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云蒸霞蔚 大美青山-周至生活圈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3-20

姜一郎云蒸霞蔚 大美青山-周至生活圈

姜一郎点击上方↑"周至生活圈"免费订阅本刊
云蒸霞蔚 大美青山——青山索仙圣母庙史话

文 / 王殿斌 
索娘娘故里索村
扶风县青龙乡索村——青山索娘娘故里。
扶风县城东南约十公里,有青龙山,也是索村所在。青龙山下有一条湋河,发源于凤翔县西北的雍山,流经岐山、扶风,投入漆水河。湋河青龙庙一段,隔河望去,烟雾弥漫,气象氤氲,渺渺茫茫。湋水河宽沟深,河水苍翠清亮,由西向东,宛若一条青色的巨龙。流经此处,河南岸突兀一座山丘,当地人称青龙山。山丘呈半岛形,坡为三阶,气势磅礴,伸至河谷。丘坡古柏森森,植被完好,整个地形呈凤凰展翅状,青龙庙就座落在凤头之上。
青龙庙座南朝北,庙为两座,索娘娘庙坐落于西侧。三楹三进,中殿为正殿,殿内彩塑索娘娘神像,大门匾额 “索仙圣母祠”,为任法融所书。后殿,实为索仙梳妆楼,内亦彩塑索仙像。庙内主持是一位俗家六十多岁的住庙人,过去还当过村干部,大名李生福。
索村一千多人口,索姓族裔占百分之七十左右。索仙故宅,即索姑诞生地,有庙一间,坐北朝南。门之右侧,植一古槐,可两人环抱。门前一小阁,为梳妆楼,小巧玲珑,典雅秀美。庙内彩塑索仙神像。且寄供索仙神轿,香案供桌陈设皆与翠峰青山各庙相似。但神头(会长)由索姑族裔世袭。
渺雾迷离觅仙影
青龙庙人说,索娘娘由西周赵公明元帅三个结拜妹妹之一云霄转世,降生在索村一索姓人家。
索姓,为东周周成王时,鲁国商民六族之一。后索氏族裔之一支迁徙于雍岐,即今岐山,扶风一带安居,扶风青龙乡索村大约为索姓远祖最初落脚的地方。东汉建武年间,索姓族裔中有一叫索班的人出任甘肃敦煌长史,传说,索姑的父亲(佚名,本文暂称索父)为贾,当时在陇西一带做生意搞贸易,可谓行商。索姑的家庭家族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不是绝对的赤贫。就拿传说她让父亲买白马的事来说,如果贫困家庭,不能说孩子说想买白马就能买的。
传说索姑父亲发妻早亡,去口外做生意,一年四季多在外少在家,留下一儿一女。儿子索郎已婚生子,女儿索姑十多岁,因小时头上生秃疮,乡人叫她秃女子。索郎勤劳能干,索姑吃苦耐劳,日子过得倒也让父亲省心。但索郎媳妇不是省油的灯,自从生下一个儿子后,更加好吃懒做,把妹妹当作小差似的,时常无缘无故地打主意出难题刁难。但是索姑很贤惠,为了全家和气,父亲省心,不给哥哥添麻烦,忍下了一肚子的委屈。自从嫂子生下儿子以后,她比以前起得更早,睡得更迟。家里担水劈柴,洗锅刷灶,喂猪放羊,磨面做饭这些杂活,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就这样,嫂子还不满意,她要索姑白天在青龙山坡放羊,还要带上纺车纺线。晚上回来,吃过晚饭洗了锅,不准点灯,黑摸要织几尺布,少一寸得挨打……索姑忍气吞声,背过人把眼泪往肚里咽。
有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索姑,梦见一位满头银发,面貌慈祥的老妈妈,从怀中取出一丸药,交给她说:“孩子,吃了它吧,它可以帮你渡过难关,消灾免难。”索姑还未来得及和这位老妈妈说话,老妈妈已经不见了。索姑惊醒,啊呀,太奇怪了,不信吧,自己手内分明还拿着刚才接过来的药。她赶紧把药丸放在嘴里吃了。说也奇怪,吃药后有片刻时间,顿时消除了一天的疲乏,身体轻健,应手得心,什么都会做了……
