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政府网两个样板戏的故事-京剧戏曲城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4-05-25

两个样板戏的故事-京剧戏曲城
提示:点上方"京剧戏曲城"↑免费订阅?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白毛女》、《刘三姐》、《平原游击队》、《冰山上的来客》、《保密局的枪声》……这些我们熟悉并喜爱的电影,都出自同一个地方——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的影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它已凝结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
上世纪70年代,长影拍了两部现代京剧,一个是《沙家浜》,一个《奇袭白虎团》。
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六部京戏和两部舞剧,合称为八个样板戏。所谓样板戏就是所有戏剧的样板。1968年,江青让北影的谢铁骊导演率先拍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这是全国电影业停产之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谢铁骊是拍过《暴风骤雨》、《早春二月》等影片的大导演辅猫吧,但是这部《智取威虎山》他却一拍就是两年,反复修改也不能让江青满意。要不是1970年8月底,周恩来、叶剑英在人民大会堂审看了影片并为之鼓了掌海天盛宴韦口,还说了向摄制组祝贺的话, 不知江青是不是还让谢导演继续改下去。
审查通过了,电影就在全国放映了,《智取威虎山》也就成了样板电影。于是江青就要求把八个样板戏全部拍成电影搬上银幕,《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被指令由长影负责拍摄。
能够参加拍摄样板戏的电影厂只有北影、八一、上影和长影四家机械塔克林。按说像长影这样拍摄过许多优秀故事片和舞台艺术片的大厂,拍摄两部现代京剧还不是轻而易举?可当时是文化大革命中,此事又由江青交办,情况就非同小可了。
1970年7月21日,长影经过反复研究,拟定了两个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作为这两个组的主创人员,首先要求在政治上绝对可靠,其次在业务上要过硬。厂里拟定名单之后正式打报告,后面附《人员安排请求报告》和《主要成员干部登记表》,表格里职务、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入党时间、参加革命时间以及工资级别等栏目一一填写清楚,另有备注标明每个人的主要作品。上报省革委会并报国务院文化组审查后黄莺花,国务院文化组为慎重起见,又派人下来审查,发现一位化妆师和一位录音师有“历史问题”。厂里立刻更换,重新上报名单:
《沙家浜》组
导演:武兆堤、马尔陆(北影)
摄影:魏凌玉(八一)、舒笑言
录音:于开章
美术:王兴文
《奇袭白虎团》组
导演:苏里、王炎
摄影:李光惠、王雷
录音:康瑞新
美术:李俊杰
名单上报国务院文化组之后,时任文化组负责人的吴德和石少华亲自打报告给周恩来和江青,报告说:
遵照江青的指示,《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由长影组成两个班子进行拍摄。文化组与省革委会联系后,他们派长影革委会戚惠林来京研究之后,回去组成两个摄制组,经省革委会同意报来。
经我们研究,主要创作人员的配备上,拟同意该厂提出的名单。只有杨士雅(化妆)、黄力加(录音)在历史上有些问题,已有结论斑鱼狗。……我们已同长影负责同志徐谦、戚惠林协商可以调整。杨、黄二人不参加拍摄样板戏的摄制组工作。其他成员已经审查,同意省革委会及长影意见。
上述名单由江青同意后又报周恩来,才算正式确定下来。
两个摄制组立即分批到北影取经,学习样板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拍摄经验卡嘉莉女鞋。先听导演谢铁骊和摄影师钱江介绍拍摄经验,琴葛蕾后参观了《智取威虎山》的三堂景。而后,取经组的成员对口与样板电影的摄制人员进行座谈。当晚,吉林省革委会主任王淮湘到取经组驻地,接见这两个组的人并告诉大家虚心学习,拍好样板戏。次日,中央文化小组负责人狄福才、吴印咸也接见了长影取经组。狄福才原是八三四一部队副政委,抽调国务院文化组负责电影工作。吴印咸是著名摄影师,50年代初期曾在长影担任过厂长。他们问大家有什么困难没有,同志们一致表示没困难,决不辜负首长的关心,好好学习,拍好电影。
8月10日,两个摄制组的赴京学习人员给周恩来和江青写信汇报学习情况,表示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路线斗争教育和继续革命的教育。
当时,山东省京剧团《奇袭白虎团》组正在北京的“二七”剧场演出。苏里和王炎带领主要创作人员看了戏。两位导演一边看戏一边切磋,如何把这个戏拍成电影,不是一般地拍电影,而是按首长指示,不走样地拍成电影,不仅要还原舞台还要高于舞台。他们一时想不明白:怎样才能做到不走样地拍成电影,还得还原舞台并高于舞台?
