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邓丽君出道成名曲,其实是高淳民歌-南京中小学观察
提到南京的民歌,
你也许会立刻想到
源自六合的《茉莉花》。
其实,
《采红菱》《五月栽秧》这两首著名的民歌
也出自南京,起源于高淳。
高淳民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高淳就有
“出门山歌进门戏”的习俗。
01
"采菱歌舞"轰动维也纳
众所周知,圣龙的心愿大电影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仅14岁的邓丽君凭着一曲《采红菱》而一炮走红,后来成为华人乐坛的巨星。这首《采红菱》即源自于高淳民歌。
▲点击收听邓丽君《采红菱》
六月水乡,绵延数十里的河面,高淳美丽的姑娘轻轻用手上的木板,拨开层层碧绿的菱叶乔清秀,采撷红菱。姑娘们唱着欢快的歌儿,采下的红菱好似哥哥的情谊,盛满了姑娘的心......
歌曲《采红菱》起源于南京高淳,歌曲以优美欢快的旋律,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采菱角时的喜悦心情,他们一边采菱角池秀媛,一边歌唱,表达自己的感情。
最初的民歌《采红菱》只有女声调,后演变为男女对唱的形式。可考证的最早的演唱版本为刘韵、夏丹两人对唱版,后又有邓丽君、卓依婷、韩宝仪等人翻唱魔帝的宠姬。
"采菱歌舞"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政治部前线歌舞团加工后,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于维也纳,演出获得了银奖,彭晓冉在维也纳轰动一时。
02
高淳民歌蕴藏丰富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高淳历史文化悠久,地方特色鲜明浓郁,蕴含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千百年来,流传于高淳民间的地方民歌,犹如烂漫的山花,姹紫嫣红鳐鱼的做法,芳香袭人。
高淳民间歌曲,蕴藏极为丰富,属“吴歌”范畴,在苏南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诗人李白在《游高淳丹阳湖》诗中写道:“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添富均衡。”这位“歌声逐流水”的少妇,正是当时爱唱民歌的高淳儿女缩影徐沁烨。
明代高淳音乐家李茂英编写了《木铎余音》、《南湖五种曲》,对高淳民歌进行详尽的研究和整理。
解放后,先后有路行、叶林、田宝玉、肖翰芝等中央和省内的音乐工作者到高淳采风。1954年,路行根据高淳民歌《五月栽秧》的音调和歌词素材,重新编创笃行致远。20世纪60年代初,江苏省歌舞团青年演员管维俊演唱《五月栽秧》获得成功,《五月栽秧》从此成为经常演唱的保留节目。
五月里来是秧场
村村栽秧忙又忙
哎
十八个姑娘来拔秧呀
十八双秧篮呀满满装啊
十八个哥哥来挑秧
十八个姑娘来呀栽秧
哎
巧手栽下千株苗哇
精心育出呀万担粮啊
哎呜哎 哎呜哎 哎呀来
巧手栽下千种苗哇
精心育出呀万担粮啊
哎 哎
《五月栽秧》原调曾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作为教材。编创的《五月栽秧》,后来被列为江苏省历次声乐比赛民族唱法必唱曲目。1986年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民歌比赛中,《五月栽秧》获民歌改编二等奖。这首歌曲先后被许多歌唱家录制成唱片和录音带面世。
由高淳区音乐协会创作的表演唱作品《高淳秧歌》成为2016年市重点文艺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获10万元资助麻将进行曲李银萍。《高淳秧歌》是用高淳话演唱的,以《五月栽秧》为基调妃常难搞,再融入高淳其他民歌中的划船号子、打夯号子等元素,重新编排而成。
03
高淳民歌来自田野
高淳民歌是劳动人民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想象,把情感形象带入其中,达到情真意切、声情并茂。高淳民歌来自田野,在劳动过程中和劳动之余,人们即兴演唱,愉悦身心。尤其是劳动号子,节奏欢快,一唱众和,既可以缓解体力疲劳,又可以增强劳动的合力,提高干活效率。
从体裁来看,大体可分为田牧歌、劳动号子、习俗歌、叙事歌、民间小调、新编民歌6种。
1田牧歌 俗称山歌。有耘田歌、耙田歌、栽秧歌、放牛歌、对牛歌等。这些民歌都是边劳动边歌唱,有的在劳动之余演唱。2
劳动号子 有打夯号子、车水号子、划船号子、装卸号子、龙船号子等。这些号子是在劳动中为了统一步伐,提高劳动效率,减轻体力负担而唱的一种具有劳动节奏感的民歌。京剧曲牌中的“高拨子”康丽跳舞毯,就是来源于高淳的划船号子,最早被徽剧采用,后被京剧大师周信芳引用到京剧中。周信芳大师演唱的《徐策跑城》中的“高拨子”,就是典型代表。3习俗歌 有送春、送房、哭嫁、摇篮、洗衣等歌。送春,相传始于明初,每年春节期间,二人一档,走村串户演唱。送房、哭嫁歌在娶亲嫁女时演唱。摇篮歌是哄小孩睡觉时,母亲唱的催眠曲。洗衣歌是妇女边洗衣边歌唱,以消除单调寂寞感的歌曲。4叙事歌 是用山歌和送春两种曲调演唱的长篇叙事诗歌。长篇叙事山歌在劳动之余,或夏夜纳凉,或冬闲烤火时演唱。长篇叙事送春在春节期间以数户或数人邀请送春人来家演唱,俗称甜座堂弦。叙事山歌较著名的有《风筝记》、《十里亭》、《十二月望郎》、《十二把穿金扇》、《十二月探花》,《十二双泥篮》等。叙事送春有《洛阳桥》、《王宜章摆渡》、《盂姜女哭长城》、《李存孝》等儿玉菜菜子。解放后,民歌手还新编了很多春词,如《土改斗恶霸》、《互相合作力量大》、《歌唱长江大桥》等。5民间小调 是劳动余兴的歌曲,它们有的来自地方戏曲,有的来自民间歌舞。比较流行的小调有《兰桥会》、《花墙会》、《养媳妇》、《锣鼓一打响锵锵》、《打牙牌》、《种大麦》等。6新编民歌 解放后,音乐工作者在搜集和熟悉民歌的基础上,经整理加工,使之成为更加完整、优美、动听的歌曲。《五月栽秧》、《丰收赞歌唱不尽》、《东征初抵高淳》,《湖上渔歌》、《育珠姑娘忙得欢》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新编民歌.这些民歌曾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和电台、电视台播放。
04
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遗”名录
高淳民歌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例如源于高淳的《华山畿》是研究《乐府》的重要资料,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吴歌中独树一帜。又如《一粒种子一棵秧》中采用的角调,在全国独一无二。高淳民歌生活气息浓,涉及内容广,不仅对研究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音乐创作的不可多得的素材,国内许多音乐家纷纷前来采风、学习。
1957年,高淳曾铅印《高淳民歌》,收录民歌64首。1963年,高淳县文化部门和省音协合编《高淳民歌》,收录民歌300余首。这些民歌有的已编入《江苏民歌音乐选集》,有的发表于中央和省内的音乐刊物黑色十九。
近年来,高淳县文化局收集了300多首民歌,汇编成《高淳民歌集成》。对部分民歌手录音、录像,建立了艺术档案。举办了高淳民歌手培训班,培养传承人。
2007年胡维纳,高淳民歌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参考:
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博氏线,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南京出版社,2008.12,第28页
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高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642页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民歌 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09月第1版,第416页
来源:文化南京(wenhuananjing2016)
部分内容来源于“罐头文艺”
编辑:翟羽、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