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女人片尾曲【视频】郭超英:“问渠那得清如许”,32载坚守《西泠艺丛》好源头-每日商报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20-05-28

【视频】郭超英:“问渠那得清如许”,郑艳东32载坚守《西泠艺丛》好源头-每日商报




《西泠艺丛》
说起西湖文化,不得不提有金石书画“天下第一社”美誉的西泠印社。有人说,西泠印社是镶嵌在西湖绿色湖山当中的一颗红宝石,它代表了西湖文化的菁华。
而社刊《西泠艺丛》对于西泠印社这个享誉中外、走过114年不凡历程的著名社团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泠艺丛》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创办最早、研究印学最权威的金石书画丛刊布束砥信。它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精神,古今并蓄、古为今用。

《西泠艺丛》以代表西泠印社的学术水平和崇高地位而享誉海内外,这离不开几代西泠印社社员和工作者在社刊建设上付出的艰辛努力神龙德鲁伊。
郭超英作为《西泠艺丛》执行副主编、编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担任西泠印社社刊、社报编辑,以至如今负责西泠印社大型学术社刊,编辑生涯已走过32个年头,他见证了《西泠艺丛》40年的曲折发展之路,更为它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独上高楼”
诗书画印博采众长
郭超英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是西泠印社已故常务副社长郭仲选之子,深受西泠家学熏养;加上几十年默默为西泠印学文化作编撰推广工作忍野忍,拜会与受教过众多西泠老一辈名家,与西泠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关联。
忆与西泠印社的渊源,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西湖孤山吴昌硕生活过的观乐楼里制作手拓印谱青帝重生。当时所拓的《鲁迅笔名印谱》,是改革开放后西泠印社出版的第一部手拓印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当时我对西泠印社的历史并不了解,对篆刻也所知无几,只是领导布置了要我们手拓印谱,于是我们一批小年轻就在孤山上拓印章。一段时间下来南泽十八,这个技术还练得相当熟练,我一天能拓将近一百个边款呢。”郭超英回忆道。
正是有这段手拓印谱的经历,让年轻的郭超英对篆刻印学有了最初的启蒙,也为他之后回到西泠印社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因缘巧合,27岁的郭超英被推荐到西泠印社任社刊《西泠艺丛》的编辑。在接下来这32年中,他饱学各类关于西泠印社的学术佳著,也有幸与老一辈的西泠名家交往,为他个人的学养积累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
“因为编辑的工作性质,需要了解的知识范畴比较广,就像蜻蜓点水,又像众蜂采蜜,各种门类都要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养分也要吸取,在工作中,还需要与不同学术专长的学者和艺术家打交道,所以也要求我对各个艺术门类触类旁通。”郭超英诗书画印均有较高的造诣。
他说,做这份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养积累,无法在业内引起共鸣,得到专家的认可,所以,只有接触的学术门类广,开阔视野,才能适应西泠印社社刊编辑的工作要求。

而作为西泠印社社员,郭超英认为,当代西泠印社社员理应有与其他书画艺术工作者不尽相同特点美宜佳官网。西泠印社社员要有更全面的综合素养,琴棋书画、诗书画印都要能够互融互通。他打了个比方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西泠印社文化,更像是中医两率一度,不像西医一样分内科外科,而是强调综合性,所以我不敢以艺术家、书法家或篆刻家自居,我只是一个杂家。”

这个“杂”不是浅尝辄止的“万金油”,而是博厚、全面、系统。郭超英数十年来办杂志、搞研究、习诗文、工书画篆刻,样样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可以说这既得益于他“独上高楼”的笃实勤奋、谦虚好学,更得益于其良好的家教和长期与名家大师交往所受到的浸染熏陶璞玉惊华。
“衣带渐宽终不悔”
32年“埋头苦干,心无旁骛”
在浙江书画圈里,郭超英可以说是一位具有较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扎实艺术实践功底的知名书画家,但能够坚持32年编辑西泠印社高端学术社刊的恐怕更是别无他人。

由沙孟海题刊的西泠印社社刊《西泠艺丛》,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有近40年历史,其间,社刊几经改名改版,由《西泠艺丛》到《西泠通讯》再到《西泠印社》,最后几经周折又回到了《西泠艺丛》。
郭超英从1985年开始担任西泠印社社刊、社报编辑,到2003年任《西泠印社》执行编辑沙钢吧,他几乎独当一面地挑起了社刊从策划组稿到排版编校的整个流程工作。


从最开始时的12开本,3印张,不定期出版,到扩容16开本,5印张,每季定期出版。再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真情追踪,扩为大16开,8印张,《主编卷首》及目录均设中英文对照,再到新版《西泠艺丛》为大16开本,5印张,每月定期出版。
可以说,改版扩容之后编辑的节奏越来越快,所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担子也越来越重,郭超英只管埋头苦干静默的观众,编完一期又一期,几乎是心无旁骛。他幽默地形容自己像著名劳动模范杨水才,有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只抓住一件事吴英娜,始终不放,兢兢业业,力求把这件事做好通天官路。这种32年专注于编辑西泠印社社刊的“工匠精神”让人敬佩。

从郭超英参与编辑工作的第一年,1985年《西泠艺丛》第15期首次将刻制石印年代前推两千年,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圣元优聪。在百废待举、书画艺术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西泠艺丛》为久旱的艺林播撒下甘霖,它绝对撑得起代表西泠印社学术水平和崇高地位的美誉。
之后,《西泠印社》对“创社四英”和韩登安等早期名家,以及青山杉雨、松丸东鱼、小林斗庵等日本名家的研究,对日本藏吴昌硕作品的介绍,对篆刻文献学、丝印等冷门学科的发掘,均属独家首发。其主题开拓之新、资料搜罗之富,皆独步学界而未见其右者。

新版《西泠艺丛》继续坚持“学术性”和“专辑特色”,致力打造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中心”定位相匹配的学术期刊。首期以“七任社长综合研究”为主题,更是彰显七任社长的学术高度、权威性和号召力,其后每期均据此定位,力求做到组稿选题专、学术水准高、艺术作品精、史料价值久、可赏读性强。
正因为出色的工作,使得在郭超英任职的32年间,每一任西泠印社领导都将编辑社刊的重任交付于他。在推动金石书画的学术与艺术研究、增强西泠印社社团凝聚力、保存史料、对外宣传等方面,《西泠艺丛》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蓦然回首”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治学经验总结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莽新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西泠印社旧址

郭超英坚持艺术创作和学术编辑30多年,从年轻时凭着“独上高楼”的勤勉与执着,在书法、国画、篆刻创作与理论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编辑工作中中奖囧事,发挥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不断在磨炼中成长,如今是他在西泠印社社刊工作的第32个年头,在即将退休之际,蓦然回首,他感慨道:“父亲说过的四个字‘水到渠成’温玄烨,我这辈子铭记于心。古村女人片尾曲我的一生都献给了西泠印社。”

郭超英作品 :瓶花

郭超英书法作品:《西泠烟雨》
作为一位生长于西子湖畔的西泠人,郭超英的艺术作品里,满怀着对西湖的眷爱,对西泠印社金石书画的痴迷之情,以及他对艺术人生的追求和对时代的深沉思考。
他说,在人生的一个阶段结束以后,迈入到另一种状态中,希望在另一种境界中不断地进取。相信诗书画印的综合熔冶蔡乔恩,特别是随着其“诗外功夫”的提高,他的艺术也将走向另一种境界和高度!
文/ 应丹视频 / 陈皮皮
图片部分由/“郭超英老师” 提供
每日商报(ID:hzmrsb)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