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猫观察日记主题曲【视频】那些年,我们报道过的八步沙-每日甘肃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20-06-14

【视频】那些年,我们报道过的八步沙-每日甘肃

评论现已开启,请看官们在文末发表观点


那些年,我们报道过的八步沙
编者按:
最近,古浪县一个叫八步沙的地方,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37年来,六位老人、祖孙三代在这里矢志不渝、顽强拼搏,让亘古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用“愚公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8年前,《甘肃日报》就第一次披露了八步沙“六老汉”的感人事迹。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这篇刊发于1990年9月13日《甘肃日报》一版头题的消息,不仅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也使“六老汉”的事迹在陇原大地家喻户晓,成为全国治沙典型人物。
从此以后,《甘肃日报》一直在持续跟踪报道“六老汉”以及他们的后代,见证与记录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梦想。
1998年3月9日西安阳光国会,《甘肃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通讯《写在八步沙的诗行》;
2004年2月6日,《甘肃日报》刊登通讯《让荒漠绿起来的人》;
2008年4月16日,《甘肃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通讯《黄沙窝里续忠魂——访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后代们》;
……
今天,我们选登其中一些报道,再一次和您一起回忆过去他们带给我们的一次次感动周炜简历。




本报曾经的报道。(翻拍资料图)记者 张子恒
花甲老人不享儿孙绕膝之福,10年绿化沙丘4万多亩,保住了周围的村镇农田,如今——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
每日甘肃网古浪讯(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刘剑荣)古浪县6位年龄加起来有360岁的老人,不享儿孙绕膝之福,卷起铺盖住在地处腾格里沙漠前沿的八步沙,在那里风餐露宿王嫣芸,治沙造林。10个春秋过去了,曾经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的八步沙,终于被驯服了,4万多亩沙丘披上了绿装,保护了周围7800亩土地和4个村镇。
这6个老人都是合作化时期的村党支部书记或生产队长,他们是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源音乐涂鸦乐园,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
人们形容昔日风沙肆虐的八步沙是“沙骑墙,驴上房”。1981年,6位老人站出来向沙丘挑战。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联户承包治理4.8万亩流沙。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他们“安营扎寨”,挖一条壕沟铺上被褥算住房,放3块砖支一口锅,一天三顿饭就这么做。在沙漠上生活,没有固定的作息,累了炅怎么读,抽几口旱烟解乏;冷了,生一堆火暖身。他们披星戴月,坚持数年,“一棵树,一把草,压沙防风”,在沙丘上连片栽上花棒、榆树和沙枣。郭朝明在63岁那年病倒了,当他含泪被驴车拉着离开这片渐渐泛绿的沙丘时,他31岁的儿子郭万刚抱着一捆树苗又顶了上来。
流沙固定了,可是6位老人却没有离开八步沙。他们在沙窝上盖起了一院土房,挖了一块菜地,长期住下来管护这顽强生存的绿荫。朝伴日出晚伴霞飞,老人们用双手刨出被风沙埋没的小草,又用双手掩埋被狂风刮出来的树根。8月16日,记者来到八步沙,看到了4万亩沙丘上蓬勃生长的花棒、红柳、沙米和苦豆子,也看到了满头华发饱经风沙的治沙老人。60岁的石满欣喜地说,从1985年以来,他们靠卖花棒,已经有了5万元收入猎豹行动。贺发林抱着一棵碗口般的树连说“好树”。乡上一位同志开玩笑:“老贺啊,它长大了就留给您做棺木吧!”贺发林闻言泪光闪动,说:“舍不得!舍不得!”
(1990年9月13日《甘肃日报》一版头题刊发)
 让荒漠绿起来的人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周丹波
“沙丘就像女子脸上的疤,非治不可。”说这话的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他头顶鸭舌帽、戴着石头镜,脸色黝黑。
此时,郭万刚就站立在原先的一个“大疮疤”——曾经危害严重的内陆沙丘八步沙的最高处——六老汉治沙纪念碑前。从这里远望,只见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6公里的八步沙如今已被沙枣、花棒、柠条、红柳所覆盖,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这是两代人20多年治理成的。”郭万刚的话虽轻犹重。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段动人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土门镇年过半百的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老汉以联户承包的方式,治理沙害,组建林场。
