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百年来谁著史,为何纪念马克思-海涛评论
姜一郎
二百年来谁著史
为何纪念马克思
一
2018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署名“任仲平”的长篇文章:《他的英名和事业永世长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意思,标题中的“他”,则是指马克思。
这是高调纪念马克思200年诞辰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的,如果马克思还活着,到2018年的5月5日,他已经200岁了。
马克思当然没有活200岁,他6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出生于德国,死于英国,葬于英国,因为多年前他就被自己的祖国驱逐了。
马克思出生的那一年,中国人民还在大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举国无人知道若干年后会有这么个人会“严重影响”中国。
马克思去世于1883年。那一年,对于胡雪岩而言,是大势已去的一年,这年年底,他的阜康钱庄倒闭,“钟鸣鼎食散一朝”。那一年,对于大清而言,既是内忧外患的一年,又是发奋图强的一年。大清国在与西方文明冲突40年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开放“的事业,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给大清王朝带来了新气象,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的创伤正在修复,改革派们占据了要职,与西方列强尚能和平相处,坚船利炮什么的,也有了。1883年的年底,还与法国见了一仗,据说打得不错。既保住了与越南接壤的南部边界,又挫败了法国侵占台湾的野心。
看上去,如果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子走下去,大清朝王朝的复兴是可以期待的。奈何,10年之后,另一个改革开放更早的邻居,日本,跟大清朝打了一仗,打断了大清的洋务运动,断送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后来,至少还有两次。一次是九一八事变,一次是七七事变。总之,那场战争之后,东亚的格局改变了,日本第一。法国没有夺走的台湾,在1895年被日本割去了。
大清及其脚下的广袤土地的沉沦,并没有就此打住。那时候的国运,就像A股的走势一样,人们迎来一个又一个新时代,却不知道何时触底反弹。
那时候的人们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西方工业革命推动的全球化导致的。
工业革命,催化了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它创造的财富超过历史上人类创造的财富总和。它迫切要求把地球变成同一个市场,它把地球变成一个村庄的努力,远景美好,过程则充斥着炮火和血。
马克思同志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据说他的后半生都是在论证和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是带血的全球化,一旦启动,便不可逆。
二
很多年之后,我还记得中学时英语课本有一篇课文的开头是Karl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德语是他的母语)。
今天又查了一下当年的那篇课文,重新体会到了第一段的高度概括——When he was still a young man, he was forced to leave his homeland for political reasons(当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就迫于政治原因离开了祖国。
所谓的政治原因,其实是因为他在报纸上批判政府。然后,报纸被取缔了,人被驱逐了。背景是这样的——
1840年,当大清朝忙于应付鸦片战争的时候,德联邦普鲁士迎来了一位新国王,他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马克思是一份报纸的主编。马克思的一生是批判的一生,批判与审查是天生的矛盾。1843年,普鲁士政府查封了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祖国抛弃了他。
初中课文显示,这之后,He stayed in Belgium for a few years; then he went to France. Before long he had to move on again. In 1849, he went to England and made London the base for hisrevolutionary work,大意思,被祖国驱逐之后,马克思四处流浪,最后落脚伦敦,继续革命事业。
报纸被封,主编驱逐,让马克思由此走上了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
这个23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娶了贵族小姐的年轻人,开始此后40年的流浪生涯。
不过,以后世眼光看,作为一个犹太人,马克思其实应该感谢国王的仁慈。在他被祖国驱逐大概将近100年之后,德国的犹太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更多的犹太人,被肉体消灭。
祖国,有时候就是这么的残忍。一定程度上说,马克思所批判的时代,还不是最坏的时代。他还可以流浪,还可以写作,还可以革命。
1848年2月,30岁的马克思,出版了他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尽管改变了后世很多人的命运,但没有改变马克思的窘迫生活。
流亡的生活,堪称穷困潦倒,甚至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房东撵出门外。尽管生活窘迫,但马克思与他亲爱的燕妮一共在流浪过程中生了6个孩子。这甚至让我想起了春晚上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好在马克思的年代没有计划生育。
虽然生活困难,以至于6个孩子有3个没能长大成人,但马克思一心想着解放全人类。他的这一伟大理想,被后世的粉丝称作马克思主义。
据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三
暴力革命,这个词儿被无数马克思主义的粉丝所信服,并被一些人所运用和继承。
俄国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就是马克思的粉丝,出于革命需要,弗拉基米尔后来更名列宁。
1888年,也就是马克思去世5年后,18岁的列宁就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了。在那个年代,一旦服膺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以推翻万恶的资本主义为理想。
暴力革命当然是会被打击的。列宁免不了被抓捕,被流放。就是在流放的时候,他还在从事革命的写作,鼓动革命。
后来,革命胜利多年之后,一些俄国人才发现,沙皇时代与马克思的时代类似,对革命者的流放、驱逐,要比后来对“反革命者”的肉体消灭要“人性化”一些。
列宁同志善于理论创作,当他还在国外进行理论宣传的时候,国内的革命突然成功了。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沙皇逊位。正在流亡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列宁同志,迅速辗转回到祖国,成为革命领袖。后来的孙中山同志的革命故事与此有点类似,当他以革命家的身份在国外刷盘子的时候,突然得知武昌起义成功了,于是迅速启航回国,据说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回来领导革命的人们。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列宁同志更擅长革命,他通过一场十月革命,带领无产阶级成功夺权。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维埃。
