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苏区研究
《苏区研究》2018年第4期
提要: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西部创立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创立和扩大根据地的过程中,根据地军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这对于毛泽东总结出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对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对于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东固暴动;东固根据地;毛泽东;李文林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8.04.004
作者简介:苑书耸,男,中共山东滨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2017级博士研究生;祝彦,男,中共中央党校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国栋,男,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2016级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91)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以江西省吉安县东固地区为中心区域的根据地,它位于吉安、永丰、兴国等五县的交界处,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十余万。东固根据地所处地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武装割据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物质条件;而且这里土地兼并严重,贫雇农生活困苦、革命愿望强烈,因此有开展革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渴求。大革命时期,东固地区就有共产党人的活动,1926年,东固籍共产党员赖经邦和高克念就在东固积极宣传革命,并于1927年2月建立了东固党小组。在他们的领导下,东固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租抗捐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东固的共产党人积蓄力量,准备更加顽强的斗争。1927年9月召开的坳上会议健全了党的组织,确立了重新成立农民协会和建立工农武装、武装反抗国民党镇压的策略。1929年11月,在赖经邦带领下,发起了东固暴动,工农武装不仅抓获了大豪绅王初曦,没收了其全部钱财,又在吉安县打土豪8人,筹款上万元,【李清:《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汉魏文魁,第9-10页】极大地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志。
在东固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地迅速扩大。1928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报告中央:“永丰、兴国、宁都三县交界处已形成割据”,【《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目前政治形势与朱毛红军发展情况》(1928年4月),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标志着东固根据地的初步形成。次年7月,东固革命委员会作为根据地临时的政权机关建立起来,10月,东固区苏维埃政府作为正式的政权机关也最终成立。由此,根据地党、政、军等机构全部建立完善起来,这也标志着东固根据地的日益成熟。1929年11月,东固根据地和延福、赣西各县区的苏维埃政府统一合并为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后来划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一直到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
改革开放以前,东固革命根据地被井冈山的光辉所掩映,因此研究它的学者较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批关于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论述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的学术成果也为数不少,如傅命涛在《江西工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东固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历史作用》、石仲泉为《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写的序言《论东固苏区的历史作用》、叶福林在《井冈山大学学报》发表的《论多维视角下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李清的硕士学位论文《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叶福林的博士学位论文《东固革命根据地专题研究》、黄惠运等人著述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简史》等,而余伯流、凌步机著述的《中央苏区史》也对东固革命根据地有较多的论述。他们对于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如阐述了东固根据地对于红四军休养生息的巨大作用,东固根据地的经验对于毛泽东建党建军的启示,东固根据地对于中央苏区形成发挥的作用;东固根据地在经济、教育、通讯等方面的创造等等。在此基础上,刘晶芳、韩颖在发表于《苏区研究》上的论文《东固革命根据地40年研究概述》中做了较为全面的列举和概括,并指出:“东固根椐地创造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借鉴。”【刘晶芳、韩颖:《东固革命根据地40年研究概述》,《苏区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3页】但是,在具体阐述东固根据地历史地位的学术成果中,每位学者的论述都不尽全面;而囿于论文本身学术综述的性质,刘晶芳、韩颖在其论文中并没有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展开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尝试在前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做一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具体内容上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将东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的作用和拥有的地位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深的理论视角去考察,以揭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功绩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经验即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联系。
