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德军导弹攻击的成效有多大?-战争事典
姜一郎
责编:Southland
导读
如恶魔触手一般的德军导弹,究竟给盟军和大后方带来了怎样的打击?本文将从从德军导弹部队的作战实录入手,一窥打击的真实效果。
1944 年 6 月 13 日凌晨 3 点钟,在法国北部的埃斯丹(Hesdin),1 枚 V1 导弹被德国空军第 155 高射炮团的官兵们装上发射架。此刻,燃料加注完毕,各系统检查正常。待一切准备就绪,所有人员撤离发射架,躲入掩体。3 点 50 分,指挥官下达发射命令。一旦启动,一股压缩空气会把 75 号辛烷值的燃料注入导弹的脉冲喷气引擎内,然后将其点燃。引擎的尾部喷射出耀眼的火光。从点火到达到起飞推力需费时 7 秒钟。在此期间,导弹下方的助推器也会被点燃。助推器内存放有俗称的“T 燃料”和“Z 燃料”,即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压缩空气将两者同时推入燃烧室,两种物质一旦遭遇,立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自点火启动之后 7 秒钟,导弹的引擎输出能量将达到规定值。此时即可切断导弹尾部 1 根直径 6毫米的钢针,导弹随即沿着发射轨道向前冲去。轨道的长度约为 50 米,当导弹抵达轨道尽头时,已加速至 400 公里时速,足以冲天而去。这就是 V1 导弹首次实战发射时的场景。
发射后的最初 3 分钟里,导弹以小角度爬高,并且继续加速。然后弹载自动驾驶仪接管飞行控制,并继续爬升到预设的 900 米巡航高度。由于 V1 基本上只能沿着直线飞行,所以发射前必须瞄准预订目标。德国人为其选择的瞄准中心点是著名的伦敦塔桥。当它穿过海峡,进入英国领空后,其独特的脉冲喷气引擎所发出类似摩托引擎的声音,很快就会被英军地面观察人员发现所察觉。
导弹的头部安装有 1 个由风力驱动的叶轮,在飞行过程中会自动旋转。而旋转着的叶轮又被连接到 1 台计数器上,以此精确控制飞行距离。当计数器达到设定值时,即可发出电子信号,将弹体上的升降舵和方向舵锁定在原始位置。同时,弹体尾部的扰流板会被抛出,以促使尾部翘起,令弹体以大角度俯冲。这样的姿态将使得脉冲喷气引擎无法汲取油箱中残余的燃料,所以引擎很快也会熄火。导弹就这样安静地撞向地面,并引爆所携带的 850 公斤重的高爆炸药。最终,这枚导弹在距离目标点 24 公里处落地,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这个清晨,德国人总共发射了 10 枚V1 导弹。其中 3 枚坠落在开阔地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第 4 枚导弹导致 6 人死亡,9人受伤。剩下的 6 枚以发射失败告终。它们甚至未能抵达英国海岸。这就是 V1 导弹的战斗开端。
官方编号为 Fieseler103 的 V1 导弹,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战争初期。首次发射试验是在1942年。 到1943年7月, 试验飞行距离已达 250 公里,而且落点位于目标半径00 米以内。军方立即认为,导弹已经成熟,并立即着手量产。德国人计划在法国北部建造发射设施,空袭伦敦和其他英国城市。为此成立了第 155 高射炮团。从 1943 年秋天开始,该部队在波罗的海展开相关训练。与此同时,托特组织下属的 40000 名劳工全力建造 64 个发射阵地和 32 个后备发射阵地。全部在法国北部地区。原计划从 1943 年 12 月开始实施轰炸任务。但是导弹量产工作不顺利,计划被迫延期 6 个月。
V-2正在发射
与此同时,德国人建造发射阵地的工作当然不可能瞒过盟军。尽管对于细节不得而知,但是其用途无可怀疑。盟军的中型轰炸机对这些设施展开了一连串的空袭。修复损坏的设施又进一步放慢了计划的进度。为了抵御空袭,德国工程师设计了一种简易发射阵地。只要精心伪装,就不易从空中发现。但是盟军对法国和比利时的铁路系统的空袭还是削弱了德国人的准备工作。
到 1944 年 5 月底,V1 的量产已经开始。其他支援工作也已经接近完成。在空袭英国的“野山羊”行动终止之后,德国人计划在几周之内,依靠 V1 导弹,恢复对伦敦和其他英国城市的空袭。但是 6 月 6 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行动使得计划大大提前。
