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长安大戏院洛阳大型豫剧历史剧《北魏孝文帝》-戏曲传播
北孝文帝去世后,北魏洛阳开始大量修建寺庙增加赋税
[世界遗产在中国 1080p HD] - 龙门石窟
核心提示:我市新编历史剧(豫剧)《北魏孝文帝》在京上演,以一位历史英雄人物形象赞美改革进取精神,好评如潮。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在位时间(471年-499年),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郑志雯,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
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历史意义有哪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只有169年(公元420——589年),但中华民族却经历了大分裂的剧痛,而最终又孕育了大融合的统一徐紫云。在这一过程中,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决断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则是其关键性的转折。
平城和洛阳,在这一转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那时的平城,即今日之大同;而那时的洛阳,则即今日偃师西部一带的汉魏洛阳故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偃师和大同,在历史上曾经有着不解之缘。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就北魏迁都洛阳的历史意义,谈几点刍荛之见,请教于大方。
一、北魏迁都洛阳,是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谋远虑之举
众所周知,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崩溃,继之而至的是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迅速崛起。其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势力较大的游牧民族,都有吞并他族、雄踞北方的大志,在经过近百年的互相攻伐格斗后,最终由鲜卑族取得胜利,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定都平城,国号为“魏”,形成了与南朝对峙的唯一强大势力。
北魏政权之所以能够剪灭群雄,统一北方,愚以为至少有三个重要原因:其一,发展文化,崇尚儒学。虽然曾制造了“国史案”这样的惨案冤狱,但相对于其他割据政权来说,北魏对发展文化是颇为重视的。《魏书》载:“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资治通鉴·一百一十一卷》载:(拓跋)珪问博士李克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珪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今,不可胜计。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珪从之,命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这样的文化氛围,对治国安邦是至关重要的。其二,重视民生,仁义治国。北魏的统治者是明白“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的,《魏书》中多处记载了皇帝颁发惠民政策的诏书,如孝文帝元宏于太和22年敕“司州洛阳之民佘山天文台,年七十以上无子孙,六十以上无期亲,贫不自存者,给以衣食;及不满六十而有废痼之疾,无大功之亲,穷困无以自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护,给医师四人白日末路,豫请药物以疗之。”并且废除了许多酷刑峻法,如元和六年废除了对谋反大逆之罪诛五族的酷刑,“其五族者,降止同族;三族,止一门;门诛,止身。”这些政策,无疑会对凝聚人心发挥积极作用。其三,代有明君,决策正确。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珪、第三位皇帝拓跋焘、第七位皇帝拓跋宏(元宏),都堪称一代明君,从而巩固了统治地位,保持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如北魏政权的建立者拓跋珪,称帝后积极实施“分土定居”,发展农桑的政策,引用汉族士人,推动向封建制度的转化,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但此时北魏政权面临着一个非常尖锐又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即与南朝对峙,谁能消灭对方,统一全国的问题。公元450年,拓跋珪率兵南下攻伐南朝刘宋政权,遇到顽强抵抗,无功而返。此前,刘宋政权的统治者刘裕也曾率兵北伐中原乐行体感车,虽然一度占领了洛阳、长安,但再无力进取,最终还是退回了江南。事实证明,宋魏当时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孝文帝元宏做出了迁都洛阳的重大决策。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当时的南北对峙形势:北魏如果固守自保,则平城山河险塞,易守难攻;但要进取江南,则国力不足,鞭长莫及。改变攻守均势的最佳选择,就是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因为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便于掌控全国局势,更利于集中国力军力对南朝用兵。作为志在天下的孝文帝来说,不顾重臣反对,坚持己见,可谓用心良苦,这也正是其雄才大略的最精彩一笔。