一、东固革命根据地是赣西南革命力量的中心和立足点
1927年东固暴动成功后,赖经邦等东龙党支部的领导人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而马上去攻打县城,而是利用时机,抓紧时间在东固附近的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打土豪筹集物资,扩充武装酒膏,加紧训练,向周围发展。正因如此,东固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而附近其它地区的革命暴动因各种原因却相继受到挫折。为此,其它地区的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或因在当地站不住脚、或为了学习来到东固。如1928年1月万安暴动失败后,河东的部分群众转移到东固;是年春天,于都县里仁暴动和桥头暴动遭到失败,参加暴动的农民退到东固;在东固根据地的支持和配合下,泰和县中洞、诸贤发起了武装起义,泰和中洞、伯佐、桥市分别建立了农民协会,搞了“三抗”和开仓济贫的公开暴动。【肖培洪:《东固接头闹革命》,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279页】正是在东固根据地的帮助和影响下,赣西南各地的革命斗争才能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够保存有生力量,在遭受挫折后工作才能够重新开展起来。
不仅如此,东固根据地的工农武装第七、第九纵队还在1928年8月离开东固,到达分宜、安福、新余,和当地党组织一起开辟新的红色区域。1929年,由第七、九纵队合编的第二团远征乐安、永丰、兴国,红二团在数百里转战中,缴获甚多,摧毁了各地豪绅地主的武装靖卫团。之后,红二团和红四团密切配合,联合战斗,互相呼应剑川白族调,不仅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东固根据地,而且在整个赣西南地区扫荡了反动势力,宣传发动了群众,配合了各地党组织的活动,对这些地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对整个赣西南的赤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东固根据地被称为江西西南部“群众斗争最红的地方”地府神职。【陈毅:《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情况的报告》(1929年9月),《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1册,第28页】
二、东固革命根据地为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的休整和恢复提供了落脚点
1929年1月,国民党集中湘赣两省空前强大的兵力,分五路向井冈山根据地围攻。毛泽东、朱德率井冈山的主力红军第四军离开井冈山,向江西省南部出击。一方面这样可以克服井冈山人多粮少的窘境,另一方面红军主力游击赣南,攻击敌人后方,又可以吸引围攻井冈山的敌人回防,从而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
毛泽东、朱德下山后,红军战斗进行得并不顺利。1月22日,红四军攻打大余县城,战斗正激烈,突遭大批敌人从背后围攻,红四军措手不及,伤亡很大,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壮烈牺牲,独立营营长张威也不幸阵亡。【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81页】紧接下来在寻乌山战斗中,与敌刘士毅的交手,红军又遭失利,陈毅险些被敌俘虏。圳下战斗中,朱德妻子伍若兰落入敌人魔掌,英勇就义。由于敌人的不断追击和围攻,红四军不断转移,又得不到各地党组织和群众的人力、物力支持,损失越来越大,减员越来越多,将士身心疲惫、士气低落。虽然后来在瑞金的大柏地利用有利地形歼敌两个团,俘虏800余人,但红四军被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叶福林:《东固革命根据地专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6页】数十日的跋涉与征战,使红四军极度疲乏,处境非常艰难。对于当时的情况,毛泽东后来曾回忆道:“我们自1月14日离开井冈山,主因是经济无出路。20日在大余与李文斌作战失利,循粤边南雄入赣南信丰、安远、寻乌,曾三次与追兵接触,均且战且退。2月1日,到闽粤赣三省交界之罗福嶂停脚一天,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五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长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到罗福嶂后为安置伤兵计,为找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决定前往东固。(宁都兴国吉安之交,地属吉安)”【毛泽东:《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2册,第32页】毛泽东向来是一个意志坚定、轻易不对外部困难环境表达忧虑和犹豫的人,他如此直白地描述到达东固前红四军的窘境,足以说明当时朱毛红军面临的严重困难。
经过商议,毛泽东、朱德决定率红四军到东固根据地进行休整。1929年2月18日,李文林引导红四军进入东固圩,受到东固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欢迎。20日,红四军与东固根据地的红二、四团举行会师大会。红四军全体将士异常兴奋,红四军领导人的喜悦和振奋之情也溢于言表。毛泽东向干部战士发表演讲:“我们从井冈山出发,天天讲要到东固去见红二团。过去我们四军有同志还不相信有红二团呢,现在见到了,没有吹牛吧!”他称赞道:“红四军是铁军,红二、四团是钢军。”陈毅为庆贺两军会师,即兴赋诗:“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岗,会师天下壮李建群。”【《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页】从红四军普通干部战士的欢呼雀跃到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人的意气风发,足以看出红四军以往的低迷情绪已烟消云散。
红四军与红二、四团会师后,在东固根据地休整了八天。根据地的群众家家户户都拿出米面菜肉招待红四军战士,在红四军临行前又尽其所能为其准备了粮食给养;红二、四团也向红四军赠送了大批的粮食、银元、枪支弹药。根据地还把红四军的300多名伤员安置下来养伤,使红四军在以后的战斗中解除了后顾之忧。在东固八天的休养生息,不仅使红四军补充了物资,提高了战斗力,也让红四军所有的干部战士焕发了活力和斗志。可以说,东固根据地对红四军雪中送炭的帮助,是红四军由低迷转向壮大和胜利的保证,是之后红四军取得光辉战绩的起点。对此,毛泽东一直念念不忘。“在毛泽东的记忆里,‘东固’这个地方是他终生未能忘怀的。即使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还多次谈到要塞传奇,他一生忘不了三个地方——井冈山、东固和延安。在谈到东固时,他无限深情地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肖显社、沈丽文:《统帅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毛泽东的评价深刻地反映了东固根据地对于红四军、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三、东固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为毛泽东改变战略方向提供了依据和借鉴,是红四军战略转折的起点