德军指挥部认为诺曼底登陆只是一次牵制性登陆。更大规模的登陆将在加莱地区展开。这里部署了大量的 V1 导弹发射阵地。考虑到一旦盟军在此登陆,已经构筑的发射阵地势必陷于敌手,所以第 155 高炮团接到命令,最迟于 12 日对伦敦发射导弹。如此短促的准备时间给导弹发射部队造成很大压力。但是该部还是竭尽所能,完成任务。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在 64 个构筑好的发射阵地中,挑选了 55 个,安装了发射装置。然而,盟国空军对法国境内的铁路网实施了广泛的空袭,物资运输工作严重受阻。按计划,第一批发射的导弹应达到 64 枚,但由于缺乏燃料,且部分导弹未能准备就绪,最终只发射了 10 枚。其中只有 4 枚飞过了海峡,落到了英国的土地上。这个结果与德国人对其寄予的期望相差甚远。在随后于东普鲁士“狼穴”召开的会议上,希特勒对此结果深表失望,并一度下令取消进一步生产和发射 V1 导弹的计划,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但是随后新闻秘书送来了来自英国媒体发表的夸大其词的报道。于是希特勒的情绪又高涨起来,随即取消了刚才的命令,同时下令发动进一步的大规模攻击。换句话说,是这些英国媒体挽救了 V1导弹。
于是,在首次发射之后,德国人又花了3 天时间巩固准备工作。6 月 16 日凌晨,大规模导弹空袭正式开始。当天总共发射了 244枚导弹。但是其中 45 枚发射失败。只有 153枚成功穿越海峡,抵达英国。
在此后的 16 天里,第 155 高射炮团总共发射了 2442 枚 V1 导弹。平均每天 153 枚。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未能抵达英国。只有三分之一击中伦敦及其周边地区。还有三分之一被击落或掉落在英国南部广阔的区域内。最成功的一次是在 18 日,1 枚导弹命中了威灵顿军营。当时有大量的人聚集在这里做礼拜。高爆弹头造成 121 人死亡。
盟军希望利用其空中优势摧毁 V1 的发射基地。但是由于德国人的精心伪装,空袭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从 6 月 12 日到 7 月 1 日,只有 2 个发射阵地被彻底摧毁。18 个阵在空袭后又被修复。德军的人员伤亡也不严重。只有 28 人被炸死,80 人受伤。
空袭最大的成效还在于扰乱了德军的地面运输系统,向前线运送导弹的速度跟不上部队的发射速度。发射部队经常必须等待多时才能;领到需发射的导弹。按照条令,德军在 2 次导弹发射的时间间隔应至少达到 26分钟,但实际上,由于弹药不足,平均发射间隔时间长达 1 小时以上。
整个 7 月份,V1 的袭击从未中断。而到8 月 2 日,迎来了发射高潮。德军在 24 小时内从 36 个发射阵地总共发射了 316 枚导弹。其中有 107 枚落到伦敦地区。也是在这次攻击中,1 枚导弹命中了伦敦塔桥,可谓正中靶心。整个战争中,这种事情仅此一次。
虽然 V1 给英国造成了一些物质损失,但是对于法国的战局于事无补。随着盟军的推进,德军开始放弃那些离战线日益临近的发射阵地。同时开始在东面距离更远的地方构筑新的发射阵地。8 月 25 日,蒙哥马利麾下的英军第 21 集团军群渡过塞纳河,快速向北推进。当地的导弹发射阵地一个接一个落入盟军手中。第 155 高射炮团被迫向东撤退。9 月 1 日凌晨 4 点,最后一枚 V1 飞出,从法国北部发射的 V1 至此结束。在 2 个多月的时间里,德国人总共从这里发射了 8617 枚导弹。
但这并不意味着 V1 的战斗已经结束。从 7 月 9 日开始,III/KG3 开始以其 He111 轰炸机携带空射型 V1 投入实战。这支部队驻扎在荷兰,主要利用恶劣天气的掩护发射导弹。
空射导弹
V1 本身的重量就超过 2 吨,再加上燃料。1 枚导弹总重大约 2.5 吨。He111 可以在机腹下挂载 1 枚,但仍然严重限制了飞机性能。发射导弹时,载机以 280 公里的巡航速度飞行,以小角度爬升到 600 米的安全高度。然后改为平飞,并继续加速到 360 公里的时速。此时,令导弹引擎点火。点火后 10 秒钟,导弹被投放。由于点火时明亮的火光会暴露载机,所以这是最危险的时刻。一旦导弹被投放,它会首先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下降 100 米,直至自动驾驶仪开始工作。然后导弹重新爬升到预先设定的巡航高度。与此同时,载机高速转向脱离,以尽快远离这个显眼的目标,避免被敌人发现。空射 V1 的行动贯穿了整个秋天和冬天。即便在丧失了荷兰的基地以后,III/KG3 仍从德国北部的基地起飞,在北海上空发射导弹。