遗憾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七年后,就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之后,北魏政权再也没有出现雄主明君,反而形成了君主暗弱、太后专政、权臣窃命的衰败局面。33年后(532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继之又被北周、北齐所取代,至隋朝建立,才由隋文帝杨坚实现统一大业。但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不能不说正是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为隋文帝统一全国奠定了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如果没有孝文帝的迁都壮举,历史也许会走向另一个方向草剃剑,祖国统一也许还要延缓许多年。
二、北魏迁都洛阳,是学习先进文化,自我提升、自我改造的聪明睿智之举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群雄逐鹿的时代,谁拥有先进文化,谁就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南北朝时期而言,虽然当时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但最先进的文化当属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而洛阳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王朝的国都,则是儒学文化的中心。相对而言,北魏当时固然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但整体文化内涵还属于游牧文化,“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要巩固政权乃至进取江南,统一全国,当务之急就是从文化内涵上进行自我提升,而迁都洛阳,接受儒学文化的熏陶改造,则是再适宜不过的聪明睿智之举。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繁荣儒学文化,提升自我素养上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根据史籍记载,不妨略作述录:
其一,弘扬儒学文化。《魏书·儒林传》载:“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魔钢长剑,其余涉猎典章,关历词翰,莫不縻以好爵,动贻赏眷。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由此可见,孝文帝对崇尚弘扬儒学是何等重视。
其二,改姓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诏令鲜卑族的118个姓氏全部改为汉姓,如达奚氏改姓奚,独孤氏改姓刘,贺楼氏改姓楼,勿忸氏改姓于,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等等。自己则改姓元,寓意万物之始,最为尊贵。
其三,改服饰。鲜卑人原先穿传统胡服,短衣紧裤,便于骑射,孝文帝下令一律穿汉族服饰,衣冠楚楚,颇为壮观。《资治通鉴·一四一卷》记载了两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第一件是:朝廷官员中,唯有宗族新兴公元丕迟迟不穿汉服,“及朝臣皆变衣冠,朱衣满座,而丕独胡服于其间,晚乃稍加冠带天穹霸龙龙腾,而不能修饰容仪,帝亦不强也。”第二件是:孝文帝外出巡视返回洛阳时,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个妇女还穿着胡服,于是谓留守京师的任城王元澄曰:“朕离京以来,旧俗少变不?”对曰:“圣化日新。”帝曰:“朕入城,见车上妇人犹戴帽,著小袄,何谓日新!”对曰:“著者少,不著者多。”帝曰:“任城,此何言也!必欲使满城尽著邪?”澄与留守官皆免冠谢。这两件事一方面说明孝文帝改易服饰的决心大,一方面说明效果非常好我是张无忌。
其四,改说汉语。为了消除语言上的民族隔阂,孝文帝又决定把汉语定为国语,诏令鲜卑人一律说汉语。《资治通鉴·一四零卷》亦有明确记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继而又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这些记载又说明,孝文帝是从朝廷官员开始实行语言改革的,以便上行下效,普及全国。
其五,规定死葬洛阳。孝文帝诏令“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他的侄子广川王元谐在洛阳病死,而其妻早亡于平城,于是亲族建议把元谐灵柩运回平城与其妻合葬。孝文帝不准,并规定:迁到洛阳的所有人,死后应埋葬在洛阳北的邙岭上,不得运回平城。从此,在洛阳的鲜卑族人,“生为洛阳人,死后葬邙岭”,成为定例。
其六,实行联姻政策。孝文帝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族为妻,把汉族富绅卢敏、崔宗伯、郑羲、王琼的女儿纳为后妃泾干中学,还给他的弟弟们各娶了汉族女子为妻。在他的带动下,鲜卑贵族们也都纷纷和汉族大族结成了姻亲。这种联姻政策,不但从政治上、文化上,而且从血缘上,与汉族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这一系列具体政策举措,已经把鲜卑族完全汉族化了;文化上的认同,也已经把北魏政权提升为君临天下的真正王者。因此可以说,这种从弘扬繁荣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入手,进而征服人心,王霸天下的策略,真是“治国平天下”的最好诠释。
三、北魏迁都洛阳,是促进民族大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的琴瑟和谐之举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历史一再证明,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国家才能长期稳定,繁荣发展;而歧视、敌对、仇杀,则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把国家推向深渊。正所谓:“和则互利双赢,斗则两败俱伤”。