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共完成治沙造林5.5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封沙育草2万亩,管护总面积达7.5万亩,使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他们的事迹广为传诵。
郭万刚正是当年六老汉之一郭朝明之子。1983年,正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的31岁的郭万刚被身患大病的父亲叫回,父亲无力继续看守承包治理的林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如果不去,100亩的林场咋办?”当年,郭万刚就扔下铁饭碗,沿着父亲的足迹踏上了治沙路。
郭万刚匡算了一下,现在八步沙木材蓄积量达到1.5万立方米仙草骨痛贴,每年可产鲜草800万公斤,薪柴500万公斤,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这里的柴一根也不能伐,草一棵也不能拔。我这个‘绿色银行’行长,守着千万元的财产,甘守清贫中登网。”郭万刚郑重地说。
“治沙不能越治越穷,要让沙为人造福。”郭万刚带领大家在荒沙滩上开发出300亩沙产业带,打出机井,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发展起日光温室、养殖业,让治沙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治沙的脚步还在前进。去年八步沙林场又申请跨区域承包,治理距八步沙25公里、占地面积11.4万亩的黑岗、双槽、漠迷三大沙漠,开始防沙治沙的“二次创业”。郭万刚带着乡亲们早晨7点起床,坐着三轮车一路颠簸1小时赶到黑岗沙,午餐就在沙漠里啃干饼子,下午5点才收工回家。
郭万刚领着记者沿沙梁走在黑岗沙连绵的沙丘上,不时扒开沙窝查看墒情。他告诉记者:“治沙要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果不其然,满眼虽然仍是无边的黄沙地海传奇,但细细瞅来,近处沙窝里倔强地站立着一株株新植的矮小的沙棘、榆树等,为沙漠添了新绿。去年秋冬时节,林场组织群众已栽种苗木上百万株,完成1万亩的沙地治理。
“我们的任务是一直往前推,今后每年完成2万亩治理面积,到2008年全部治理完毕。”郭万刚坚定地说。
郭万刚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别有深意地印着一幅绿茵茵的生态家园图:山岳染绿,花木点点,雁阵轻翔天天五味评。那正是他不懈追求的美丽梦想……
(2004年2月6日《甘肃日报》二版刊发)
黄沙窝里续忠魂
——访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后代们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兴
上世纪80年代,古浪县土门镇农民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年逾花甲的老汉,自发组织起来向沙漠挑战。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鲜于善,“六老汉”先后治理沙患7.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8公里,栽植各类沙生树种1040万株,使亘古荒漠呈现出一片绿洲。为了表彰“六老汉”的先进事迹,省委、省政府曾两次树立“六老汉”所在的八步沙林场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甘肃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1999年,省绿化委、省林业厅专门在八步沙林场为“六老汉”树碑记功。“六老汉”中的石满、张润源两位老人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第四届地球奖”等荣誉称号。
多年过去了,“六老汉”或病故或退休。但“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了防沙治沙的接力棒,咬定治沙不放松,又写下了更加辉煌的篇章。
风沙口上的郭万刚
4月,在又一个防沙治沙季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所管辖的沙丘,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成片铺开;道路两旁笔直的杨树迎风伫立,规整的农田静候播种……
很难相信,8年前,这里还是风沙肆虐的地方远阳瑜伽服。八步沙林场现任场长郭万刚说:“如今,经过8年的治理,嘟嘟猫观察日记主题曲风沙线已倒退了10公里,这里也成了防沙治沙的基地。”
郭万刚是“六老汉”之一郭朝明的长子。2000年,年逾50的郭万刚从老场长张润源手中接过第三任场长的重担。当时,干武铁路以北还有2万亩沙丘没有得到治理。郭万刚立下誓言:治沙的步伐一刻不能停歇,一定要把父辈肩上治沙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