与第 155 高射炮团所遇到的困难一样,III/KG3 无法维持导弹发射的密度。有大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导弹未能飞抵目标。剩下的当中,也有许多被战斗机和高射炮击落。9 月16 日的行动是一次典型。当天,北海上空云层很厚,云高很低。天黑后,15 架 He111 以间隔 5 分钟的方式依次起飞。它们最终成功地发射了 9 枚导弹,但是其中 3 枚在到达英国海岸前已被战斗机和军舰上的高射炮击毁。进入英国领空后,又有 2 枚被战斗机击毁。剩下的 4 枚导弹中,还有 2 枚掉在了旷野当中,只有 2 枚最终落到了伦敦地区。当然,所有载机全部安然返航。
也是在 1944 年秋天,OKL 决定扩充其空射导弹部队。III/KG3 被改编为 I/KG53。该联队第 2 和第 3 大队也将加入到空射 V1 的队伍中来。到 11 月份,新加入的 2 个大队已具备作战能力。但是油料短缺限制了作战规模。截 至 1945 年 1 月 10 日,KG53 联 队 仍 有 79架飞机可用。但是燃料危机最终迫使空射 V1的行动于 1 月 14 日全面终止。截至此时,共有 77 架飞机在行动中损失。但其中只有 16架毁于敌方夜间战斗机之手。剩下的大多是因为在夜间低空飞行过程中造成的事故。
自 6 月份发动导弹空袭以来,伦敦始终是首要目标。为保卫首都,英军被迫调集大量的战斗机和高射炮。此外,英国皇家空军花费巨大的力气试图捕捉德国的导弹载机。蚊式战斗机不仅每晚要攻击德军的机场,还会在导弹发射空域巡逻。据英国方面宣称,其防空系统对 V1 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为46%。其中高射炮占据了 17%;战斗机拦截了 24%。连防空阻塞气球也拦下了 5%。
德军正确认识到,如果能够扩大攻击范围,无疑将迫使英军分散防御兵力。所以其他城市也被纳入空袭目标。截至 9 月初,IIIKG3 总共向伦敦发射了 300 枚导弹;向南安普顿发射了 90 枚;向格罗斯特发射了 20 枚。由于在空中发射导弹时,与所瞄准的目标处于相对位移状态,以当时的技术水准而言,只能导致导弹的准确性恶化。而且攻击距离更远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在更长距离的飞行过程中,累积的导航误差会越来越大,而留给敌方战斗机进行拦截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德军向南安普敦和格洛斯特的攻击完全失败没有一枚导弹命中格洛斯特。对南安普敦的攻击也不成功。导弹全都落到了目标南面,以至于英军情报部门认为这是对朴次茅斯的不成功的攻击。
针对其他城市的空袭往往是零星的。只是在 12 月 24 日,德军进行了唯一一次针对伦敦以外目标 的大规模空袭。50 架 He111 在北海上空发射了导弹,攻击曼彻斯特。但只有 11 枚落到了曼彻斯特周边地区。只有 1 枚命中城里。共计 37 人死亡,67 人受伤。这次战斗行动的主要后果是迫使英军重新部署防御力量,扩大防御范围。
英军拦截导弹
基于同样的技术理由,德军在战争末期开发的改进型的 V1 导弹更不成功。这种导弹通过加大燃料携带量,并减轻弹头炸药的重量,使导弹的飞行距离增至 360 公里,以赶上 V2 导弹的射程。这样就可以从位于荷兰的地面发射阵地发射了。新导弹的攻击浪潮始于 1945 年 3 月初,到月底就结束了。总共发射了 275 枚。而且此时英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只有 13 枚落到了目标区域。
除了空袭英国以外,从 1944 年 10 月 21日开始,德军利用 V1 袭击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这是盟军在西欧地区最主要的装卸港口,对于后勤供应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仅仅在1944 年的最后 3 个月里,德军对这座港口发射了 740 枚 V1 和 924 枚 V2。轰炸一直持续
