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最大谜团(二):如果希特勒在敦刻尔克不放过英军,二战结果会怎样?-李涵说历史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3-31

姜一郎二战最大谜团(二):如果希特勒在敦刻尔克不放过英军,二战结果会怎样?-李涵说历史

姜一郎
1940年5月,英法联军的防线崩溃后,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法联军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部队。此时,二战史上最大的谜团出现了。
那么,德军西线进攻的“黄色方案”怎么会意外落入盟军手中,从而使希特勒重新启用冒险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国开战之时,英国怎会没有政府内阁,法国怎么会既没有政府内阁,也没有军队总司令?率领机械化部队闪电进击的德国将领古德里安为何敢于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古德里安又是如何将英法联军赶到大西洋边的?在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后,希特勒为何突然下令停止进攻,使30多万盟军得以从容撤退?在撤退过程中,英法两国发生了怎样的茅盾?后来的法国领袖戴高乐,当时在做什么呢?本期军史解密,李涵为您讲述:二战最大谜团——敦刻尔克希特勒手下留情之谜(二)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因原本进攻西线的计划泄露,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启用曼施坦因的冒险计划,使用装甲部队突破法国色当防线。
当战争头几天德军在右翼比利时中部使用空降部队配合B集团军群和3个装甲师佯攻时,盟军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过去了,没有人注意色当。随即在5天时间里,古德里安率领的先头装甲部队已经突破了法国的色当防线并在默兹河建立了桥头堡,驻守的法军第九军团被彻底消灭了。
不只法军,就连德军统帅部也不相信德国装甲部队可以推进得这么快,因为他们都忽略了决定因素——古德里安。古德里安早在战前就潜心研究独立使用装甲部队战略性深入贯穿的理论,并且对坦克长距离突破的理论充满了狂热的信心。正是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部队一次又一次地不顾上级的停止命令,拖着整个德国陆军向前,才产生了德国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胜利。
兵团总指挥克莱斯特5月15日晚按照战前原计划命令坦克部队停止前进,并驻守桥头堡等待步兵师跟进,古德里安与他激烈争论。“我不能同意这个命令,也不愿同意,因为它会使我前功尽弃,完全丧失奇袭的作用。”古德里安最终获得了接下来24小时推进的许可。

古德里安
不过,自从突破了法军色当防线,希特勒就一直非常紧张。前进越顺利,敌方抵抗得越少,他就越不安。德国陆军司令部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里记录下了这种心理变化:“5月17日,相当不愉快的一天。元首神经紧张到了可怕的程度。他被自己的成功吓坏了,他害怕接受任何机会,并尽量控制我们……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元首与统帅部的看法完全不一样,他对德军南面侧翼的安全不断地表示担忧。他大声怪叫着说我们会把整个战役都搞垮。”
17日早晨7点,克莱斯特坐飞机去最前线找古德里安,下了飞机就对古德里安破口大骂,指责他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让坦克停下来等待步兵。等到克莱斯特一口气说完,正在喘气的时候,古德里安提出辞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施泰特知道后,赶紧派第12军团司令李斯特上将安抚古德里安留下,并授权后者执行“威力搜索”。古德里安对这个名词擅自做出了弹性解释,率领坦克部队强渡瓦兹河、索姆河并一路冲向大西洋海岸。古德里安后来回忆说:“我始终都再也没有接受过命令,直到我抵达大西洋海岸前,一切的决定都是自己一个人负责。最高统帅部对于我的行动只有牵制的作用而已。”
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5月20日在阿布维尔到达了大西洋海岸,旋即向北直取海岸线各个港口和英法联军背面。此时在法国北部的法国第一兵团、英国远征军和比利时军队的22个师被彻底包围了,他们三面环敌,背朝大西洋,离他们最近的海港便是敦刻尔克。一部分英军装甲部队曾奉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约翰·戈特之命企图21日在阿拉斯向南突围,没有成功。但这次突围却在德军最高统帅部内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德国人开始保守了。
1940年5月24日,古德里安和其他坦克部队都接到了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要求他们停止前进,所有部队撤回到外围运河一线后面,敦刻尔克的被围盟军交给空军来对付。
希特勒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刻做出了让坦克部队停止前进的争议命令?