他们还以演出组和摄制组两个组的名义出《情况简报》,上报电影厂所在地吉林省委和样板团所在地山东省委;摄制组有工作日记,把每天做了什么事情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情况简报》第一期于10月16日打印出刊,内容是《沙家浜》摄制组的准备工作情况,文章写道:
为了争取沙剧早日开拍,剧组和摄制组负责同志连日来积极抓紧研究工作,制订计划。谭元寿同志说,从今天起,我们任务相同,目标一致。我们之间没有剧组摄制组之分,而是一个战斗整体。我们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谭元寿同志的话表达了同志们共同的心愿跨世奇缘。
这样的《情况简报》要报国务院文化组吴德、刘贤权、石少华、王曼恬、于会咏、狄福才、黄厚民、吴印咸、浩亮、刘庆棠等人以及吉林省革委会一一审批。
在摄制过程中,对影片的艺术处理完全没有导演个人的自由,事无巨细都要集体讨论。比如,在序幕上是不是打字幕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都讨论得热火朝天。后来认识到“序幕是江青同志亲自排练和肯定下来的,如果序幕作为衬底,这就是原则问题。”于是,决定序幕作为独立的一场,不能在序幕上打字幕,演员表和片名放在序幕前。
江青要求影片要“出绿”,摄影师就为如何“出绿”而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为了把样板戏拍好,拍出两场戏就送到北京去请求审查,征求对拍摄样板戏有经验的人和中央首长的意见。国务院文化组的领导还经常下到厂里指导拍摄。1971年6月2日,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吴印咸和何云到长影来看了样片,提出一些意见。
《奇袭白虎团》在拍摄过程中,主演宋玉庆患肝病住院,摄制组停机待命。整整一年后,宋玉庆病愈才又开机。1972年8月30日,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停机。吉林省和长春市的领导闻讯后到厂同剧组合影以示庆贺。同年9月27日,江青、姚文元审查了影片,陪同审查的有于会咏、浩亮和刘庆棠等人。在这之前,国务院文化组先行审查,认为这是“样板戏中拍得最差的一部”。两位导演一听,心情十分沉重。宋玉庆安慰导说:“别听他们的饱览的意思,首长说了才算数。”
长影厂职工和家属则在山东省京剧团《奇袭白虎团》的剧组驻地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当天晚上,长影厂召开欢迎大会,省革委会领导、《奇袭白虎团》剧组代表宋玉庆、《沙家浜》剧组代表谭元寿和长影的负责同志都讲了话。
样板戏摄制组每走一步都要向江青汇报。《沙家浜》剧组到长春后,先在长影剧场演出。
《沙家浜》剧组到达长春之前,吴德和刘贤权以个人的名义给吉林省革委会主任王淮湘写信:北京京剧团沙剧组赴长春拍电影,他们带的医务、炊事人员不足。在长期间请临时帮助解决。给你们增加麻烦,谢谢。一切随沙剧组军宣队负责人田广文同志向你汇报,请给予指示。
《沙家浜》摄制组在写好分镜头剧本之后,又给国务院文化组写信报告:
文化组:
《沙家浜》剧分镜头小组经十六天日夜奋战, 于八月十四日已完成分镜头初稿……镜头总数二百九十八个,现送上请首长审查。
分镜头遵循的原则和设想:为突出沙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题思想, 必须大力突出剧中英雄人物,而郭建光是全剧核心人物。因此在镜头分切上,首先对郭建光的主要场次、唱段、舞蹈、特别是全剧的重场戏“坚持”的每一个镜头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同时对阿庆嫂、沙奶奶各场戏的镜头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研究。
对待反面人物,我们始终掌握英雄人物必须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原则,绝不允许邪压正, 但是需要处还要给反面人物必需的镜头。
在上边批准之后,摄制组才正式开机,那已经是第二年的4月23日了。影片《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摄制期间,国务院文化组以密件的形式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的拍摄经验下发到厂里,让两个样板戏摄制组学习。
按照上级的指示小嫡妻,拍摄样板戏要做到不走样。据说《红色娘子军》摄制组为了做到不走样,美工拿着尺子去量舞台上的椰子树高度,多出一厘米也要锯掉。《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如何既要不走样,又要有电影的特点,这让导演们十分为难。白天他们拍戏,晚上样片出来,摄制组要看样片、讨论、分析、总结。
他们也还总结出几点不足:一、主要英雄人物与英雄人物的关系还掌握得不够好。二、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关系还处理得不够恰当,由于受文艺黑线的影响较深,加上怕字当头,在处理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关系时,常常左右摇摆。如《沙家浜》“斥敌”一场,经过三次反复:第一次,是谁有戏就把镜头给谁,结果正不压邪。第二次,是不求艺术上有功赵雷画,但求政治上无过,结果又把敌人拍得远小黑,甚至把大部分台词放在画外音,压掉了敌人的戏,致使正面人物失去了陪衬作用。第三次,才有所改进。另外幻城凡世,反面人物脸谱化,主要是思想上的原因,一是怕字当头,觉得丑化总比不丑化保险。二是机械照搬,如《奇袭白虎团》第七场,反面人物的面孔过于灰蓝,与英雄人物同一场景,虽站在暗处,仍引人注目。三、景物与气氛的渲染也不够完美。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引了一些档案文件,原文照抄,为的是让电影史研究者和现在的观众了解,“文革”中电影人的工作环境和心态,看看他们是如何拍电影的,是如何拍样板戏的!
样板戏的拍摄标志着电影业停产几年后三维试衣,开始逐步恢复生产。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文革”中恢复生产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京剧《智取威虎山》。
长影1971年只完成一部影片,就是《沙家浜》。1972年完成四部影片鄂州政府网机甲女神,其中一部就是《奇袭白虎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