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轮志书的“概述”亦应是一地总貌的概述-年鉴之家
姜一郎自首轮新编地方志书始, 一般都设有“ 概述”,有的亦称为“ 总述”,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叙述一地的大势大略和总体面貌,浓缩精华,勾勒特点,揭示规律,彰明因果,成全书之总纲,并起省时捷取、方便概览的作用。方志界往往称概述为全志的“眼睛”“窗口”。
“概述”置于志首,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呢?大多数人一定会说,“概述”作为整部志书的纲,以纲统目,当然是一本志书的概述了。
然而,还有另一种意见认为“概述”是“ 一定地域内宏观情况的概述”(见《河南史志》2008年第 3 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志稿质量》)一文。该文说:“ 概述首先要明确是一定区域内宏观情况的概述, 不是一部书的概述…… 一本书的概述和一个县的概述是有差别的。虽然地方志书是志地方,但概其书并不等于概其貌。为什么? 因为志书涉及地方很全面的内容,既有事物本身,也有人的工作。如果概其书,就要根据志书篇目的顺序逐一地去写,这样的总述与最初设总述的目的不相吻合。志书之所以在志首前设概述, 目的是为弥补志书横分纵写, 缺少一地的宏观面貌。概述可以用少量的文字反映人们最想了解的一地基本情况, 这是概述在志书中的作用。所以,它不是志书的概述,它是一地情况的概述。站在这个角度考虑概述,首先我们要了解读者在最初接触这本志书时, 最想了解当地什么情况,同时,我们还要反过来想想当地有什么最基本的情况, 以及最特色的东西需要展示给读者。”
究竟“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 笔者认为应综合两种意见,既把“概述”看成一本志书的概述,也要把“概述”看成一地总貌的概述。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概述”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创新体裁,在开展了新方志编修几年的实践之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把“ 述”作为志书七种体裁之一。之所以设立“ 概述”,是从志书方面考虑的,为的是克服志书各个部分各为拦界、“垣墉自守”(章学诚语)的弊端。1981 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时提出《关于新县志编写方案的建议》(草案),内有新县志基本篇目。此篇目共十编, 首为“ 概述编”,含历史大事记、建置沿革、区域区划、县城乡镇、人口民族五卷。将这些具体内容纳入篇目中。以后则是为的弥补志书横排门类后缺乏宏观记述, 以及事类之间缺乏互相联系的不足,为志书立纲。“概述”的编写,也是在志书所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所以,一般是在全志写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才开始编写。离开志书,“概述”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 “概述”是一本书的概述,是正确的。
但是,“概述”不能只是一本书的概述,它还必须是一地总貌的概述。为什么?一是因为一地地情总貌的概述,不仅依赖志书所记的资料,而且还依赖没有记入志书的资料, 甚至还要依赖文字、口碑和实物资料之外的无形地情。志书所记, 再完备也不能提供概括地情总貌所需的全部资料,志书概述的撰写者(一般为主编),要在熟稔志书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地情, 要有超越志书资料的宏阔视野和胆魄来撰写概述,甚至有的概括叙述是超出志书资料范围的, 比如有些志书的“概述”写了“策议”,写了展望,这是从地情之预期来考虑的, 并非是对志书资料的概括。二是“概述”的编写,不是纯客观地归纳概括志书的各个篇章, 而是撰写者基于志书文本又超越志书文本的创造性劳动, 是自成体系的, 因而有个主观意图问题, 即价值导向问题。编者既要考虑“概述”与志书的关系问题,还要考虑读者最希望了解的地情内容是什么,地情的哪些基本内容以及精华和特点要传达给读者,哪些地情无须传达给读者。这就是以地情和读志所需为对象来编写“概述”了。此撰者意志决定了它不仅仅是志书资料的概括。