遗憾地是,在南北朝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基本处于敌对状态的。这种状态源自“三代”(夏、商、周),盛于秦汉,使国家经常处于血雨腥风的屠戮杀伐之中。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实行民族隔绝分离政策,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描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以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武帝刘彻更是实行民族灭绝政策,倾全国之力剿杀匈奴,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之“名”,其实是和民族仇杀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民族政策,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埋下了深深的祸根,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等残酷事变,就是中原汉族政权实行错误民族政策所付出的代价。
北魏政权的建立,既得益于民族混战给自己带来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民族敌视的巨大挑战。都于平城,穿胡服,说胡语,行胡俗,虽雄踞北方信城通,却很容易使其他民族把他们依然看做过去的胡人政权,难以在心理上认同他们是华夏一统的王者。迁都洛阳,居王者之地(夏、商、周皆建都洛阳一带,故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之说),继之进行一系列汉族化的改革,确实能使其他民族,包括汉族,在心理上承认他们是正统的王者,从而消除敌视,增进互信,造就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局面。
事实正是如此。据《中国全史·民族史》介绍,“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重视民族问题,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这时的北魏,除了与南朝继续对峙外,与大漠南北、东北、西北等地的少数民族均保持着互相友好的关系。
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敕勒等。北魏兴起之初,即征服了敕勒各部,迁都洛阳前后,把敕勒人迁居到河西一带,设置了各级官吏进行管理。敕勒人乘高车,逐水草,游牧于草原上。著名的《敕勒歌》就是歌唱他们的民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内蒙古种业信息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勿吉、室韦、契丹等,和北魏保持了朝贡关系,世代沿袭不绝。
生活在西北地区的西域各少数民族,如乌孙、坚昆、丁零、鄯善、于阗(tian)、焉耆(qi)、龟兹等,均与北魏频繁交往,从而使汉文化大量传入西域,同时西域各族文化也大量传入中原内地,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北魏政权与其他封建帝王统治一样,都有自身不可克服的致命弊端,其灭亡是必然的。但孝文帝迁都洛阳,依然不失为闪光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演出剧照
演出剧照
我市新编历史剧(豫剧)《北魏孝文帝》在京上演,以一位历史英雄人物形象赞美改革进取精神,好评如潮。
1 “再来一段”
“寒彻春雷动,冰雪渐消融。涓涓东流去,百川融海中……”18日晚电脑疯子,北京长安大戏院,上千个位置的剧院座无虚席。伴着身穿北魏时期服装的演员空灵高亢的吟唱,美轮美奂的舞台将观众带入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雄浑跌宕的人生。
《北魏孝文帝》以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为主线,讲述了他迁都、易服、平叛等事迹,塑造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再现了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
随着剧情的推进,现场观众的情绪也随之变化。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与演员同悲同喜,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热泪盈眶,大家深深陶醉在豫剧的魅力中。
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久久不肯离去。现场不少人高呼:“再来一段!”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主演们再次返回舞台,进行“加演”。
2 专家“点赞”
演出当晚,《北魏孝文帝》北京座谈会旋即召开。与会专家对该剧的艺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该剧非常精彩,为洛阳的演员们、剧本创作者和导演点赞。”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说,该剧是以中国历史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新编剧目,把改革、进取的思想在舞台上给予了精彩的阐发,从而获得了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说,该剧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部极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经典作品。导演在该剧中使用了不少话剧的表现方式,将戏曲的写意与话剧的写实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物更丰满、更有张力。同时,整台演出舞台布景恢宏大气,富有历史气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说,通过深入挖掘孝文帝这样一位与洛阳历史密不可分的人物和在剧中运用洛阳文化元素符号,彰显出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精益求精