1940年5月24日,本来就不太宁静的英吉利海峡显得更加焦躁不安,天空中大雨如注,地面上一群疲惫之师,正在缓慢地向敦刻尔克港撤退,他们是英国人、法国人组成的联军,约有42万之众。仅仅半个月前,德军突然发动“闪电进攻”,英法联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兵败如山倒,如今已被压缩在敦刻尔克周围的一个长20英里、宽15英里的狭小三角地带中。
德军的装甲部队、步兵和炮兵已从东西和东南面包抄过来,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龟缩在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一举歼灭。英法联军身后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命运危在旦夕,除非有奇迹出现,否则他们将面临一场大屠杀。
然而,就在英法联军陷入绝望之际,奇迹真的出现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戛然而止,而命令德军坦克部队停止前进的,竟是德国最高元首希特勒。杀得兴起的德军装甲集群只能眼睁睁看着眼前这一大群“待宰的羔羊”徒呼奈何。
敦刻尔克港对面的英伦三岛抓住这救命的时机,全国动员,渔船、客轮,游艇、救生艇,不论大小,只要能搜罗到的船只都开往英吉利海峡,抢救被围困的官兵。
面对这莫名其妙的命令,古德里安异常愤怒,后来他回忆到:“我们当时都无话可说了。因为命令的理由没有宣布,所以连辩论都不可能。”古德里安抗议得到的答复只有“这是元首的手令”。那时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距离敦刻尔克仅有10英里了。“于是我们在一眼可以望见敦刻尔克的地方停下来了。空军进攻的同时,我们眼看着大船和小船不断地把英法联军撤走。”
在彻底耽误了两天之后,5月26日古德里安才获得了希特勒的准许,继续进攻敦刻尔克。“可是已经太迟了。如果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制止第19军的推进,那敦刻尔克早就被攻克,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可比。假使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全部英国远征军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就很难预言了。很不幸,这个大好机会却被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糟蹋了。”二战结束德国投降后,古德里安在自己的战争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在即将把英国军队赶下大海的那一刻,希特勒忽然停止了进攻。这成为二战历史上的一大谜团。希特勒在想什么?

希特勒的这道停止前进的命令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极其愚蠢的。盟国自己也同样对德军突然停止前进感到不可思议。以当时德军的兵力及其势如破竹的进展,要踏平近在咫尺的敦刻尔克,根本用不了10天的时间。可是他们却停下来了。德国空军虽然仍在持续轰炸,却也只是恐吓的性质。这被不少学者视为二战中的第一个不解之谜。
对于当时希特勒发出这个命令的目的和动机,半个世纪以来,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作出了种种猜测和解释。我们先看看5月24日这一天,希特勒在做什么。
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先去视察了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斯泰特的总部,正是A集团军群负责德军阿登、色当的突破任务。伦德斯泰特是一位谨慎的战略家,对一切不利的因素绝不大意,正因如此,他对于希特勒来说常常是一个好帮手。这时他指出,长时间的迅速行动已经减弱了坦克的实力,而长驱直入的坦克部队很可能受到南北两面法军的夹击。他认为德军坦克要想通过面前的弗兰德斯沼泽地相当困难,会对坦克集群造成进一步的消耗。希特勒对伦德施泰特的谨慎态度表示“完全同意”,并强调保存装甲部队以供未来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伦德斯泰特
同时,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出现了,他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盟军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显然,戈林高估了空军的威力。古德里安后来分析:“我想促使希特勒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戈林的虚荣心。”
后来还有证据显示甚至德国空军的使用也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全部实力,因为希特勒同样对空军的进攻也进行了限制。希特勒军事理由的幕后是否还有政治理由的存在?
伦德斯泰特总部作战处长君特·布鲁门特里特对希特勒访问A集团军总部时曾记录称:“希特勒的精神非常愉快,承认这次战役的过程的确是个奇迹。他相信6个星期之后,就可以和法国签订合约。他还表示英国有存在的必要,想站在英国认为可以接受的基础上与他们谋求和平。”布鲁门特里特在其以后的回忆中经常使用这一记录,希特勒是否觉得保留英国远征军可以更容易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呢?难道他不明白养虎为患的道理?

