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五禽戏 《华佗小传:乱世名医》第四节-三国余记
姜一郎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运动不能过量,即不应当过分疲惫。运动则养分(谷气:中医术语,指饮食的精气,即养分)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也就不会发生,这如同门的转轴部分因不断转动而不会腐朽一样的道理。因此,古时的仙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摹仿熊悬挂(颈:通“经”,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用来求得不易衰老。
华佗对吴普又说,我发明一套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都能使腿脚轻便利索,可以比得上“导引之术”。身体不舒服时,站起身来做其中一种禽戏,热汗发出浸湿衣服,接着就是身体上涂上“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腹子也觉得饿了,人也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吴普采取这种方法锻炼身体,年纪到了九十多岁,听力和视力都很好,牙齿完整而牢固。
有关五禽戏的具体动作要领,后世多有论述,较为全面的应属宋代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明代周履靖把一些重点动作绘制成图,收入《赤凤髓》中。动作要领如下:
虎势要领是“勇猛攫扑”,具体动作为“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
鹿势要领是“伸缩头颈”,具体动作为“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
熊势要领是“倒下匍伏”,具体动作为“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辟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势要领是“跳跃腾空”,具体动作为“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颈各七”。
鸟势要领是“展翅飞翔”,具体动作为“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伸缩二臂各七”。
五禽戏对后世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的创作有较大影响。
【读史随笔?五禽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佗创立五禽戏,提倡积极养生与东汉末年流行服“仙丹”以求长生的观念完全不同,华佗对待养生的态度是适当运动,积极养生。他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貌举止,创制“五禽戏”,弟子吴普依照施行,“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经现代医学的实践检验,练习五禽戏对促进人体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医治中老年骨质疏松,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缓解呼吸系统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均有良好成效。
五禽戏不仅名扬于当时中国,更远播海外,利在千秋。十八世纪,久居中国的法籍耶稣会士钱德明撰写了《精心三作》及《功夫——道家的医疗体操》,向欧洲介绍了古老的中国体操五禽戏。五禽戏由此传入欧洲,并对欧洲三大医疗体操之一的瑞典体操奠基人P.H. Ling 产生过重要影响,进而促进了现代卫生及医疗方法的发展。2011年,五禽戏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保护、普及和推广,为促进现代人的健康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背景知识?粉】作为一个常用字,在古书中尤为常见,从傅面之粉到泛指所有的细末之粉,不太常引起注意。《华佗传》“因上著粉”之“粉”由于当时比较常见,故就不再注释,但是到了现代,今人已经不能理解古人的意思了,所以才觉得有必要进行解释。《三国志?华佗传》“因上著粉”之“粉”其实就是一种以梁米和粟米为原材料制成的米粉,叫“粉英”。
从“英粉”的制作过程来看,这是一种纯天然的粉,对人体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从制作“英粉”原料来看,主要是以梁米和粟米为原材料,对于农耕社会来说这并不难得,故这种粉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常见的,并且是容易得到的,因此,一般的人是可以用来“妆摩身体”的。在以“英粉”为原材料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如丁香、沉香等有香味材料还可以制作香粉,《齐民要术》的“作香粉法”时说到,可以把丁香加入粉中。这些香料除了具有香的功能外,还有某些特殊的功能,在《月令广义》有这样的记载:“夏用五枝汤,常洗浴,浴讫以香粉傅身,能祛瘴疠毒疏风气,滋血脉”。可见这种粉具有驱虫杀菌、活血疏风的作用,是具有爽身粉的功效的。
注:本节参考资料:王硕建 周亚东《华佗医学精神探析》;蒋世凤《华佗传》“因上著粉”之“粉”字的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