“此次赴京演出的《北魏孝文帝》是早前版本的复排版。”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北魏孝文帝》当年首演后,得到全国戏曲界专家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入选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本着文化惠民、精益求精的原则,今年,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启动该剧的改版工作。
新编历史剧(豫剧)《北魏孝文帝》复排导演李广海介绍,此次改版对部分剧情进行删减,使剧情更紧凑、入戏更快;对演出阵容的群众演员人数进行压缩,便于下乡演出;对舞美灯光进行了简化,把过于繁重的舞台装置、布景设施等进行改造、重置,使之能适应更广泛的舞台;对音乐进行重新设计,使唱腔更加优美,地域特色更加明显。
“此次《北魏孝文帝》赴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是洛阳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实践。”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后,该剧将奔赴基层进行巡演,接受基层群众的检验。
【主演】剧中人…………扮演者孝文帝…………张松晓元 恂…………赵小星嵇 芳…………吴金霞穆 泰…………常明杰冯太后…………关美利李 冲…………刘 威元 澄…………李西峰穆 沙…………胡俊强狱 吏…………李文革贵 胄…………王 勇、杜灿景、周敬超、范惠民老黄门…………王 帅小黄门…………李志斌群 演…………本院演员【演出单位】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剧情简介】 尚武刚烈、骁勇善战的鲜卑人,一路金戈铁马,所向披靡,从森林、草原到代北,却始终不能摆脱原有原始部落文化的掣肘。公元493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率三十万步骑大军,以南征萧齐为由,迁都“中原腹地,华夏衣冠”——洛阳。在人文荟萃的礼仪之邦,他仰慕先进的汉文化,为了鲜卑族的发展大计,他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崇文兴教,以兼容、开放的雄才伟略,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变风俗、改姓氏、易汉服、正汉音……他坚信,要消除鲜卑族与汉族的严重隔阂,就必须实行汉化,才能更好地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圈。此举受到了洛阳汉族百姓尤其是士人的热烈拥护,却遭到了以穆泰为首的鲜卑族大臣的强烈反对……本剧即以此为背景展开,在新旧更迭的碰撞和蜕变中,生动勾勒出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改制”中的心路历程。剧中描写了“南下迁都洛阳”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围绕“易服风波”、“礼祭汉族儒生”、“礼聘汉族才女为太子师”等具体情节,表现出他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汉化改革在重重阻挠中步履维艰,尤其遭到了以鲜卑贵族穆泰为首的忌恨:太子元恂嫌洛阳天气炎热,留恋迁都之前在草原上骑射的生活,受穆泰的蛊惑,潜逃出宫……穆泰又暗中勾结一些大臣,准备在太极殿落成之际,发动宫廷政变,弑君篡位,拥立太子。孝文帝在李冲与元澄等大臣的协助下,及时粉碎了他们的阴谋。为了免除后患,孝文帝忍受巨大的痛苦,决定鸩杀年仅十五岁的废太子……“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而征服往往伴随着流血及阵痛,历史进程莫不如是。
长安大戏院
长安大戏院,建于是1937年,现位于东长安街北侧光华长安大厦内的长大戏院新址是北京长安街上高档、豪华、舒适的现代化剧场。本剧院是古典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深具明清风格,配以典的红木桌、豪华的贵宾席和舒适的软椅,可容纳800余人。长安大戏院以上演 经典剧目为主,其多功能的舞台(升降、旋转、车台、伸缩台)先进的音响及光设备均由计算机控制,能够胜任各门类艺术形成的演出。
大戏院除前区茶座外,后区有排座,二层还设有贵宾包厢、普通包厢和排座。大堂二层有老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剧照和京剧不同角色的戏装展柜;一层还设有脸谱、字画、音像制品出售。长安大戏院的一个最大特色,在于为了让异域的旅游者能理解、欣赏的京剧,长安大戏院与京剧院等演出单位联手合作,编排乐更适合旅游者观看的整台旅游京剧。这些都是经过编剧、导演精心编排的,它尽可能的包容了京剧艺术的各个行当,但又让观众能看懂。许多异域客人在看过乐97年推出的大型新编神话旅游京剧《白蛇传奇》后,众口一词的称赞其充分展现乐京剧浓郁的民族气息。并利用现代化的舞台,从布景、道具、灯光、音响,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而且有与演唱同步的中英文字幕,使观众对剧情有充分的了解。长安大戏院晚场的旅游京剧专场,每天都有,是京城的京剧一景。
北京市长安文化娱乐中心座落在车水马龙的东长安街北侧的光华长安大厦内,它南眺北京火车站,东观建国门立交桥,西望繁华的东单“银街”,更有多幢观光饭店、摩天商厦、知名学府环列四周,阡陌交通四通八达,人文环境得天独厚。
闻名遐尔的长安大戏院始建于1937年。原址座落在北京西单繁华商业街。老长安大戏院曾与古老的戏曲艺术和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们同辉煌共沧桑!