其实,对已经倒地的对手手下留情在德国对外战争中是有过先例的。1866年,为扫清普鲁士领导德意志联邦走向统一道路上的障碍,“铁血宰相”俾斯麦策划了普鲁士对奥地利的战争。当普鲁士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俾斯麦却又极力主张适而可止,反对威廉一世皇帝直捣维也纳,割取萨克森,羞辱奥地利的想法。最后在俾斯麦的坚持下,普鲁士与奥地利签订了一份非常宽容的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
俾斯麦是这样考虑的:尽管普鲁士已经击垮了阻碍德国统一的丹麦和奥地利。但是,在未来的德国统一的道路上还横亘着一个更为强大的障碍——法国。所以不应该过分羞辱奥地利而使其将来成为普鲁士的敌人。最后果然如俾斯麦所计划的,奥地利在4年以后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了中立。
希特勒在1940年面临的形势与他的前辈俾斯麦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奥地利的角色换成了英国。但他却忽略了一点,此时领导英国的,已经不是绥靖政策的鼓吹者张伯伦,而是强硬的丘吉尔。
开战以前,希特勒在欧洲的战略思想是击败法国,把英国的势力赶出欧洲大陆,竭力向苏联的方向扩张。事实上希特勒也明白以当时德国海军的能力,是不可能像征服波兰一样征服隔海相望的英国的。而且英国是一个殖民地大国,一旦灭亡,其海外殖民地体系将会崩溃。而德国自从一战后就丧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几乎为空白,现在又忙于战争,短时间内也接收不了那么多殖民地,不可能从英国的灭亡中得到多少好处。反倒是对欧洲战事冷眼旁观的日本和美国将成为英国灭亡之后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德国所不愿看到的。
另外希特勒鉴于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在二战前夕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才放手横扫西欧。现在不共戴天的仇敌法国已经倒下,他正准备进攻苏联。为了再一次避免两线作战,与英国议和意义重大。

希特勒认为,即使从英国人的角度思考,议和也是理性的选择。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传统政策是“均势”外交,在德国取得了欧洲战场上的巨大胜利之后,英国已失去继续奉行先前抑制德国政策的意义。英国只有与欧洲大陆上的强权结成联盟,才能够保住自己的殖民帝国。而且希特勒认为,当时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正面临美国这个新兴强国的挑战,如果英国人现在退出战争,美国在三十年内都将没有机会与之角逐。
于是,希特勒手下的将军们惊讶地发现元首竟然在用钦佩的口吻谈到大英帝国,谈到它的存在对世界稳定的意义,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说英国把德国以前的海外殖民地还回来当然好,就是不还也行,甚至表示要派部队支援英国,只要英国卷入任何地方的任何纠葛。显然他已经准备与英国缔结和平协定,结成长期的联盟了。
英国的力量已被赶出了欧洲大陆,它阻止德国的行动已不可能,全歼它的远征军,但又不能彻底征服英国,将无助于下一步与英国握手言和,无助于使英国在未来的德苏战争中对德国保持友好的态度。于是希特勒有意在敦刻尔克给英军留一条退路。当德军坦克部队越过阿河一线,准备给英法联军以彻底打击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强令他们撤回阿河西岸。这使得已经形成合围的敦刻尔克“口袋阵”又重新敞开了。
希特勒打算效仿他的前辈俾斯麦,这个时候手下留情,既保存了自身的实力,显示了德军的力量,又使英国避免一场奇耻大辱。只要德国宽宏大量地提出和谈,英国没有理由不接受体面的和平,或许还可以合作抗苏。即使是无法与英国达成和解,但至少也可以争取到英国在苏德战争中的中立。

可惜英国人并不像德国人那样理性地判断眼前的局势。法国投降之后,强硬的丘吉尔成为新的英国首相,毫不犹豫地拒绝与纳粹法西斯言和。希特勒这才开始实施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海狮”计划。与德国制订的其他军事行动计划相比,“海狮 ”计划明显地缺乏周密的考虑和充分的准备,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虚张声势,其目的仍在于迫使英国求和。不过最终战争还是没有向着希特勒设想的方向发展。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所以被称为谜,是因为希特勒轻易放跑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始终与德国为敌的英国人,为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可是如果德英之间在1940年实现和解的话,这项命令还会被认为奇怪吗?考虑到当时英国的处境和大战爆发前英国对待德国的态度,这一点并非不可能。
那么,在撤退过程中,英法两国发生了怎样的茅盾?后来的法国领袖戴高乐,当时在做什么呢?军史解密,李涵为您讲述:二战最大谜团——敦刻尔克希特勒手下留情之谜(三)
《三联生活周刊》张星云 《大科技·百科新说》张凯蛟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