影响世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含金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贯穿始终,同时对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进行部署。当独善其身、独惠其身的发展模式日渐被证明难以持续时,向外的辐射、服务,也正是上海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开埠以来给世界最大的两个观感,第一是开放,从来都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二是服务,以精细作为服务的资源和资本。”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以“上海服务”领衔四大品牌,无疑可使已有的优势得到更大延展,而其关键,就是提升“服务能级”。
作为一座服务业占比已稳居70%的城市,上海的服务业发展能级曾是历年两会的热点。但如今,人们的重心慢慢在从“服务业能级”转向“服务能级”。一字之差,内涵更为丰富,影响也愈加深远。
“服务半径”:新坐标下,学会更多“向外看”
在周汉民的记忆里,上海逐步明确“五个中心”,不过30年时间。1992年,上海明确定位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1997年加上国际航运中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新的使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五中心’万变不离其源,要有过得硬的服务、制造,有适宜的文化,制造、服务,有适宜的文化,才会有近悦远来。”他说。
而在“五个中心”之外,上海迈向2035年,更已明确“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何为“全球城市”?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 “全球城市”一言以蔽之就是“具有全球功能”,“全球功能最关键在于服务功能,服务功能强弱首先看服务能级,服务能级则看有没有服务平台。”
上海无疑独具禀赋。仅就航运而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就表示,上海处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战略等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独居优势,可充分发挥上海国际枢纽港的作用。
而长期以来,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场均面向全国,开放度不断加大。“沪港通”开通后,“沪伦通”有望在年内取得重大进展,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而地处长江入海口的特殊空间,对内、对外交往的高度便利,亦使上海有足够条件撬动形成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大市场。
在张兆安看来,这些禀赋和传统,促使新时代的上海进一步明确远近坐标。从近处而言,中央已经提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要求,身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实现这“三个服务”、为其他地区创造经验并带动共同发展,是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基本站位。
从远处看,上海还要继续积蓄力量和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在全球配置资源,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张兆安为上海设计的参照系是纽约、伦敦、巴黎——作为全球城市,无不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配置和辐射资源;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其“半径”均以全球层面度量。
“这是‘上海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最终目标。”他说,“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有了,但上海的服务半径还要扩大。”
“服务平台”:做大之外,更要做强做深
彰显服务能级的主要依靠,是构建起大而强有力的辐射平台——“五个中心”,正是五大最重要的服务平台。
对上海而言,“大”在很多方面已不是问题,如何将服务平台的内涵做强,则是当务之急。
以航运中心为例,上海港已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去年首次突破了4000万标准箱,连续八年成为世界第一。同时,上海深水航道整治的全面完成,也为社会综合物流成本的下降提供了非常大的保障。
但除了这样的量级提升,更令人看中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带来的要素集聚和功能提升。
许立荣举例说,起运港退税制度、航运集聚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以及航运咨询、航运金融等方面一系列的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是吸引1700多家航运相关企业上海落户的重要因素,亦是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聚焦的发力点。“这些都得益于上海的创新”。
张兆安则表示,“五个中心”及各大服务平台,都应着眼于内涵提升,以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创新来获取竞争力。
具体而言,上海需要的经济优势和各大要素市场的作用,在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做好对外服务,尤其要服务于长三角产业合理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金融领域需要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涵盖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配套、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化金融服务,并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努力增加国际交易,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话语权。
贸易、航运和科创方面,上海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贸区、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契机,积极扩大开放、创造环境,使上海成为枢纽型的平台或桥梁。