2000年春,郭万刚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组织了150多人的治沙队伍,进入腾格里沙漠南缘,对八步沙林场剩余的2万亩沙漠展开最后决战。那2万亩沙漠处在风沙口,是块难“啃”的骨头。每年沙暴天气多达30至40天,夏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面对恶劣的环境,每天天刚麻麻亮,郭万刚就组织治沙队伍进入风沙口,平沙整地,埋压麦草方格沙障,植树种草。有时树苗刚刚栽下,一阵狂风袭来,小树苗就会连根拔起。拔起来重栽,一次、两次、三次……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了2万亩的治沙任务,共栽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省道308线两旁完成长10公里绿化林带,栽树3.2万株。
寒来暑往,经过八步沙两代人的努力,目前,八步沙林场已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据林业专家评估:这条林带目前活立木蓄积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产鲜草500万公斤,产薪柴200万公斤,其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其更大的生态价值是有效确保了省道306线、干武铁路和国家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畅通,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创造了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在彻底根治了八步沙荒漠化土地后,“六老汉”的后代们并不罢手。2003年,在郭万刚的倡议和牵头下,他们再次承包了治理离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万亩的黑岗沙、大槽沙、漠米沙一带的沙地。该地段是腾格里沙漠在古浪县境内的五大风沙口之一,每年5至10级以上大风要刮100多天,肆虐的风沙不但直接侵害着黄花滩4万多移民的生产生活,还对已退入风沙口第二线的八步沙生态环境重新构成威胁。
2003年春节刚刚过完,郭万刚就把自己的铺盖搬到了黑岗沙一间干打垒的小屋里,成天领着治沙队伍与风沙搏斗。他们本着“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精神,5年来栽植各类沙生苗木1016万株,辖区内林木存活率达到61.5%,林草覆盖率达57%。
“孤胆英雄”石银山
在黑岗沙护林站,记者见到了“孤胆英雄”石银山。石银山是“六老汉”之一、八步沙林场第一任场长石满的儿子。
1992年胡向真,石满病逝后,22岁的石银山继承父亲遗志,当起了八步沙林场护林员。10多年来,他每天早出晚归,尽职尽责杀人网站,精心呵护4200亩林地。如今,这片林地已成为八步沙林场最耀眼的一块绿色明珠。
2003年,黑岗沙治沙工程正式启动后,石银山第一个主动请缨,要求到治理抗击风沙前沿阵地去工作。在与风沙搏斗最艰苦的日子里,白天,他跑前跑后,组织人员调苗木,平沙挖坑栽树苗。晚上,他就住在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护林站小屋里。
随着治沙工程年年推进,一块块绿色在沙丘上不断延伸,黑岗沙一带封沙育林面积已达到了21万亩。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羊只踩踏,八步沙林场专门在黑岗沙成立了护林站。护林站只有3名管护人员,石银山担任站长。面对繁重的管护任务,石银山以沙丘为家,2003年以来,已连续在护林站的小屋里度过了6个春节。他说,在小屋里度过的这6个春节,让他刻骨铭心。寒冬腊月,当地常常是风起沙飞,天昏地暗。他住的干打垒房子四面透风,早晨一觉醒来,被子上都是一层沙。
比这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孤独和寂寞。晚上,除了一阵阵呼啸的狂风,啥也听不见。石银山说:“在沙漠里栽棵树实在不容易宁波盈科数码,我要不把它们看护好,来年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
如今,黑岗沙实行封沙育林的21万亩沙丘已是生机勃勃。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成为古浪县沙漠观光风景区。
“只认死理”的贺中祥
“先人们栽这些树实在不容易,羊啃树你们也不拦一拦,你们的心思都放到哪里去了?树没了,沙尘再来了,庄稼不长了,看你们吃啥呢?”
穿过沙柳林赢夫人,又转过柠条地朴贤善,顺着喊叫声,记者见到了正在和放羊人吵架的贺中祥。贺中祥是“六老汉”之一贺发林的儿子。1991年,67岁的贺发林去世前,亲手把自己栽植和管护的5000亩林地,交给了23岁的儿子贺中祥,叮嘱他一定要管护好这片林地,不然他在“九泉之下”也得不到安宁。
村里人都说,自打贺中祥当上八步沙林场的护林员后,就变了一个人,行动像钟表。每天早晨6点钟准时出门,带着水壶干粮,在几十里沙地步行巡视,任凭风沙雨霜,从未间断过,晚上七八点才回家。今天顺时针转这半圈,明天逆时针走那半圈。
2001年,一个与贺中祥熟悉的村民,不顾贺中祥多次劝阻,赶着100多只羊在林地里放牧。贺中祥见他一再不听劝告,就把此事反映到林业部门。最后,经林业部门调查核实后,受到了200元的罚款处理只有梦里来去。这位村民便怀恨在心,一天深夜,他翻进贺中祥家中企图行凶,没有得逞。后在林场领导和村干部的耐心教育下,这位村民再没有在林子里放过羊。
从此,贺中祥的认死理在八步沙护林出了名。只要贺中祥在,很少有人把羊赶进林子里。
17年过去了,贺中祥看护的5000亩林地已基本郁郁成林。前两年,林业部门在核查贺中祥管护的林地时,发现17年前贺发林交到贺中祥手上的25万株树木,没有少一棵,还因管护得当,大部分林木现都长到20至40厘米粗,成了八步沙林场的宝贵财富。
(2008年4月16日《甘肃日报》一版头题刊发)