按照毛泽东最初的设想,休整一段时间后,红四军再重新打回井冈山去。但是毛泽东在此期间了解到井冈山已经失守,且国民党军队已从四周逼近东固。考虑到现实情况,毛泽东反复权衡,借鉴东固革命武装飘忽不定的游击运动战术,决定“抛弃了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踪穷追政策”。随后,红军改变了打回井冈山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闽赣交界地区出击,进行创建新根据地的斗争。后来,红四军又在福建汀州召开会议,毛泽东等人设想在大范围内运用“打圈子政策”的大舞台,决定在赣南、闽西20余县范围内,通过游击战争建立割据的政权。从离开东固起闪酷卡,毛泽东等人就按照这些设想和计划去指导游击战争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3月中旬,红四军进军闽西,占领了长汀县城。3月底,攻克龙岩,闽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10月,江西苏维埃政府成立,为中央苏区的形成构建了基本框架。可以说,正是毛泽东等人通过在东固的思考和吸取东固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改变了战略方向,作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才促成了红军的壮大和中央苏区的顺利创建。对此,萧克对东固战略转折评价说:“现在这个决定,实际突破了红军初创时期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以后在闽赣两省大范围的游击行动,以至最后创立中央苏区,打开了一条道路。”【《萧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萧克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东固根据地斗争和壮大的经验,为毛泽东确立红四军以后的发展思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
四、东固根据地的建设经验为毛泽东创建农村根据地提供了样板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转战井冈山,成功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在井冈山的斗争过程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又提出了包括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但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只是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还没有总结出这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核心内容。
由于实践和认识的局限,当时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方式也有许多局限和不足。如在和敌人进行武装斗争时,主要是进行凭险据守的山地战和阵地战。尽管朱毛也总结运用了游击战的一些规则,但这种游击战术主要是对阵地战的补充。这种阵地战,在红军目标比较小、敌人尚未集中重兵进攻时,还是比较有效的,而一旦敌人下决心集中重兵全力围剿,地域狭小、兵力不足的井冈山则很难坚持到底,之后彭德怀驻守井冈山被敌人攻破就证明了这点。另外,井冈山在红军力量还比较小、控制区域的人力和物力都严重不足时,公开打出红色割据的旗号,建立红色政权,过早地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和仇视。四周的敌人除了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断绝外界向根据地的物资输入,还不断地向根据地展开进攻。在敌人的封锁和不断进攻下,根据地的经济异常困难。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写道,从1928年9月到1929年1月,“四(个)月中红军经过空前的艰难,在浓冬之际边界丛山中积雪不消,红军衣履饮食非常困难,又因敌人封锁,红军未能到远地游击以致经济没有出路,在此时期中红军官兵单衣御寒,日食红米南瓜,二(个)月没有一文零用钱”【《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192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1979年版,第497页】。鉴于这些不可克服的困难,红四军领导层决定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这样既可以调动敌人,减少井冈山的压力,也可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1929年初,朱德、毛泽东率井冈山红军主力向江西南部进击,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后,红四军进入东固根据地,和李文林领导的红二、四团会师。在东固根据地休整期间,毛泽东对东固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红色政权的特点有了详细的了解,并对东固根据地政权稳固、秩序安定、人民富足、红区和白区物资交流自由便利、军队战斗力强大等倍加赞叹和推崇中华鹰鹘苑。结合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特点与东固根据地建设的方式,毛泽东认识到了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一些不足,并对敌强我弱状况下东固根据地秘密割据的政权建设方式、“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和大范围的运动作战非常认同。
借鉴东固根据地建设的有益经验,毛泽东率军进攻闽西,在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以飘忽不定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消灭了许多地方的敌人;在政权建设方面,主张各小片根据地在得到巩固和连成一片之前,尽可能地采取秘密政权的方式,从而保存了力量,获得了发展。通过运用恰当的政策和策略,朱毛红军终于打出了一片广阔的闽西革命根据地,之后,闽西根据地又与以东固为核心的赣西南根据地共同组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借鉴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实践经验,毛泽东极大地完善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为毛泽东最终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和借鉴。而东固根据地也成为毛泽东进军闽西创建根据地的范例和样板。
五、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和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直接启示