从此以后,手脚勤快的索姑,不但从来不觉得苦,而且样样事做得很出色。白天在青龙庙的坡地里放羊纺线,晚上回到家没有点灯,还照样织了布,轻轻松松,再不象往常忙的晕头转向。这么一来,嫂嫂起了疑心,她想要弄个明白。
一天,和往常一样,索姑早早扫净院落,担满水缸,刚要烧火做饭时,在被窝里的嫂嫂嗡声嗡气的说道:“他姑姑,今天你除了放羊外,要给我纺三斤细线。咱把话说清,要是短斤少两,你就小心着!”饭后索姑没吭声,拿着棉花纺车,赶羊出了门。
索姑前脚刚走,嫂嫂翻身赶紧跳下炕,轻手轻脚地跟在索姑后面。她要亲眼看看妹妹今天怎样纺出三斤线的。索姑让羊在青龙庙山坡吃草,自己拿出棉花,嘴里说道:“春风枣树你帮忙,请你给我把线纺。”这时候只见一阵微风吹来,把棉花团儿从这棵枣刺尖拉到那棵枣刺尖,来回飞舞,奇妙地变成了雪白的棉线团,纺车却在一边闲着。咦?这才奇了!嫂嫂眼花嘹乱,简直看呆了。哟!原来是这样。俺家这个小姑姑不是神仙就是妖。我要再试试她,如果她是神仙,我就求她把我也度成仙,如果是个妖精,我就要想法把她除掉。
天黑回来,还没等索姑端碗吃饭,嫂嫂又说:“他姑姑,今晚你给咱再织三丈白布,咱家没有油,节省点,最好不要点灯。”说罢假装睡觉去了。当机房响起了“咯吱哒咯吱哒”的织机声时,嫂嫂悄悄摸到机房外,从门缝朝里一看,咦!索姑哪是个秃子?只见她满头青丝象墨染一样,真好象月宫嫦娥下界,牡丹仙子下凡,美极了。又看到织布机顶挂着一个白光闪闪的东西,象夜明珠一样亮,可是这个光只能照到织布机上,外边一点也看不出。嫂嫂揉揉眼睛,仔细再瞧,啊哟,发光的原来是索姑的秃头盔。你看,索姑脚蹬踏板,手舞织布梭,一会儿就织了好几尺。嫂嫂吃惊地直吐舌头,唉呀天爷爷,不得了了,妹妹真正是神仙了,她禁不住打了一个冷颤。自己对妹妹大刻薄,人家是神仙,一定会给自己降罪,说不定要天打雷轰。一细思量,不会吧,人家是神仙,神仙不会和咱凡人较量吧?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明天就去求她。一定要想方方窍窍请求教给自己成仙的秘诀。只要我成了仙,就想要什么有什么,谁也得求我,在村里多威风,多体面。
第二天天没大亮,嫂嫂就听见妹妹闺房里有响声,她知道索姑又要做早饭了。心想:再不敢烦劳人家做饭了,我得赶紧去替她。她一轱辘爬起来,胡乱穿好衣服,来到门口,从门缝向内一看,见索姑站在地上,卸下头上的秃头盔,正在梳头,黑油油的头发一直垂在腰上,见了真让人眼红。又想:我要趁这机会,看她梳完头,是怎样戴上那个秃头盔的……
没料这天,离乡很久的父亲和马夫张六牵着白马回来了,两个人都显得有点闷闷不乐。原来当时天下不太平,父亲在外面生意赔了本,回来想将女儿许嫁给人得一份财礼。索姑听了,一声不语,夜里,她再也不戴那个令人讨厌的秃头盔了。只见她把发髻挽成象神话中嫦娥一样的髻式,然后从闺房取出一团红线,一端栓在灶神堂上,把线团拿在手中,黎明时分,悄悄走进厩房,示意张六牵出白马。这张六也是良善之人,怀有恻隐之心,遵嘱牵马护送出门,扶索姑上马,没料想白马飞腾而起,越过渭河,朝正南的翠峰山驰去。
嫂嫂忽然惊起,见妹妹腾空飞去,心里发慌。好在顺着索姑手上拉的红线,还能知道去向。她便朝着红线的方向,边追边喊:“索姑姑——等,索姑姑——等。”追着追着,嫂嫂变成一只咕咕鸟,顺着那根红线不停地飞着,叫着,“姑姑——等!姑姑——等!”嘴都叫得出了血。