到 1945 年的 3 月。
到战争结束时,V1 的发射总量刚好超过10000 枚。其中 85% 是从地面发射。这其中,7488 枚飞到了英国。但是有 3957 枚被英军击落。剩下的 3531 枚导弹中,有 2419 枚导弹伦敦地区。30 枚到达了南安普敦,1 枚导弹了曼彻斯特。也就是说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导弹达到目标区。空射导弹中,这个比例甚至只有十分之一。英国总共有 6184 人死亡,17891 人受伤。
假如德军能够发动更大规模的导弹空袭,以 1 次 50 枚导弹以上的规模实施火力齐射,那么势必使英军的防御系统濒临饱和,从而将会有更多的导弹穿透防御圈,造成更大的损失。然而弹药不足使得德军只能零星发射导弹,令英军能够较为容易地应对这种威胁。对德军而言,V1 导弹的真正价值在于牵制了大量的英军兵力。为了防御 V1 导弹,英军调集了 2800 门高射炮、3000 个阻塞气球和大量战斗机。此外,皇家空军在法国投掷的炸弹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炸弹是瞄准这些导弹发射阵地的。
基于技术原因,像 V1 这样的早期巡航导弹不够精确,只能攻击城市这样的大面积目标。他们能对敌方造成较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进而打乱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对战争末期的英国老百姓而言,他们对于 V1 导弹的空袭已经习以为常。只要还能听到那熟悉的引擎声音,就表明危险尚未临近。一旦声音消失,就意味着你还有 10 秒钟时间寻找掩蔽体。总的来说,英国的老百姓更多的是将它看作是一种生活烦恼,而不是一种威胁。V1 导弹的真正的价值在于,迫使盟军为摧毁它们而大量分散资源。
即将被V-1攻击的城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从 1944 年从 9 月8 日开始,德军利用位于荷兰海牙的基地向伦敦发射 V2 导弹。这种导弹由德国陆军开发并使用,故在此不予详细介绍。总体上,从当天起,直至 1945 年 3 月 27 日,德军总共向伦敦发射了 1054 枚 V2。其中有 517 枚飞抵目标,造成大约 2700 人死亡。与 V1 相比,V2 导弹的优点在于发射条件较为宽松。发射时只需要一小块空旷的平地即可。所有发射设备都被设计成可移动式。发射前只需很少的准备时间。这些因素使得 V2 导弹无须建造专用发射阵地。也正因为如此,V2 导弹对于战局发展的影响甚至比 V1 导弹更小。与 V1一样,V2 导弹只能用于轰炸城市,而不能直接攻击任何军事目标,所以缺乏直接的军事价值。而与 V1 不同的是,弹道导弹不像巡航导弹那样易于防御,发射阵地又更加隐蔽,其所发挥的牵制性作用也就更小。
本文摘自
《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
本书内容简介
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处于绝望中的德国空军,竭力挣扎。面对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敌人,德国空军试图通过改组部队、发展新式飞机、研发导弹等手段,重新赢得优势。为此,德国空军几乎取消了它的轰炸机部队,依靠战斗机从事包括对地攻击在内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同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资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德国空军这段夹杂着希望走向毁灭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与思考。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