与此同时,上海自身的高端服务业基础,和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中介服务等方面的良好底蕴,亦被期望能进一步集聚提升。不少代表委员就提出,上海应当瞄准“高端”二字,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集聚,从而配置全球资源,进而将上海资源为全球所用。而一些具有潜力的产业方向,亦需很好把握。
“布局未来医疗是一个重要方向,而医疗数据开放和大数据应用相关的制度性规范,也需要加快供给。”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资深经理周燕芳则表示,针对全国性的老龄化趋势,在老年人风险保障等领域的服务供给,显然是一片“蓝海”。
“店小二”:优质政府服务,换来市场活力
拓展服务功能的基础,是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以优质政府服务塑造的营商环境,正是“上海服务”的另一个题中之义。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营商环境越优化,市场的动力、活力、潜力就越充分。”张兆安说,“从这点看,上海强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贷小秘,要政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营商环境是今年两会的热点,相应地,“店小二”也成为会场内外的一个热词。人代会上,几位来自企业和地区政府的代表曾坐在一起,尝试为上海的“店小二服务”打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汤亮也在上海代表团的开放日活动中,被问及营商环境的“打分问题”。
“打分真是很难,因为没有评分的标准。但我相信,无论这个标准如何,上海的营商环境不一定能够评满分,但一定能够得高分。”汤亮特别赞许“店小二”的比喻,以之形容“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要求,既形象生动,亦切中市场关切。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与汤亮亦有同感。但他也坦陈,以卓越全球城市标准衡量,上海的营商环境在“法治化”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准,但便利化、国际化方面仍有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的评价则更为直接:“规范有余、活力不足、保守过度”,仍然有机会不够均等、行政垄断未彻底打破、社会整体创新成本较高、引进国际人才创业的政策供给不足、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大力优化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效能,就成为打造“上海服务”品牌的基础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上海需要从三个“主题词”着手当好“店小二”:一是“方便”,即让企业感觉到方便;二是“速度”,即帮企业解决问题,速度要快;三是“服务”,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与之相应的一些深层改革,亦被寄予期待。周汉民指出,从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实施外商企业负面清单制度开始,许多区都在探索制订政府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而今,这项改革需要进一步集成,“到了在上海建立统一的政府责任清单和经济运行的负面清单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扩大开放、不断开放的目标。”
而这些宏观改革与微观优化的结合,方能构成“上海服务”这块大品牌。“‘上海服务’终究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周汉民说,“我们感悟这座城市,有温度、有传承、有雅量、有未来。”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张骏
延伸
阅读一
两会上的“上海品牌”② | 除了大白兔奶糖,上海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根基所在。
在新中国发展史上,“上海制造”曾有着辉煌的历史。一大批产自上海的制造业商品,因其品质精良,成为家喻户晓、风靡全国的国货精品,也书写了“上海制造”的传奇,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如今,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工作重点,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时代追求,提升产品质量更成为社会共同心声廉承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显然,“上海制造”应该在这场质量提升、品质革命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如何擦亮“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构筑“上海制造”的战略新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热议讨论。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重塑辉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上海在这些领域都有长期布局,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说。
一直以来,上海坚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着力解决产业“卡脖子”的关键瓶颈。上海积极承接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专项,优先布局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深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我们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夯实上海制造的核心竞争力,重塑上海制造的新辉煌。”