在1927年秋收起义遭到挫折以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三湾改编”对于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加之部队的许多军官来自旧军队以及频繁战争的干扰,军队中党的建设的许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以后,部队中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开始泛滥,如有些军队干部对设置党代表不满,感觉受到约束;对于民主集中制,有人认为是“家长制”,主张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事无大小都要交下级讨论;军阀残余思想仍然大有市场,一些军官认为对士兵不打不骂是带不好军队的;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做艰苦的群众工作,不愿建设巩固的根据地。说到底,是红军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没有清除,党对红四军的绝对领导没有建立起来。
在东固根据地的休整期间,毛泽东对东固根据地的主力红军红二、四团做了详细了解,通过对红四军、红五军和红二、四团的考察、比较,毛泽东对红二、四团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大为赞叹,对红二、四团的领导体制表示了充分肯定。他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写道:“这时期内遇到两只新鲜的友军郑爱强,即五军和二、四团。五军不能给四军以多大的影响,但在打破小团体主义一点上确还给予四军相当的刺激。
刘欣美……至于二、四团,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直是惭愧万分,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前五册上军官的名字列在指导员的后面,一个子弹不问过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的党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帮助四军党的领导加强的原因。”毛泽东又指出:“小团体主义不消灭,不能如二、四团一样的完全由集体的党领导,则红军只是一个好听的名称罢了!”【《给林彪的信》(1929年6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6-69页】
从上述毛泽东的评论可以看出,东固根据地军队建设中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原则、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等等,都给毛泽东以很大启发。这为他后来坚定信心、吸取经验,在古田会议中提出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保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直接的启示和帮助。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军原则,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一直是人民军队的建军指导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人民军队建设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fliqlo。
六、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策应了毛泽东、朱德在福建开展的斗争
1929年7月,红四军在朱德、毛泽东的带领下,在福建西部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创建根据地的活动。为此,蒋介石组织了闽、粤、赣三个省的军阀,出动2万余兵力展开“三省会剿”。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基础上成立的赣西特委为支援红四军在闽西的斗争,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向根据地附近的敌人据点发动了连续的进攻,先后攻占宁冈、遂川、莲花、安福等县城,并歼灭了许多反动的靖卫团,给予敌人以巨大的震动。东固根据地在这场持续的对敌进攻中,协助红四军打破了“敌人围剿朱毛的计划,使朱毛得到发展,有了从容应敌的机会而扩大闽粤的斗争区域”。【傅命涛:《东固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历史作用》,《江西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第13页】1930年5月,国民党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赣西南苏区周围敌人纷纷投入混战,无暇顾及根据地。赣西南特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主动出击,苏区范围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到万安、分宜、新余、泰和、峡江、吉水等县。不仅如此,从4月底到6月,赣西南特委还组织起地方武装和几十万群众,连续发动了多次攻打吉安行动。这一时期成诗京,毛泽东和朱德正在闽、赣、粤交界地区进行创建和扩大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赣西南根据地的英勇斗争吸引了敌人很多的注意力,减轻了朱、毛红军的压力,有力策应和支援了他们在闽西和赣东南的斗争。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一直到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不同的根据地、不同隶属的人民军队之间在战略上或战役上的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这与国民党军队不同派系之间的互相拆台、互不配合,甚至见死不救的一贯表现形成了鲜明对照。东固革命根据地对于其它根据地的策应与支持,是中共领导下的不同根据地、不同人民军队之间紧密配合、互相支援以取得更大胜利的一个典范。
七、东固根据地及以其为基础形成的赣西南苏区是整个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东固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1929年7月,成立了东固革命委员会。10月,以东固根据地为中心,赣西各地其他零星小块的红色区域逐渐连成一片,成立了赣西革命委员会,后改称为赣西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毛泽东和曾山等人在东固根据地的陂头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决定把中共湘赣边特委、中共赣南特委和中共赣西特委合并,成立统一的中共赣西南特委,全面负责这三块根据地原来党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不仅如此,这次会议还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在热烈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没收一切土地按照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的政策。