索姑一直飞到秦岭北麓周至的翠峰山,在主峰风景优美的青山盖顶的山洞中修道了。
过了好多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风景秀丽的青山有位长生不老的奇异之人,便去造访。徒步登上盘山小道,行至一石坪时,坐下喘气,觉得口干舌燥,心想:此刻能有宫中一味羹汤多好。就在这时,只见林木蓊翠之处,走来一位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子,手捧金盘,盘内用玉盏盛着沁人心脾的鲜茶,轻声说道:“请万岁饮用。”李世民接过玉盏,一饮而尽。他高兴极了,其美味自不必说,觉得此女真是一位灵妙人,她怎么能知道我的心思呢!便问道:“卿姓甚名谁?家住哪里?”那位女子答道:“昔为扶风索村女,今在青山把身安……”李世民心想:翠峰青山,真是人杰地灵。他激动地脱口而出:“卿真乃青山圣母一般!”谁知此话刚刚出口,只见那位女子立即跪下叩头道:“谢主龙恩。”忽然化作一道红光不见了。此日大约是唐贞观十五年的三月初十。
后来李世民回到长安,回忆青山上的索姑,久久不能忘怀,就派人到青山顶上修了一座神女祠俗称娘娘庙。修庙完工开光的这天,正好也是三月初十,从此以后,众约成俗,每年三月初十,定为庙会。四方善男信女,纷纷来此,瞻仰仙容,祈祷心愿,人山人海,竟成盛事。
善良贤惠的索姑,是美德无邪的化身,多少年来享受着人们的香烟,如今,青山盖顶梳妆楼供奉索仙圣母像,下面大庙的后殿供奉有索娘娘、米娘娘和罗娘娘(即转世之前的三霄娘娘),前殿供奉药王、山神、土地,当年对索姑入山修道有功的白马和张六也被人们仙化为神,这就是如今前殿祀奉的白马将军和张六神。因为二者当年护送索仙上青山神速,后翠峰地区流行了一句方言:形容年轻人办事迅速、快,就说某某像“马六(蹓)神”一样,这是最生活化纪念,当年的嫂嫂,直至现在还在空中不停地飞着,叫着,“姑姑——等”……
圣母神通感应
索娘娘心底平和而又善良,这个善就是她在青山得道成为一代真人的根器。
清乾隆十三年(1748)秋大旱,周至知县邹儒曾在青山绝顶(盖顶)祷雨。
邹儒在《恒州偶记》文中记述:“儒因念青山之灵,乃斋沐洁身,亲诣叩求之。”他上青山之时,“丽日中天,碧空如洗,登山祷祝时,见峰头有云缕缕升起,顷刻四望,云烟沉壑。至夜半,大雨如注,黎明方止。”此日,邹知县夜宿青山盖顶大庙,第二天下山时,汲灵泉同归,供之衙府,再祷,复又大雨滂沱。遂之旱象解除,秋禾丰收。此次祷雨让邹知县服了,青山索圣母真乃灵异,于是他拈绝句二首为记其事。
其一
弥灾无计祷青山,藤葛攀援水石间。
一炷荒祠重下拜,树深人静白云间。
其二
慰我滂沱秋夜凉,四郊黄萎转青苍。
分明一样为云雨,却异巫山媚楚王。
此次祈雨让邹儒如愿以偿,也让他的朋友欣喜若狂赋诗相贺,邹儒和友人原韻两首七律为:
其一
谁掩晴空见暮云,蕴隆顷刻化甘霖。
多因帝泽苏民困,故叫山灵慰我心。
神女喜携云雨至,老龙怒吼雾烟沉。
山城尽转青葱色,莲幕清凉正好吟。
其二
秋入连旬绝点濡,甘露时幸转焦苏。
半天忽现如倾玉,四境欢声似护珠。
喜雨应来欧作记,陈风不用郑为图。
常惭报政他无异,惟有收成岁少芜。
是岁,诸邑皆旱,惟盩厔不灾。