陈鸣波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壮大新动能。面向未来20年,上海正思考如何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上海既要立足现有优势,打造好“大国重器”,还要布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动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创造新价值。“去年11月,上海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也将推动上海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陈鸣波介绍说,市经信委正酝酿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跃居世界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为目标,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勇当排头兵、先行者。
“具体来说,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关注产品品牌不响、企业品牌不多、创新融合不够、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着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要坚持需求导向,面向落实国家战略需求,突出高端制造;面向提升市民生活品质需求,发展品质制造;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展智能制造;面向资源要素集约利用需求,发展绿色制造。要坚持效果导向,围绕既定目标增强上海制造再出发的信心决心。”
对于发展目标,陈鸣波表示杀鱼弟,未来三年,上海要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初步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4个集群;初步建成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3家以上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打造难以复制的产品竞争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个细节,总理56处提到‘创新’这个词。”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汤亮在接受采访时,特意提到了这个数字。在他看来,要擦亮“上海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创新要摆在置顶的重要地位。
最近风靡全国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两会上得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点赞。影片开始时的画面,就是宏伟壮丽的西堠门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坝陵河大桥,大桥上的主要受力构建——缆索,就由奥盛集团设计制造。汤亮解释说,上海制造要在市场中占据鳌头,必须具备难以替代的科技创新优势,要有拿得出手的超一流产品。这也是奥盛在全国和全世界建造大桥缆索的关键。
“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汤亮说,上海制造业只要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结构,就一定能发挥先发效应,跑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加速度”。
除了科技含量,上海制造还要有互联网思维。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多次提到一组数字:“汽车的消费者三分之二都是80后,马上就会变成85后,新用户群体的消费升级非常快,最早自主品牌的汽车只要五六万元,现在大部分在10万元以上。”陈虹认为,汽车企业的一大方向就是找准用户群,80后用户群追求的是便利性、舒适性和个性化,他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得心应手。
消费升级催动着产业升级。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造车热潮,让汽车产业进入了创新的风口期,互联网技术与汽车工业的融合成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据陈虹介绍,面对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以及国际化趋势,上汽正迎风而上,抢占机遇。五年来,上汽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了14倍;上汽和阿里合作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互联网车,销量超过50万辆;在无人驾驶方面,上汽已经有了五万公里的封闭路线测试经验,刚刚拿到国内第一张无人驾驶上路测试的牌照。“我们的服务器已经超过3500台,预计2020年还将翻一番,上汽要成为最懂互联网技术的制造企业。”
夯实制造链条的每个环节
“何为制造强国?就是工业制造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高品质,从零件到整机是高品质,产业工人和管理水平也是高水平。”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总工艺师李斌认为,上海制造要拥有强大竞争力,必须夯实每一个基础环节。
李斌说,不少“中国制造”的核心零部件只能从国外进口,这说明我们的工业基础还不够雄厚。“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一就是工业强基工程,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李斌建议加大基础投入,抓住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有利契机,推进院士为代表的国家队、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三者联合,开展联合攻关,突破长期束缚制造业的瓶颈问题。
“弘扬工匠精神,必须依靠产业工人这支队伍和力量。”李斌说,过去工人操作机器是脚踩手摇,现在改为电动、自动甚至数控机床,但是对工人素质的要求没有降低,而是更高,人是制造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来北京之前,李斌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工人队伍中,劳务合同工占比较高,农民工存在着技能水平等级低、文化程度低、党团员比例低等问题。李斌坦言:“对待农民工,我们常说不拖欠工资,这只是最低要求。如果他们没有身份认同,没有奔头,怎么能有主人翁精神,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呢?”
