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奇思妙想”(美国篇)-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3-21

姜一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奇思妙想”(美国篇)-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姜一郎
血雨腥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一次浩劫。在二战2 200多个燃烧着的日日夜夜里,上千架飞机的空中格斗,几千辆坦克的近距离搏杀,昭示着人类为了战胜法西斯恶魔,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
现在的美国军队往往给人一种掌握核心科技的世界警察形象,但在二战时期他们也尚在摸索未来战争形势的动向。在这些探索中不乏原子弹等改变了历史走向的造物,但一些不甚成功的“小发明”在现在看来也颇为有趣。

蝙蝠炸弹
1941年末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提出了研制“蝙蝠炸弹”这样一个十分奇妙的计划。这项计划原本是准备用于德国本土供游击队使用,珍珠港事件后,改为转向对日本本土使用。其做法是,捕捉栖息于加利福尼亚州山洞中的数千只“墨西哥蝙蝠”,在其身上装上带延迟引信的小型燃烧弹。将1 040只带燃烧弹的蝙蝠装到特制的航弹容器里,用轰炸机飞临日本上空,投下“蝙蝠炸弹”。在900米附近的空中开伞,下降到地面附近时“蝙蝠炸弹”自动打开,上千只蝙蝠四处飞散,延迟引信引爆小型燃烧弹,顿时就会使当地成为一片火海。1943年时,国防研究委员会还在野外做过特种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由于B- 29远程轰炸机在轰炸日本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上英国装红外夜视仪的“司登”6 S冲锋枪进行野外试验中的“蝙蝠炸弹”(右)美国陆军的8G-44C型机场挖掘机美国正在秘密研制原子弹,军方感到这种“蝙蝠炸弹”太有点“小儿科”,而最终未能用于攻击日本。

美国无人攻击飞弹《鸠计划》
二战期间,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N D R C)曾秘密地研制许多新型武器装备,包括:带小型雷达的近炸引信、空军和海军的各种雷达、原子弹等。1943年6月开始实施研制无人攻击飞弹的《鸠计划》,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鸠计划》由美国通用-米卢兹公司科学家A·海德博士牵头。作为基础研究,项目组还正儿八经地饲养了64只可以高空飞行的鸠,捆绑上传感器,探测高空飞行时气流的影响、对炮火的反应以及目标的识别等。研制代号为“鹈鹕”无人攻击飞弹。其原理倒很简单,在飞弹的头部装上目标搜索和识别装置,能在战区上空广域搜索目标,一旦锁定目标后,便可以由地面或空中的控制人员发出指令直接攻击目标。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项计划只制成了样弹,未能在二战中实战应用。同样,美国海军研制的T D R - 1 无人攻击机也只制成样机,未能实战运用。但它们开创了无人攻击武器研制的先河。

美国陆军的机场挖掘机
一看这样子很是奇特,看下部好像是拖拉机,但上部的样子可从来没见过,它就是二战后期美国研制的陆军用8 G - 4 4 C型机场挖掘机,装备美军驻英国的第8航空军轰炸机基地,用于急造机场排水沟和堑壕的机械化施工中。
它的底盘是大型拖拉机,上部结构是一套自动挖掘机构,车体前部的挖掘铲挖出泥土后,通过传送皮带自动地将泥土输送到左侧的管子中排出。据称,一个急造机场的排水沟和堑壕,只要20小时即可完成,施工效率还是挺高的。

车载双管“巴祖卡”火箭筒
二战后期的西欧战场上,为了应对德军坦克的反扑,美军第9步兵师侦察营应急在军用吉普车上现地改装成小型反坦克战车。
具体的做法是,在吉普车顶部焊上一个固定枢轴,上面装上双管59.7毫米(标称口径为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吉普车前部焊上乘员用的防护钢板即可。
“巴祖卡”火箭筒因其外形酷似乐器巴祖卡管而得名,它采用破甲战斗部,破甲厚度达127毫米,有效射程达270米,可以近距离有效地对付德军大部分坦克。其缺点是攻击距离较近,发射时向后喷火。

装附加脉冲喷气发动机的P-51“野马”战斗机
P-51“野马”战斗机是二战中美军最著名的战斗机之一,总生产量在15 000架以上。二战后期,受德国率先研制出Me262型喷气式战斗机的刺激,美国等国也开始了喷气式飞机的研制。最开始,美国的做法是在“野马”战斗机的机翼下面装上两个脉冲式喷气发动机进行试飞。试飞的结果,飞行速度是上去了,但是,燃料消耗率太高,太费油,不得不终止试验。苏联人也在La7战斗机和La138战斗机上做过同样的试验,也未取得成功。其实,喷气式飞机的机翼都是后掠翼的,而二战中的飞机机翼都是平直翼的,二者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明显不同,想凑合是行不通的。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