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于伟校长的“率性教育”-闲人闲思录
姜一郎于伟校长的“率性教育”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率性教育”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提出来的教育理念。最近,我接连在教育期刊上读到了于伟校长的系列文章,例如《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3期上的《教育就是要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上的《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哲学之思与本土行动》。通过这些文章,我对于伟校长的“率性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伟校长原是东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2014年离开“学术界”,来到“教育界”,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研究教育的如果办不好教育就是一种耻辱”。可以说,于伟校长是一个典型的专家型、学者型校长,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意义上的校长。教育哲学与青少年教育一直是他的研究方向,到东北师大附小担任校长之后,他就希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进行哲学之问与教育之思,而思考与研究的成果便是“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率性”并非生造词,也不是舶来品,而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他看来,《中庸》里的这三句话就传递了天性、人性与教育的关系,他将“天命之谓性”解释为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特点,率性便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教育就是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去促进和改变一个人。
记得中山市教研室冯继有部长在《修道谓之教》中说:教育,做的是“修道”的功夫,但深究起来,还要符合“率性”的要求。此处的“率性”与现代人所说的“率性而为”意思略有差异,前者相当于“遵循人的本性”,后者略等同于“任性”。也就是说,“率性教育”并非自然主义式的放任教育,而是以人的天性、本性为基础的后天培养。于伟校长也阐发了“率性教育”的三个内涵:第一是保护天性,源于“天命之谓性”;第二是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打破完美主义,少搞一刀切;第三是“培养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养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自主观念和合作精神,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天性需要保护,这是“率性教育”的核心要义。保护天性,就是要保护儿童愿意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的天性,保护人的天性中积极的、具有正向价值的方面,而尽量抑制或克服天性中具有负面价值的方面。在于伟校长看来,好奇心、学习、爱玩是公认的儿童天性,使我们所倡导的保护天性的核心内容。
个性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差异,即生理、心理、学习方式与环境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于伟校长说: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尊重个性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尊重个性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教育,即以人为出发点,走向人的自由这个终点。”
他心目中的儿童,是哲学家,是艺术家,同时也是梦想家,这也需要小学阶段的教育充分意识到儿童在兴趣、需要、品质、意志等方面的差异,要发现差异,利用差异。
社会性需要培养,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合作态度、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价值基础。这其实是一个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必然转变过程。培养社会性,实质上也是希望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使得学生具有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条件。
于伟校长总结说:
“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目的是让儿童的发展在自然的天性、后天形成的个性和社会化之后的社会性之间求得有机的统一与平衡,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片面发展’。失去了对天性的保护,难于发展好儿童的创造性;疏于个性的尊重,会使儿童失去自我;过分追求对社会性的培养,会造成对儿童的压抑。这三者关系的处理不可偏废。”
率性教育,不仅是于伟校长对教育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发展的指导理念。率性教育既有文化传统的依据,也有本校的传统积淀。于伟校长到达东北师大附小以后,两年时间听了400多节课,可以说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听课的过程中、与老师们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就说明,率性教育并非诞生于理论星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教育实践的“地气之思”。好的教育理念来自于课堂,同时,好的教育理念也应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理论的巨大作用。在于伟校长看来,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强烈的“结果导向”。一方面是“速成的教育”,忽视了儿童发展的过程性与阶段性,用结果评价发展;另一方面是“功利的教育”,忽视了儿童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用短期目标预测发展。于是,在“率性教育”的基础上,于伟校长进而提出“率性教学”的观点,其本质特征是有根源、有个性、有过程,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要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遵循教学方式方法演进的规律,最终实现儿童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成长。
好的教学理念,需要好的教师去落实,去实现,甚至去创造。在于伟校长看来,校长是思考的行动者,是行动着的思想者。一个校长,不能满足于仅仅是政策法规的执行者。校长的首要领导力应该是思想领导力,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也是作为教育家的关键领导力。相反,如果校长没有思想和定力,就很容易被教育的各种大小风暴吹得东倒西歪。而教师是有实践智慧的“匠人”,教师的实践智慧来自于“行动+反思”。一所好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再好的校长也是独木难成林。这些对校长与教师的“思想职能”的定位,可以说是切中肯綮,令人叹服。
总之,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思想,都需要扎扎实实地沉淀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与细节中。有时候我在想,当其他校长热衷于学习、效仿东北师大附小的“办学经验”时,究竟有没有领会“经验”背后的“教育哲思”?
?
往期回顾
也说纪中名师开放日活动
怀念故乡的黄旅长
时评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
从鲁迅笔下的杨荫榆说起
当我们说“理论要联系实践”时……
↑点击上方“闲人闲思录”免费订阅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原纪中无名教师,现混迹教研员行伍。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私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