李斌认为,提高工人待遇,这个“待遇”的含义不只是收入,而是要按照产业工人的标准,在思想政治引领、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文化水平提升等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企业要把工人当成工厂的主人,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职业发展体系,立足于岗位成才历史巨轮,把农民工培养成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凝聚工人积极性,你追我赶学技术,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成长为专家能手。”
“制造强国、工匠精神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塑造的,这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不懈,才能见到成果。”李斌说。
推进全产业链和区域联动发展
“要让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更闪亮,上海要推进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核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弹说。
他认为,上海制造业具有传统优势。上海电气、江南造船、振华港机、上海汽车等,都是传统意义上“上海制造”的支柱产业。但上海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问题。
就产业转型升级而言,王明弹认为,上海要着重考虑发展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制造迈进,有选择性地在优势领域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核电为例,上海核电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海除了没有建核电站,从研发到设计、到标准制定、设备制造,到运行服务,产业布局很全,有能力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
“现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如果不能形成全产业链,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可能失去。”王明弹强调,谈全产业链,制造业只是其中一块,还应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科研乃至高等教育中的相关部分。“如果能把整个产业链的脉络理清楚,这对于产业链上各单位的工作方向、资源利用、信息获取等,都非常有利恶魔战士。”
王明弹认为,全产业链布局,最终要靠市场来配置资源,但在产业链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前,要由政府牵头,对此进行引导。除了国家层面出台可持续发展的鼓励引导政策,地方政府应牵头搭建一些行业的全产业链平台,聚集相关企业、单位开展研讨、鼓励他们开展合作。“这样一来,研发时就能兼顾装备制造能力,制订标准时就能考虑既有技术,而运行经验也能反馈给设计,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专注本领域,这是来自市场的驱动力。政府可以围绕产业链协作,生产资源的高效优配,推进企业甚至区域合作,逐步把全产业链的优势发挥出来。”
陈鸣波代表建议,搭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长三角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金熙秀“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抢夺制造业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要在世界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就必须建立城市群间互联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统筹利用好大体量的市场应用需求和大流量的工业数据资源,将其转化为高效率的生产、高质量的创新。”
陈鸣波说,现在长三角各省市都在加快建设工业云平台。应该积极整合优化,搭建分行业、分功能的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梯度布局、协同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市场对接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生产、运营,提高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提升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群舒 抒怡 张骏
延伸
阅读二两会上的“上海品牌”③| 打造购物天堂,上海超过香港吗?

每一个世界级大都市,都是“购物天堂”。上海也不例外。这座因商而兴的城市,素有东方巴黎的美誉与雅号,商业基因浓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如何打造更多引领消费潮流、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进一步增强“上海购物”的吸引力?
代表委员们认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要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机遇,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让百年商业基因同当代消费潮流找到契合点,更好地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使上海真正成为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
顺应新需求,在提升购物环境上做文章

上海曾是远东地区最繁荣的商业中心。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的南京东路,就拥有100多家中华老字号,以市百一店为例,其前身是老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其面积之大,设备之先进、管理之新颖,被称为“远东最大百货商店”。对这份商业文明的记忆与传承是上海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坚实基础和原生动力。
而随着电商兴起、大型购物中心的纷纷设立,对传统百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消费的业态在变,潮流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英语作文写信格式”在全国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看来,面对新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和消费者习惯,要让传统商圈重焕活力,关键是要在提升购物环境上做文章。