民国三十年(1941),周至大旱,县东乡东大坚村堡一方,未遇滴雨灾情甚重,村人决定上青山求雨。那时求雨民间先要选一身强力壮男性角色,通凡一种神灵,他们选定的是赵公元帅,即黑虎灵官,让本村的王老大为“麻角”。 “麻角”前导,锣鼓喧天,浩浩荡荡欲赴青山。当队伍行至县府门前的五凤楼时,县长田杰生拦住“黑虎灵官”问:“何时有雨?”答:十日后当降甘霖。一行队伍登上青山盖顶,在大庙举行祭祀活动,十日已满,第十一天巳时回村,大家刚一落脚,只见西南青山峰顶,升起一道乌云,朝东北方位滚滚而来,午时下起大雨,延续了三天三夜……这件事感动了当时的田杰生县长,亲自手书“甘露润民”四个大字制匾,送东大坚,村人受宠若惊。
索娘娘能赐人以子嗣,故称”送子娘娘”。人们颂扬索仙:“抱来天上麒麟子,送与人间积善家。”
清同治年间,村人刘懋为人善良,连娶两房妻子,一姓尹,一姓张,两人各生一个女儿,眼看自己已过了四十岁,两个女儿都快出嫁了,还没有儿子,为此常常祈祷神灵求嗣。有年除夕夜,刘懋在祠堂守岁已过半夜,回家后简单收拾行李,连夜赶往青山盖顶给索圣母上香进表,夜里梦见大庙院内有两男童玩雪球,第二天大早起来,把梦情与看庙的曾三细说一遍,曾说,你是个善人,回去再另娶一房,是会有子嗣的。回家后刘懋娶了第三房妻,也姓张,生两子一女,长子名智用,次子名景华,至今后代已繁衍近百人。
之后,上青山“祈娃”者络绎不绝。
青山胜境
特异的青山灵泉
在海拔1700多米的青山盖顶,大庙东侧有水一池,始为索娘娘上山后初掘,即古传之灵泉。过去池径约一米,可用桶汲水,四时不竭,饮之清冽爽口。如今池径扩大,砌之以石,池面约五平米——此即古人祷雨之灵泉。清代乾隆年间周至知县邹儒登山求雨神应,事后他有感而发写了四首七律。流传至今约270多年,使青山灵泉名声大振。其实泉水另一大特异功效却被祷雨神应而掩盖了——这就是灵泉之水为生命长寿之液。
青山盖顶大庙之灵泉,加上西侧井沟二台两泓山泉,俗称青山三清池,池虽不大,但每逢过会时日可供千人之需,还有汲泉而归者。乡间传,青山灵泉之水可医愈疾病,特别是肠胃不适者,饮之肠胃功能可得恢复,食欲大增。有的用于沏茶,其味淳美。有的汲之用于洗浴濯足,可使皮肤止痒光润……
青山自然生态优美,空气明净清新,氧气充足,大气中气化水更无污染,呼吸吐纳,优于喧嚣的城镇。从俗尘中到青山,清净是种镇静剂,是种享受。远离名利场中,到此俗缘尽了,这就叫修养。身值青山大美之中,解除精神的累赘,疏散生命的羁绊,心灵就进入淡泊。青山能让人心旷神怡,内心和谐,融入自然,如入芝兰之室。青山林深叶茂,百草蓊郁,药材丛生,植物涵养了水。水又是最大的溶剂,植物精华之汁中的微量元素又融于水,化作甘泉又有益于生命的滋养。人到山中便是仙,这是古人造“仙”字的会意。拜索圣共接妙因,朝青山同沾盛福。青山不老。青山将给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神秘索姑洞
青山盖顶灵泉旁,有条林间小道,穿荫缓步东行约百米,这里悬崖峭壁,巉岩嶙峋,壁间突现一天然穴岫,洞天石扇,訇然中开,使人有“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的感叹,这是青山盖顶又一大人文景点。当年索娘娘入山修行在此栖居,后人称其为索姑洞(她羽化升仙蛻骨于此,又称蛻骨洞)。洞门可容一人出入,洞室大小,能有三四人活动空间。过去,洞中地面较平,还有天然石塌可憩。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青山,洞内地面有些下陷。