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期间,德国为何没有制造重型轰炸机-历史真相解密大全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4-04

姜一郎二战期间,德国为何没有制造重型轰炸机-历史真相解密大全

姜一郎
如果有人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显赫的空中力量是哪一只?相信不少人的答案都是:德国空军。在二战最初的两年间,“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刺耳的呼啸伴随德国坦克滚滚向前的履带成了闪电战最鲜明的画面。然而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与战线的深入,作为一只以夺取制空权和对地支援为主要任务的战术空军,德国空军的短板逐渐暴露。由于缺乏重型轰炸机,无法对盟国的后方基地与工厂进行有效的战略打击,德国的王牌飞行员们虽然打出了令世人瞠目的战记,最终也只能被盟军源源不绝的机海所淹没。那么,德国人真的没有想过制造重型轰炸机,建立自己的战略空军吗?

由于德国处于欧洲中部,四面临敌,面对严峻的地面威胁,德国陆军与一战的老飞行员都认为空军应该是一支战术力量,所有行动应以为地面作战进行支援优先。然而一部分有远见的空军军官意识到德国应建立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用以对敌国腹地目标进行战略打击,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空军首任参谋长瓦尔特?韦弗尔(Walther Wever)。

德国空军首任参谋长瓦尔特?韦弗尔
当时德国军方的主流观点认为法国是德国未来主要的敌人,而韦弗尔仔细研读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后,准确的预见了苏联才是希特勒战争计划的最终目标。他认为一旦与这个有着广袤国土的庞然大物开战,德国空军只有装备大航程的重型轰炸机才能打击苏联乌拉尔山脉一带的工业区,瓦解苏联的军事力量,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在1934年5月,韦弗尔提出了为期七年的“乌拉尔轰炸机”项目,以航程可达苏联乌拉尔山以东为目标向德国航空界的领头公司——容克斯和多尼尔提出了研发计划,这两家公司则在1935年分别交付帝国航空部Ju 89和Do 19的原型机。

Do 19型四发重型轰炸机
正当项目顺利进行时,1936年6月韦弗尔却突因空难去世,重型轰炸机项目顿时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戈林任命阿尔伯特?凯塞林继任空军总参谋长,但凯塞林对重型轰炸机不感兴趣,主张以中型轰炸机作为空中打击的核心力量。同时由于德国资源有限,在全面备战的情况下,德国三军对资源的争夺极为激烈,面对单架重型轰炸机相当于三架中型轰炸机的成本,戈林做出了决定的决断:“元首不会关心轰炸机有多大,只会在意数量有多少。”这基本宣告了重型轰炸机计划的流产。
然而,到了1941年当德国飞行员面对从乌拉尔山以东的工厂中飞出的无尽的苏联战斗机,发出哀叹 “你击落10架,又会飞来15架”时,德国人才意识到韦弗尔倡导的“乌拉尔轰炸机”项目是多么明智,但为时已晚。
历史真相解密大全原创投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作者:高原
ps:请本文作者一周后领取稿费。投稿文章将根据阅读量等指数发放搞酬,请踊跃投稿。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