“打造购物环境绝不是单纯的巨大建筑物,而应朝着以人为主的导向发展,拓展思维空间、创新业态空间。”杲云说,黄浦正制定购物振兴计划,调整升级传统商业体,总的原则就是要符合新的消费发展趋势,顺应消费者新的需求。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打造“上海购物”品牌,不只是简单的“买买买”, 也不单靠建造商业设施,而是要通过深层次的布局和制度创新来扬长补短。
杲云说,以前,商业体最好的位置是柜台,消费者满眼都是摆在柜台上的各色百货,这样的布局已经不时兴了,现在,商业体最好的位置是留给消费者的,就是要把更多空间腾出来,留给消费者进行休闲活动。过去的商业体被墙包围,人“闷”在里面,显得局促狭小,现在更多采用玻璃幕墙的设计,这样,消费者就能欣赏到外面的街景。
不仅仅是商业体内部的打通,商业体的内外也在打通和勾连。去年,淮海路上推行灯光工程,试验效果非常好。“表面上是灯光工程,实际上是提升购物环境。”杲云说,要把整个淮海路、南京路打造成shopping mall, 室外和室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形成巨大的购物中心。在引进新潮品牌的旗舰店、体验店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百年老店的文化元素,打造有上海特色的街区。
“让百余年商业文明基因同当代消费潮流找到契合点。”一些代表建议,要把“老上海的品味”和“国际大都市的时尚”结合起来,一方面发掘上海怀旧的、最具地域特色的元素和内涵,另一方面把国际潮流的时尚感融合到上海购物中来,提升品牌品质,使得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都能得到满足。
既要有本土原创品牌,也要吸引全球品牌来发布

说起购物天堂,不少代表委员将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等这些国际城市相比较。
“我们或许不缺品牌、不缺商品,却缺少能真正超前于既有需求、而能引领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也缺少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本土品牌,更缺少在世界范围内有知名度的国际性商圈。”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纺织装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说,品牌蕴含的独特故事和经历,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上海品牌走向世界,但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民族品牌还不多,世界名牌也屈指可数。
她提到“三枪”的案例。上世纪60年代,“三枪”品牌拥有者上海针织九厂开发了用一根白线、一根彩线织成的闪色棉毛衫,舒适牢固,一下子风靡市场,而这么多年过去,三枪依然长盛不衰,其秘诀就在于“三枪”人大胆改革、锐意创新。面对新的消费趋势,“三枪”张开“科技”与“时尚”两翼,每年研发2000个以上的新品,全力开发新一代超高支高密面料的内衣品类,同时谋求渠道创新,在全国布点3000个销售终端的基础上,两年时间就开出近500家一站式购物生活馆、集成店,打开了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打造‘上海购物’,就是要打造一些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老品牌。”王伟说,上海货一度风靡全国,人人追捧,成为品质、时尚的象征。而如今,不少老品牌显得太保守,忽视品牌的长期发展,有的靠贴牌作为发展模式。“这都需要企业经营者具有创新意识,让老品牌焕发新的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乐天陶社社长郑祎也特别看重原创品牌。“上海的购物体验越来越好,我在上海的商场里和一些街面上,经常能看到年轻设计师的原创品牌,很不错。”
在她看来,有设计感、个性化的商品,是“购物天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无不是世界品牌林立集聚,个性品牌众多,特别是定制设计师品牌,丰富着购物的内涵。
“我15年前来上海,那时候还看不到好的设计师作品。那时候的年轻设计师,跟外界接触不多、创意设计还没发展起来。”郑祎说,“现在不同了,香港都看不到这么多的设计师作品。”她说,这周上海有个“设计上海”的展览,是亚洲顶级国际设计展。“这个展览超好,我让我们景德镇的员工都去看看。”
“城市发展不要仅以经济来考量,老厂房改造不要都做酒吧、夜店,可以把改造成LOFT, 给他们创作和生活的空间,提升上海购物的内涵。”郑祎说。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上海不仅应该是原创品牌的集聚地,也要成为全球高端品牌首选地、潮流品牌首发地、消费潮流的定义坐标。比如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店的落地,这是全国首例在商场内开放生产线的咖啡烘焙企业,带来消费的新潮流。
“要购物,到上海!”不少代表表示,就城市气质而言,上海要进一步打造开放型经济、消费友好型社会杨嘉雯,吸引更多企业和品牌入驻,笑纳全国、全世界游客,要让上海成为中国和全球高品质、多种商品聚集的购物门户中心。
抓住中博会契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今年11月将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是打造“上海购物”品牌的一次契机。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8年之后,上海又将举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上海,这为打造‘上海购物’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华交会展经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章伟民说,上海以前就是购物中心,大家都很认可上海产的东西,后来,大家的购物选择更丰富了,很多人到国外买东西。现在举行中博会,在家门口就可以方便地买全球的东西。
“这不仅仅是6天的展会,中博会的溢出效应也将体现在365天的购物中。”章伟民说,中博会的规模和功能接近“广交会+G20”,公共投入需求远超一般展会和活动,包含了外交、经贸、论坛等多种功能,预计超过50万以上的客商来沪,与之相关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医疗保健、酒店住宿、食品卫生等方面,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各类公共服务要求极高,需要大规模的公共投入,而这正是提升“上海购物”内涵的重大时机。
章伟民说,这里面有许多需要重视并协调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博会涉及参展国家数量众多,参展样品及参展人员的进出境便利程度如何保障;又比如上海能否打通关卡,让全球最优秀的产品以最高效率进入市场?