入洞,光线昏暗,借助手电环顾洞室,岩壁到处星光点点,好似夏夜晴空的星星,闪射五颜六色的亮光,使人如临妙境。洞内氛围,雍雍穆穆,娴雅宓静,一种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时,你最好缄默,免得打扰索仙神灵。如游者是初来乍到,站在洞口,第一感觉洞中有悠微的清风扑面而来,使人顿觉清爽,精神为之一振。驻足凝神可见洞口设置的香炉里善士为祭祀索圣母点燃的香烟顶头,不是一般红红的火星,而是明得发亮发光,似乎燃的更快:这儿氧气充足。
山是活的,也要呼吸。索姑洞是青山山体一小小的空隙,是山体呼吸的一个窟窿和通道。通则心气平和,和则坚而阳气固。山体之气清净,则秀丽葱茂。人体之气清净,则无恙长寿。
系马桩——青山一柱定乾坤
青山盖顶索仙梳妆楼以下,东西两翼的峰峦呈“人”字形向下延伸,中间形成一个大的深谷,顶端由索姑洞起,中间是一个“V”形的沟槽,民间称其为“马槽”。顾名思义,这里当年是索娘娘牧马之处。如果在秋冬季节林中树叶凋零后,站索姑洞前朝下望去,约150米处的林隙隐约可见一石柱耸立其间。是索娘娘当年上山系马之处,名曰系马桩,可望而不可及。朝青山想看系马桩,在煎茶坪索仙庙东侧,可以看得真切一些。煎茶坪是当年索娘娘给李世民献茶之处,也是她接受皇帝封号为“圣母”的地方,从在这里瞭望系马桩可一饱眼福。
煎茶坪东侧,有条茅草小道,穿林慢下步行东南至150多米,可见系马桩“庐山真面目”。一个巨型的天然石柱巍然耸立,使人翘首仰目有震憾之感,望而生畏,这就是系马桩……“桩”指将木质或石质的圆柱插入地里。此石呈柱状,根部同基岩(连山石)相连,下有溪流,高约10米左右,粗可五六人牵手合抱,石色灰白,是质细而坚硬的大理石。因为它落地生根,可称为石笋,因天然成型亦可称其为天柱。青山一柱定乾坤……系马桩是太古地壳变化留下的珍奇异宝,千年万年,寒来暑往,风雪雨露,依然屹立,它采日月之精华,披露生辉。
朝山看山要读山。仔细观看研究, 就有惊讶而又不可思议的发现:索姑洞与系马桩的象形和人类本能具备而又羞于启齿的“性”有关,大自然将象征两性器官的造物彰显在青山的光天化日之下。青山的“洞”与“柱”南北上下端对,显示了青山阴阳二气和合,万物生发长生不老的奥妙,也是青山神灵润泽一方长久不衰的缘由。青山最原始神奇而又光鲜的造物,可启迪众生,开物成务。系马桩独立当空,采日月之精华,披霜沐露纠纠挺立,属阳,阳为乾为天为父;索姑洞为高山之穴岫,纳天地之正气,厚德而能容,属阴,阴为坤,为地为母。古人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青山突出一个“生”字。青山文化是研究 “生”与“活”的文化。
青山奇观——井沟
登上青山千峰秀,始知何以名翠峰。大自然的造化,群山仿佛绿色的翡翠雕成。阳光灿烂洒遍青山,放眼望去,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因凹凸显阴不同分出了绿的层次,偶尔还见几缕云雾在山间缭绕,方显翠绿、浅绿、黄绿、紫绿,最暗处绿的发蓝。好象到了一个绿色的星球,一个绿色童话世界。
登上青山,站在盖顶梳妆楼下大庙西侧平地上放目朝西,会吃惊地看到,一个上口直径约二千米,深约千米的莽莽绿色大盆地,呈漏斗状。这就是老百姓俗称的井沟。“井”这个词在此用来比喻沟之深,最形象不过。站在井沟边沿朝下看,使人目眩。翠峰青山的井沟,地质术语应称“高山地洼”。它的形成——约在六千五百多万年前,是太古地壳变化遗留下来的奇观。