该土地法相比以前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更加完备和合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1930年3月,根据中共赣西南特委第一次党代会的决定,以赣西苏维埃政府为基础,正式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以曾山为主席。这样,赣西根据地也进一步发展为赣西南根据地。之后不久,赣西南根据地和闽西根据地共同组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因此,有学者总结说:“从井冈山走来的红军,在闽西地区发展了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出自于‘东井冈’的红军,则坚持和发展了赣西南的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他们的斗争,共同为后来中央苏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伙成、陈力:《“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略谈东固斗争的历史意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37页】
毛泽东在总结根据地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时,用了“波浪式地向前扩大”来概括,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一块较小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在敌人进剿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粉碎敌人的进攻,并乘胜追击敌人,扩大根据地的范围,然后抓紧时机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增强根据地的力量。待敌人再次围剿时,再寻找战机消灭一部分敌人,并乘势扩大根据地。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即便敌人不来进攻,而情况对我有利,也主动出击,消灭一部分敌人萍乡房产,扩大根据地的范围。实际上,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苏区的扩大,还是抗战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的壮大,抑或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扩展,都遵循了这一规律,体现了这一特点。就东固根椐地来说,先是扩大为赣西苏区,又扩展为赣西南苏区,最后和闽西苏区共同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可以说,东固根椐地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八、李文林式的根据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贯穿着毛泽东后来总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一)秘密割据与公开建立政权适时而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中,集中体现和自觉贯彻了这条路线。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为了尽可能的减小目标,积蓄力量发展自己,东固根据地在创立初期采取了公开的武装斗争和秘密的割据相结合的方式,即以革命武装为支撑、由农民协会出面“主持”为特征的秘密赤色区域政权,而不是公开挂牌的苏维埃政府。这一做法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革命力量,使得根据地得以更顺利地发展力量。对于“秘密割据”的政权形态,毛泽东评价说是“最好的”,他说:“这番我们到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人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毛泽东:《前委来信(摘要)》(1929年4月13日)怪谈新耳袋,《党的文献》2008年第2期,第15页】东固根据地在力量弱小的时候,采取秘密割据的方式,而随着革命力量的增强,根据地面积的扩大,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根据地建立公开政权的时候,则毅然成立了公开的东固革命委员会,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这充分表明东固根据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正确的、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决策。同样,东固根据地在土地革命的政策实施等方面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东固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了革命队伍。东固最初的工农武装力量是由东固党组织积极争取段月泉的“三点会”绿林武装而组成的。东固暴动胜利后,革命武装又先后接纳了泰和紫瑶山的孙道发、永丰县良村民团首领梁一杰、东固三彩“三点会”头人曾金山等率领的武装,使得革命武装迅速壮大,大大增强了革命力量。
在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中,东固根椐地也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对于从根据地逃走的地主的土地,规定仍由原来的佃农耕种,只是大部分收成归佃农,小部分交农会,用来支持办公和人民武装。对于自耕农,则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并鼓励他们生产,产品除上缴少量的税收,其余全归他们自己。这样,在根据地就尽可能地减少了打击面,团结了尽可能多的人,这不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根据地政权,而且能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
(三)东固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人民军队基本战略战术的形成地
东固暴动胜利后,东固党组织积极扩大工农武装力量,先后组建了红军第六军、二十军、二十二军、三十五军等主力红军。之后这些红军和红四军等共同组建了红一方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为扩大和保卫中央苏区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建立和扩大人民武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李文林领导的红二、四团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打圈子”的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壮大了红军力量,也扩大了东固根据地本身。不仅如此,东固根据地还是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在这三次反“围剿”中,在广泛发动和动员群众积极支持的基础上,毛泽东运用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兵力、选择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干脆地消灭被围敌人,然后进一步寻找战机,再消灭敌人更多有生力量,从而打破敌人围剿并乘势扩大根据地的战略战术。对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了详细论述和全面总结莱钢吧。这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不仅是红军反“围剿”战斗的制胜法宝,而且是抗日战争中部队所秉持的游击战战术的核心内容,在解放战争中更是被人民解放军运用得得心应手。正是在东固根据地,毛泽东通过借鉴和创新、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上述人民军队基本的战略战术。