“进口商品需要一个检验检测环节,一般情况下快的两三周,慢的要几个月。”王伟建议,在进口商品的商检、报关、检验检疫等领域,设立“信得过企业”名录,名录内企业可降低检验率或直接予以免检,享受优先通关的便利;对于必须要检测的商品,建立可追溯机制,先担保放行、后出检测报告。
“再比如,有些化妆品在国外有标准,但在国内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法进来,我们要利用这次中博会的契机,加快新兴商品国际的更新速度,力争与世界标准接轨。”王伟建议,统筹上海“互联网+”的优势,鼓励企业参与搭建中博会线上线下的“6天+365天”的 “一站式”进口服务平台。
代表委员还建议,上海可以利用中博会做强上海购物节,同时配合季节变化、文化主题推出不同的购物消费活动。“我们可以一面办国际博览会,一面办本土购物节,将两种优势打通,形成进口商品和本土品牌的互通。”
“我们要抓住用好这个重大机遇,发挥进口博览会的放大效应、溢出效应,最大程度云集世界产品和服务,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章伟民说。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张骏
延伸
阅读三
两会上的“上海品牌”④|上海能像纽约巴黎伦敦一样,成为“绕不过去的地方”吗?

一座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在哪里?
答案莫过于“文化”。凡是能称“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都有其打得响的文化品牌,纽约、巴黎、伦敦等概莫能外。
历来是“文化重镇”的上海,在新时代如何让文化为城市塑形铸魂,如何以文化的“润物无声”作用,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正如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如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在全国两会会场上同样引起热议。代表委员认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应诠释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都应当体现上海作为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座拥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一座始终面向未来、志在影响世界的全球城市的独特担当。
改造后的上海文化广场成为上海又一文化地标。视觉中国
上海文化资源是宝藏,有待挖掘激活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伟大梦想在此启航,留下了重要的红色基因。上海曾是知名的“文化大码头”,各路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形成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上海也是鱼米之乡,江南文化的根脉在此延续。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构成上海文化的三条主线。如何挖掘这些“宝藏”,传承并激活这些资源?
代表委员认为,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不仅要讲好革命时期上海的“英雄本色”,更要展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排头兵先行者风采,凸显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上影集团上海电视剧公司编剧王丽萍对“海派文化”情有独钟。她1999年来到上海,成为一名专业编剧。在她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大气、包容,给了她源源不断创作灵感。“许多小人物涌入上海,通过奋斗实现梦想,这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种体现。”
“挖掘上海文化,要深入基层、深入市民生活。”王丽萍举例,要了解上海白领,就应该走进陆家嘴金融城,要了解居委干部,就要走进社区。“不要以为社区干部就只会做婆婆妈妈的事,在虹桥街道,我们看到那里的社区干部生龙活虎,会讲英语,能歌善舞,完全超越了你的想象力。”
言及文化传承,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当前热点,这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的题材并不矛盾。
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 蒋迪雯 摄
“传统文化是时代行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优秀作品。当下真实反映时代发展的作品,今后也会被冠以‘传统’和‘优秀’。文化就是这样链接起来的,不能隔开来看。”他们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来体现正在发生的故事?怎样做到千锤百炼,给后人留下最真实的信息?是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集聚与辐射,让上海成为“绕不过去的地方”
曾经颇令人纠结的“码头”与“源头”之辩,在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看来并不是问题——只要“码头”够大,能够吸引各路名家、人才、展演和艺术品前来“停靠”,成为“源头”便水到渠成。他始终坚持,上海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可复制性”。
而能否将“码头”做大、做强、做优,发挥文化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正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大关键。