索圣母庙东侧有灵泉,亦称前池。井沟南沿有一峰,高与青山盖顶略同,此山之绝顶亦有一泉,称后池。泉在正中,池水满而不溢,四周平地上有三四处用石块围起的炉灶,中有草木灰残存,分明是历险的旅游者或采药者野营夜宿驻足的痕迹……
由青山盖顶大庙西侧下井沟,坡分两阶,二阶平台处,有两汪泉水注入井沟底。井沟向阳处为坡地,约在四十年前,这里可种玉米、洋芋,属于青山盖顶香火地,半坡还有古代烧制砖瓦后废弃的窑址。如今这里已成了天然森林。穿经林隙,缓步慢下井沟底,四周沟壑越来越靠近了,仿佛下到了漏斗底,似乎要陷进地壳的洞穴了。不过,低有低的妙趣,沟底的景象别是一处洞天。井沟底是四周山麓的交汇处,坡势较为平坦,绿荫森森,山鸟啼鸣,到处野花捧露,山叶吟风,空气分外清新潮润。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真是一方远嚣尘的世外桃源。峪中有溪水,翻越乱石涓涓流淌,由西北方向的沟口流出,这里就是泥峪河的源头。夹沟的西侧,有片较缓的茅草坡地,此处有一坟,民间称皇姑坟。传说唐天宝十四年(756)六月,马嵬驿兵变时,唐玄宗李隆基一位姑姑在兵荒马乱中为了活命逃难到青山沦落死于此处,后建有墓园,今残存石碑,掩没于荒草乱石古藤之中。如果要下井沟,特别在深秋季节,可得特别小心。因为坡上林间,杂生着合抱粗的毛栗树,毛栗成熟期能放射出特殊的香味,可吸引山熊的光顾,爬树采摘为食。这时人如遇到它,切记不能正面冲突,有经验的会躺在地上装死,或可躲过一劫。井沟亦可谓天然动物园,除了熊,还时有大熊猫、羚羊、羚牛、金丝猴、山鹿、野猪出没。鸟类常见有山雀、画眉、黄鹂、锦鸡、喜鹊,林间上空还偶见白鹭和仙鹤……井沟底小溪西岸,有峭壁山崖,上有人踩踏痕迹的小道依稀可见,体力强壮的历险者,从此攀援,时而侧身贴壁移步,时而扶石四肢并用爬步而行,不多时可到达山顶。这时赫然一座石门向你洞开。这就是后稷十二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因避西方狄戎的威逼,由豳迁至岐山之阳,率周人修筑城郭家室,要来南山采伐树木。此石门就是他们凿石采木之通道。可以想象,青山井沟当年的原始森林可谓三千一百多年前周族的天然木场了。青山井沟——高山地洼,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文活动的历史。青山是部大书,它的神秘文化,加上井沟这一大自然遗产,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之谜。
青山具有真、善、美的气场,青山是钟灵毓秀之地,青山是圣洁之山。青山庙会文化含有更高层次的现实意义。
伟哉青山,大美青山。
此文原载于《盩山厔水》杂志2017年第三期(总第35期)
(作者简介:王殿斌,1941年生,周至翠峰人。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西安师范美术班,教过书,后长期从事文化文物工作,兼搞文艺创作。文学作品多在国内报刊发表。作品集有《浮屠之秘》《终南灵秀》。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此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