(四)加强党的建设,成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
在党的建设方面,东固党组织也有较大建树。在组织建设方面,东固党组织发展党员严格按照标准,保证了党员质量;在思想建设方面,要求克服个人主义、地方主义、宗族主义,服从党的命令,遵守纪律,对党忠诚;在作风建设方面,要求不得贪污,虚心接受批评等等;在党员教育方面,东固根椐地还开办了初级的党校,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此外,东固根据地党组织还实行巡视制度,不定期派出巡视员检查各地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和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孙孟全,从而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得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通过实施各项有力的措施,东固党组织成为一支坚强的领导力量。
九、东固根据地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创造,为以后其它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范例和模板
在频繁的战斗中,东固人民抢抓时间,发展生产,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不但为东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力支援了兄弟根据地的建设,也为其它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农业生产中,东固根据地通过有效地组织劳动力、开垦荒地、提供资金支持、合理耕种等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其中于都县革命前粮食亩产量不足200斤,1933年上升至300-400斤,宁都县黄陂区土地革命前粮食亩产量最高只有200斤,革命后平均亩产达240斤。【李清:《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在工矿业建设方面,东固政权所及之处开发矿藏,开掘瓷土矿、铁矿,兴办工厂,如工具厂、农具修理厂、造纸厂、服装厂、榨油厂、油墨蜡纸厂,还建起了红军的小型兵工厂——东固养军山修械处。在金融方面,根据地开办了东固银行,政府发动军民捐款捐资作为基金,发行了一元、五角、二百文、一百文4种面值的纸币在根据地内流通,由于根据地物资充裕,币值稳定,纸币很受群众认可;为方便军需民用,根据地又办起了消费合作社,除了经营军民生活用品如布匹、油盐、食糖、火柴、鞋袜等以外,还经营生产资料如生产工具等,并收购山货,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在交通通讯方面,创建了东固红色邮局,对人们钱款物资的邮寄投送非常安全准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据地建起了一所学校,招收适龄儿童入学,附近村庄也陆续办起学校,使人民群众的孩子能学习文化知识。此外,根据地还注重对农民的教育,编写了课本,利用农闲时间、夜晚和战斗之余,组织农民学习文化。在医疗卫生方面,东固根据地创办了红军医院,聘请当地草药郎中为红军伤病员看病治伤。
东固根据地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各方面都办得有声有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所有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中,东固根据地在诸多方面扮演了开拓者和首创者的角色:建立了第一个邮局——东固红色邮局,创办了第一所学校——东固平民学校,组织了第一个合作社——东固平民消费合作社,设立了第一个金融机构——东固平民银行。这些事业的开办,“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独创、原创,而且时间上是最早的”。【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94页】东固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这些独特的创造,对于江西和中央苏区的建设乃至其他根据地,甚至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设,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真实轮廓反而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东固根据地重要的历史地位也越来越被人们认清。我们将永远缅怀这块红色土地和这块土地上曾经英勇战斗的人民。
The Historical Role of Donggu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Yuan Shusong Zhu Yan Jiang Guodong
Abstract: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Donggu Revolutionary Base was an important base which was built by CPC in the west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bas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nggu base area, many useful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s have been made by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in the base area. This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Mao Zedong's correct road to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armed separatist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Key words: Donggu riot; Donggu Base Area; Mao Zedong; Li Wenlin
主管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投稿:jxsqyj@163.com
地址: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编:330077
电话:0791-8859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