老一辈治沙者。(翻拍资料图)

5月6日,八步沙林场的职工在林区开展巡查工作。
我们关注过的斗沙人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宋振峰
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八步沙“六老汉”以及他们的后代,并不孤单。
全国治沙英雄、民勤县宋和村的石述柱,“一辈子干了一件事”,就是治沙造林。
从风华正茂到年逾花甲,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石述柱带领村民,一筐土一筐土地背,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挖,一桶水一桶水地挑,一棵树一棵树地浇,向风沙宣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愣是把树在沙窝里栽活了。石述柱在沙海中浇灌出了一片绿洲,在风沙线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使贫穷的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2000年8月8日,《甘肃日报》在一版头题首次宣传了石述柱的事迹猎行者。《沙海愚公》,是这篇报道的题目。
其后,《甘肃日报》一直不间断地关注着石述柱,让石述柱与他的先进事迹一起,在鲜花与掌声中走向了陇原大地,感染着一代代陇原人民。
今年4月24日金樱子酒,《甘肃日报》还在专题“摄影报道”中,又一次报道了石述柱的近况。今年83岁的他,虽然身体不大好,但依然心系治沙、情系造林。
在这期的“摄影报道”中,《甘肃日报》同时聚焦了“80后”马俊河在民勤治沙的事迹。经过12年的艰辛奋斗,马俊河和他的同伴让2万余亩的黄沙“披绿”。
“豁出一辈子,干成一件事”。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村民王银吉和石述柱一样,也抱有这样的坚定信念。
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是凉州区的主要风沙口之一。
不能让沙再压了庄稼!1999年,王银吉和父亲横下一条心,压沙造林。风小了,沙少了。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从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
但是,王银吉永远地失去了心爱的儿子。
2006年4月23日,《甘肃日报》刊发通讯《风沙线上的绿色梦》,周厚恩让王银吉和他的英雄事迹穿越茫茫人海向我们走来。
从八步沙“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代到石述柱,从王银吉到马俊河……这些楷模是《甘肃日报》一直关注的斗沙人的缩影。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所在的地方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甚至生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力量。
一代代甘肃日报记者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一个个斗沙人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感动、温暖着,鼓舞、激励着一代代陇原儿女。
新闻多看点
NEWS



》》》枣视频丨致敬!让更多人认识古浪八步沙生态传奇
(点击↑↑↑标题阅读详情)

》》》H5丨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用生命续写“愚公”新传奇
(点击↑↑↑标题阅读详情)
点击观看H5↓↓↓

来源:甘肃日报
阿甘哥荐读
甘肃2100万元!国家专项补助贫困地区支教教师
视频丨兰州人,这个路口有新变化,怎么走看这里
西北师大回应“教师辱骂机场工作人员”:当事人已作书面检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