如果说,首轮志书概全志和概地情的区别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在二轮志书的编写中,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二轮志书作为上轮志书的续修之志, 虽然一般来说是记述一二十年的情况的,但是它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著述, 概括叙述一方地情总貌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一方地情总貌却是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积淀的结果。如果“概述”只是概括这一二十年的志书所记的事情, 那么反映地情总貌就是不完全的、肤浅的、缺乏根基的。只有既概志书整体又概地情总貌才能完成“概述”的编写任务。一些已经出版的续修志书正是这样做的。如《泰安市志》(1985—2002)的“概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部分,记述古代帝王封禅祭告;记述明清以来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崇拜兴起, 影响遍及半个中国,香火历久不衰;记述从孔子、司马迁、曹植、李白、杜甫…… 到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众多文人墨客登临泰山。“地灵人杰英才辈出”部分, 记述历代在泰安出生的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如“ 和圣”、“ 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左传》的编纂者左丘明,创立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夏侯胜、夏侯建等。还记述了泰安历代重臣、贤吏、名将、帅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学家等。记述泰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分, 也追溯到新中国建立前。如果只是概志书,那只能概况叙述 17 年的情况,那么许多地情特别是历史文化的精彩内容,就写不进来了,那实际上也不是地情的总貌。
再如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志(1989—2010)》的《概述》,在概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概括叙述了悠久的历史:早在 28000 年就有“ 峙峪人”渔猎采集,繁衍生息;6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境内发现多处;夏商为戎狄所居,春秋末是娄烦地,战国时期属赵,秦辖于雁门郡;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秦将蒙恬在此筑城养马,取名马邑,置马邑县;北齐置朔州;隋唐称鄯阳县,为朔州治;明撤鄯阳并入朔州;清称朔州; 民国元年改置朔县;1989 年为朔州市朔城区。苦难的岁月: 境域为三晋门户, 世为兵家必争之地,翻开尘封的历史,满眼是烽火狼烟的战争和王朝政权更迭,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苦难。璀璨的文脉: 历朝历代民族争分聚合, 交相融汇,形成多元继承、源远流长的马邑文化;元末明初即有赛戏演出; 明清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大秧歌;北齐时期绘画达到很高水平,水泉梁北齐墓内壁画造型别致,线条流畅,设色典雅,构图饱满;崇福寺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金代佛殿, 被称为金代艺术宝库,其弥陀殿以其巍峨壮观、艺术精美饮誉中外;雁鱼灯、春平侯铜剑、宋子三孔布、四神铜染炉、马邑市陶壶等 23 件国家一级文物、149 件二级文物、689 件三级文物,展示了境域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辈出的英才:才女班婕妤工于辞赋,位列上品;魏国大将张辽智勇双全,屡建奇功;豪强刘武周马邑起兵,自成帝业;高僧窥基面壁穷经,成一代宗师;虎将尉迟恭为唐朝建功立业,骁勇称世;太祖李克用强悍勇猛,乱世枭雄;晋王李存勖横扫北方,建立后唐;状元安德裕文辞古雅,著述颇丰;进士党怀英善诗能文,时称第一学者;翰林田喜篝清正廉直,盛誉乡梓;省议员姚铭助乡绅办水利,惠及邑民;早期共产党人罗绣投身革命,被捕入狱,坚贞不屈,名彪青史; 民国县长郭同仁守城抗日,壮烈殉国,浩气常存;特级战斗英雄王福保家卫国,战功卓著……接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朔州建市之前, 朔县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出的辉煌业绩。这些都为 1989 年至区志下限年(2010 年)的开新历史作了厚重的铺垫。显然这是从全志整体以及地情总貌概述考虑撰写概述的。
还有一种情况较为特殊,就是像《正定县志(1986~2005)》那样,以《总述》概括叙述断限内的地情,而以《历史纪略》概述断限前的史情,其设“历史沿革”“三关雄镇”“文化名城”“临济祖庭”“商业重埠”“文化名人”几个小标题来写。虽然与断限内的概述分开, 但与前两部续志的概述有异曲同工之效。
由此三例看来,二轮志书的“ 概述”,概全志与概地情总貌应予以兼顾。而有的续志在概述断限内地情的基础上,仅叙及该地的建置沿革, 更多的史脉、文脉等缺略,这是不够的。只有兼顾概全志与概总貌,才能拓宽编写思路,把“ 概述”写得更全面、更系统、更耐读、更好,只强调 概其一是不全面的。
(原文请至中国知网)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