大约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感兴趣,也没有成为马克思的粉丝,他对暴力革命的理解,逊于列宁。手中没有抢,革命不理想。等到他明白枪的重要性的时候,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1925年,在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死去一年之后,孙中山也去世了。他病故于北京的协和医院,遗体先是安放北京香山碧云寺。生前他对列宁的革命成功是念念不忘的,据说生前有遗言,自己死后,要像列宁那样,遗体放入“水晶棺”。
很遗憾,“水晶棺”的技术掌握在苏联人那里,而苏联人赠送的棺材迟到了。等到玻璃钢棺材万里迢迢运到中国的时候,尸体已经无法让人瞻仰。孙中山入土很多年之后,中国终于掌握了水晶棺的技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实现了被后人瞻仰遗容。
后来,毛主席纪念堂,常年接待来自全国的瞻仰者。我曾去过一次,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表情肃穆地排队瞻仰。
四
我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就定论过孙中山的革命是“不彻底”的,中学语文课本上选用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也一再地被总结出这样的中心思想:辛亥革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大概是因为孙中山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自己创立了一套“三民主义”——他虽然羡慕俄国革命的胜利,但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粉丝。据说这是因为他本身是“资产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而不是革命者。所以,革命的使命还需要后来人。谁呢?
1889年,马克思去世6年之后,李大钊出生于河北乐亭县。正史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所谓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换个角度叙述就是李大钊在中国积极阐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社会身份是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那个年代的北大教授社会地位比现在还要高。
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成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有了大本营。在苏联共产党之外,还有一个超越国界的组织,共产国际,这个组织有向更多国家输出共产主义从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
服膺共产主义的李大钊同志被一些人称为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表或代理人。在那时的共产主义者看来,共产主义是高于国家和民族的,所以,后来革命者在中国之内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李大钊传播的共产主义理念,在当时掌控北京政权的张作霖看来,就是里通外国的“卖国行为”,简直是苏俄的“带路党”。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地位极高,何况李大钊是北大教授,但绿林出身的张作霖还是抓捕了李大钊,据说一次性抓了80多人,从苏联使馆驻地抓的。据称,抓捕的同时,共获取七卡车文件档案,“有大量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各派别的联系证据和指令”。
李大钊被捕后的供词,如今网上可以查到。张作霖依据供词认定李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判处死刑。大约是为了表示对李大钊社会身份的尊重,张作霖满足了李大钊以绞刑赴死的愿望。
张作霖为此特从海外为李大钊采购了一架绞刑设备,后来,到了蒋介石的时代,被抓捕的共产党人就没这样的待遇了。
五
作为马克思的粉丝,作为共产主义的信徒,李大钊的死不仅没有熄灭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而开启了星火燎原。
马克思主义的粉丝们愈挫愈勇,逐渐壮大。共产主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号召人们在当下不惜流血牺牲,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随着共产主义者认识到暴力革命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随着革命被简明扼要地总结为枪杆子里出政权,一拨一拨的年轻人投身共产主义革命的洪流。
在革命的洪流中,一群一群的年轻人流血牺牲。有些人死于反动派的暗杀,有些人死于革命队伍的肃反,有些人死于战场上的炮灰,有些人死于革命胜利之后的“再革命”。
就是在这样的革命历程中,来自遥远的欧洲的一个犹太人创立的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嵌入中国文化之中,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和运用,就此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迹,创造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至此,1840年代以来,在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激烈冲突的过程中,同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说,马克思的理论孕育了“农村包围城市”等革命方法;马克思的方法发展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创新理论。
不仅如此。中国至今有大量的人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业,在一些重点大学,比如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还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
2018年4月13日,一座重2.3吨的马克思雕像,远渡重洋,从中国到达马克思的家乡,德国特里尔市,树立在市中心的广场上。
特里尔市是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但每年有15万中国人前来瞻仰马克思的故居。这座铜像,显然会丰富中国游客的旅游内容。大概出于这个原因,在此之前,特里尔市议会以42票赞成、7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决定接受中国赠送的这座马克思雕像。
一个曾被祖国驱逐的人,一个在欧洲流亡的人,以这种方式从中国“回到”祖国和故乡,大约是预言了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马克思也不可能预言的。
试问二百年来谁著史?历史就是这么神奇——谁能想到,170年前一个流亡者在欧洲写成的《共产党宣言》会在中国发扬光大,谁能想到,200年前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婴儿会跟中国亿万人的命运关联并在200年后被隆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