长安大戏院易地新建后于1996年9月27日金秋之季重张开业。位于东长安街北侧光华长安大厦内,是一座融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国家级剧场,地理位置优越,是举办演出、会议的首选场地。现属北京市长安文化娱乐中心经营管理的龙头文化产业。
长安大戏院剧场宽敞明亮,富丽堂皇,剧场大厅全部采用意大利天然大理石镶嵌,自动扶梯可将观众直接送入二楼观众厅。大厅内设有中国画画廊、民俗工艺品、仿古复制品等旅游商品展卖台,可容纳800个座位的观众厅,采用古朴、典雅、民族风格的内装饰。剧场一层前区有26张红木条案,130把红木梳背椅,配以长安大戏院特别订制的手绘婴戏图高级茶具、餐具及清宫食点,古色古香,传统民族文化韵味十足。
长安大戏院,是您组织文化交流和社会活动的最佳选择。
长安大戏院订票电话:010-51664621 51662182
长安大戏院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7号
长安大戏院行车路线:建国门往西200米路北
CHINA AN GRAND THEAT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lassical style of Ming and Chuan , furnished with elegant mahogany tables, deluxe VIP seats and comfortable and soft soft chairs AN Theatre combination of both ancient style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Arts with the capacity of holding 800 audience.
Classical repertoire are top priority Chang An Grand .its Grand Theatre . its multi-functional stage (lifting, revolving , stretching out and drawing back , ) advanced sound and lighting facilities, which are computerized, enable the Theatre to give various artistic performances, Chang An Grand Theatre-your best choice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social events.
Tel :400-690-3721 65526852 65526892
FAX : 65526892
Adder: Number 7 ,JianGuoMenNei Street ,Beijing
Postcode : 100005
长安大戏院历史简介(组图)
抗美援朝时期的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提供)
80年代的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提供)
现在的长安大戏院门前
现在的长安大戏院的门脸儿特别可爱,白天看了敞亮、透明,到了傍晚有一种奇怪的神圣和神密。
长安大戏院是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字号的戏院枣阳房产网,原址在西单路口,始建于1937年,二层楼,能容1200名观众。创建人杨守一喜好京剧,是北京著名票友。长安大戏院原址,是京都著名的日升大杠房的一个大仓库,后因萧条停业,转让杨守一,经一年多兴建,于1937年2月1日举行开幕典礼。首场由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主演《失街亭》,胡菊琴主演《玉堂春》,压铀戏是金少山主演的《白良关》。那时候“长安大戏院”几个字得从右往左念,大门口常常立一小黑板儿,上面写着每天要演的戏。1989年以前长安大戏院在西单地铁口那儿,门脸儿特破,跟右边的包子铺就隔一堵墙。后来为了建首都时代广场和边儿上的一堆大厦,1989年长安被拆了。
1994年,不知什么原因北京的媒体像是忽然想起了还有个长安大戏院,那一年,人们提到长安最多的是:号称“中国第一街” 的长安街竟容不下一个戏院?到了1996年9月人们终于见到了在长安街东边重新开张的“长安大戏院”,而这期间的整整七个年头,北京人看戏、听戏没有像样的戏院可进。易地新建后长安戏院于1996年9月27日金秋之季重张开业,从西单路口迁址落座于中国第一街———长安街的建国门内7号。她保留乐老戏院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并配有现代化的舞台设备及其它的剧场设施。可容纳近800人的观众厅采用仿明清风格的装饰,前区的红木桌椅,手绘婴戏图案茶具,清宫食点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的戏园。
解放前北京没有话剧团专用的剧场,而长安大戏院在同行业中,是上演话剧最多的剧场。名剧《日出》、《赛金花》、《茶花女》、《复活》、《秋海棠》等话剧都在这里演出过。著名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李景波、项鲲、谢添等,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从前著名演员,凡能挂头牌有号召力的,全都自成班社,很少与其它剧团同台演出。长安大戏院主办多次营业性合作演出,如1943年8月的一个晚场演出的合作戏,就有李多奎的《钓金龟》,肖长华、叶盛兰的《连升三级》,孙毓鲲、侯喜瑞等的《连环套》,尚小云、奚啸伯、姜妙香等合演的《御碑亭》中的折子戏,大轴是谭富英、金少山、张君秋合演的《二进宫》,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解放后1950年夏季,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在这里欣赏了李少春、叶盛兰演的《三岔口》,梅兰芳、刘连荣的《霸王别姬》,长安大戏院获此殊荣,名大增。
现在长安的上座率高得惊人,每年都在450场左右,最多的一年有六百多场。“坐收场租”在长安只占20%,其它的都是长安组织人挑戏、挑演员。外省市院团来北京演出最认长安。早年黄雪鹰,长安也演话剧,1998年姜文的《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长安连演10场不衰,陈佩斯的《托儿》也是从长安走出去的。长安大厅两侧有两个特色小店,跟戏曲相关的东西在这儿几乎都能淘到,包括绝版的《中国京剧艺术人物造型》,中英对照,上下两册。
老长安大戏院曾与古老的戏曲艺术和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们同辉煌共沧桑!