“程十发先生有一句话,海派无派。不同的流派、风格,糅杂在一起,慢慢就变成海派文化。”曹可凡回忆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各路文艺名家来上海“闯码头”,并最终奠定地位的盛景。“就像越剧,如果不到上海、没有上海文化的渗入,也许至今还只是‘滴笃班’叶沉香。”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展》吸引了不少市民观展,一睹来自雅典卫城的公元前珍贵文物的风采。
这同样应当成为当下的写照。事实上,数十年来上海对文化人才的持续集聚,已转化成了文化影响力。“引进尚长荣之后,诞生了《曹操与杨修》,引进陈薪伊之后,有了《商鞅》,引进了罗怀臻之后,有了《金龙与蜉蝣》……”曹可凡继续举例,“谭盾在上海住下来了,蔡国强也经常回来,还有谭元元。这些在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开始慢慢回流。这种回流,就是文化的集聚。”
文化是否“顶级”,除了有没有能让全国乃至全球观众打着“飞的”来观赏的展演古灵精探b,还要看作品能不能“走出去”、“上海文化”的内涵能不能为世界接受。
对此,王丽萍深有感触。她回忆起曾带着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的导演和主演去蒙古国参加活动的经历。当地观众看到里面展现的上海都市风情,十分感兴趣,都说“上海特别美,有生之年一定要来上海。”她说,“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却又深入人心,对外展示的是我们的软实力。”
对“走出去”格外关注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他说,“我们要探索出一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 视觉中国
“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人的情感总是差不多的。比如英国文化大家拉斯金就认为,伟大民族都非常看重艺术史对于记述历史的作用。深入挖掘中国艺术史,就能很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只要我们采用融通中外的沟通方式,切实提高叙述技能,以中国历史文化之丰富多彩,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出让世界读者叫好又叫座的书籍。”
文化上的“上海制造”,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含金量,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提到了“精品力作”。
文化上的“上海制造”,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提到沪剧《敦煌女儿》。“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我们关注了那么多年吕文婉,用了很多年的心力来创作这部作品,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调整、一次次重来,体现了文艺工作者攀登高峰的决心。”
上海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有着同样体会。“经典、精致的作品就是高峰,并不是场面宏大、有几百人堆在台上才是高峰刘振秋。”她认为,要始终坚持“古典”与“现代”齐步走,通过精品力作来讲好中国故事,做大做强“上海文化”品牌。
精品力作的产生,亦是来自竞争的结果。在曹可凡代表看来,一个高手云集的“大码头”,本身也会带来“鲶鱼效应”,促使本土人才不断提升水准、适应竞争。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柏林爱乐三次来上海,看重的是上海这个巨大的市场。曹可凡说,“越来越多的名家名团来,本身就逼着本土乐团自我革新,你拿不出好东西,不能把最好的人弄来,乐迷就不来听了。”
这种“倒逼”,也来自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王丽萍认为,这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影节电视节举办期间,那么多观众连夜排队,就为等一场电影,这种盛况令创作者感动。”
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朱鹮》 视觉中国
“上海文化”品牌必是与市民文化素养共同成长的。上海有全国一流的乐团、芭蕾舞团,文化场馆设施也是国内一流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王苏认为,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瀛新园,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大家关注、喜爱上海文化。“因为喜爱了才会走进剧场,不是把经典灌输给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喜爱。”
以京剧进课堂为例,王苏认为,仅仅让一个唱段、一段独白进课堂是不够的,这样孩子们只是被动地学习。“可以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演完再让他们欣赏京剧演员的高超技艺。这样,孩子们就会觉得了不起,就会喜欢上这门艺术。”
“上海‘快餐’文化太多了,有的戏只演一轮就结束了,有的话剧只演一个星期。应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秀作品,像纽约百老汇那样长期演出。”王苏建议。
时下要做的,正是集聚再发力。“我们不忧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曹可凡表示,上海还是要有一个更宽松的文化氛围、建一个人才集聚地,让好的东西停靠住、留下来,让其慢慢“发酵”。“跟纽约相似,上海有自我容纳、自我融合、自我繁衍、自我唤醒的文化基因。这就是一个招牌。”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朱珉迕 吴頔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