1简介
编辑
中国起源地立足于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传承,着力打造起源地文化产品、经济发展成果、特色旅游、产品交易等综合性平台,满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宣传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大发展需要,保护起源地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起源地是在全国范围内探寻起源,组织专业的历史学家、文化文俗等一系列专家来论证;是全国重点媒体进行监督和宣传,全民参与的一项文化系统工程。2项目背景
编辑
据参考消息2014年6月7日报道外媒称,国际足联(FIFA)主席布拉特面带微笑的照片和一张小小的蓝色认定证书表明,中国城市淄博为足球起源地,这激怒了英国专家,他们认为足球的起源应该是在英格兰。而在此之前出现多起韩国申遗风波,韩国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汉字、太极图、围棋、端午节等一系列起源于中国的文化都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引来网友的一片骂声,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起源文化的思考:是否应当建立一个保护起源地的机构或者组织,将中国乃至世界的起源文化保护并且规范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自信来源于哪里?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弥足珍贵。“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纵观整个世界,也有很多起源,有对比才有进步,只有在了解世界起源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才能够在中华文明中找到自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化自信”,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正式注册了中国起源地的知识产权和标识。中国起源地旨在挖掘世界文明根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起源文化的认知,做世界起源文化忠实的传承者。3机构组成
编辑
1、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
2、国际起源地联盟
3、中国青年网起源地频道
中国青年网起源地频道是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塔琳托娅是国内最大的青年主流网站中国青年网的子网,是共青团系统运用网络文化元素吸引青年的新载体和引导青年的新途径,为团组织通过新媒体融入青年提供有力支撑。起源地频道将起源地文化整合成为对于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深入指导意义的品牌频道,同时也为传播华夏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
4、中国国际起源地保护基金
5、中国起源地门户网站
中国起源地门户网站是一个展现起源地文化的门户网站。网站始终坚持立足于起源文化;以弘扬我国悠久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起源地文化为根本目标,以更正、挽救、保护即将被遗忘的起源地为核心,以全面、深度、精确、广度为理念程莉莎,始终以收集、保护、继承、开发、弘扬、传播起源文化为己任,立足起源地、关注文化,展现起源地厚重文化的大型视听门户网站,打造国内最具传统气息和特色的开放性文化交流门户。
6、中国起源地媒体联盟
中国国际起源地联盟(ChinainternationaloriginAlliance)简称CIOA,是一个世界性的起源地文化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物质和精神产品创造过程的见证和记录。认证起源,保护起源的地理区域、单位和个人,以此推动中国与全球起源地文化资源的深度交流和有效合作。
联盟的总部位于中国的首都北京。下设:中国国际起源地联盟认证委员会、中国国际起源地联盟专家委员会、中国国际起源地联盟各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会员单位、成员单位等。4项目优势
编辑
1、中国起源地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登记注册,登记号为:国作登字-2014-F-00126979。
2、中国起源地项目于2013年12月获得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共青团中央官网中国青年网的授权和批准,成立了中国青年网起源地频道。
3、《中国起源地名录》是起源地官方发布平台,国内外发行,是中国文化追根溯起源的唯一平台,是中国起源文化对外展示的唯一窗口。
4、中国起源地“正宗产品”收录及交易平台,目前是国内唯一一个正宗起源地产品交易平台,将利用新媒体手段搭建正宗产品交易商城。
5、中国国际起源地联盟:是世界唯一一个国际起源地认证机构,英文缩写“CIOA”下设:专家委员会、认证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等机构。
6、《中国起源地》纪录片正在拍摄中,即将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上映,敬请关注
中国起源地 李勋勋13366202078 微信378523 抖音1978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