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北非战场上,英、德、意三国军队为何使用同一作战服?-国家人文历史
姜一郎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转载到朋友圈。
自人类有战争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各种极限环境的挑战。而沙漠无疑是其中最为恶劣的。
广袤的沙漠没有任何方向的参照物,而软质的沙土也毫无构筑工事和掩体的自然条件。稀缺的植被和水源不但让军队暴露无遗还极其匮乏给养,昼夜高达数十摄氏度的温差不但让人无法适应,对各种机械装备也是巨大的考验。
恰恰是这样的地方,往往蕴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得沙漠也无法成为远离战争的净土。在一次次的利益争夺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场,无疑是沙漠作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地域最广的一次。
三国军队在同一战场使用同一款作战服
说到沙漠地区的恶劣环境,首先就是其白天炎热的气候,北非沙漠中,最高可以超过50摄氏度的气温,别说是作战,如何生存都是个问题。所以一切装备,首先要从解决这个大问题开始。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二战中的英国带着日不落帝国的余晖,无疑是北非战场参战国中,对环境最熟悉、作战经验最丰富的。毫无疑问,其装备也更加适合当地的环境。
英军一套热带卡其作训服通常包括3件长袖卡其衬衫,2条短裤和1条长裤。细心的人可发现,这个配比相当的合理。长袖衬衫可以挽起袖子作为短袖使用,因此不需要额外的配发短袖衬衫。日常使用短裤和绑腿的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给士兵提供凉爽透气着装的同时,不至于过度的暴露皮肤,以免日光灼伤。作为经常使用的短裤,自然是发两条以便换洗。而长裤则发一条作为需要时的备用。
1940年11月,英国陆军大臣安东尼·艾登在埃及视察部队,英国是北非战场参战国中对环境最熟悉、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其装备也更加适合当地的环境。长袖衬衫可以挽起袖子作为短袖使用,日常使用短裤和绑腿的配合不至于过度的暴露皮肤,以免日光灼伤
由于英军热带卡其作训服的设计相当成功,以至于当德军攻陷托普鲁克要塞时缴获了大量英军储备的物资,其中包括当时供给3万英国守军的被服装备,如获至宝的德意军队毫不犹豫地将这批军服拿来直接装备自己部队,于是英、德、意三个国家军队在同一战场上使用同一款作战服的奇特现象便出现了。
这个事情倒是反过来证明了英军热带作训服设计的成功。对于有东非和北非殖民地的意大利来说,沙漠经验或许不及英国那么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的。意大利的军服也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进行了改进,首先体现在面料上,用凉爽的亚麻布代替了厚重的毛料,并取消了衣服的内衬以降低军装厚度并且增加透气性。亚麻布料相对于棉布来说透气性更好,不过材料容易褶皱和缩水,对于仪表形象要求颇高的意大利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太能接受的缺点。不过高级军官都是私人定制更高级面料的制服,所以形象还好。
反观在北非大放异彩的德国部队。则完全没有沙漠作战的任何经验可言,甚至连出兵北非之前都完全未做好准备,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要准备什么。包括非洲军团所使用的热带制服,还多是由意大利生产的。甚至在欧洲大陆横扫一切的德国装甲兵,还有人穿着黑色的毛料制服,驾驶着灰色涂装的坦克耀武扬威地开进了非洲。或许沙漠的夜晚会让他感觉舒适宜人,可是白天强烈的日光立即会让他知道什么叫作低调。于是,代表骑士精神的装甲兵黑色夹克很快就被扔掉,换来的是亚麻质地的开领热带制服。
德国装甲兵体会了黑色夹克在非洲阳光下的“酸爽”之后,立即换上了开领的亚麻制服,图为本文作者收藏的德国非洲军开领亚麻制服和部分装具,右上角为德国非洲军的5公升水罐
那些让德意败下阵来的装备细节
对于沙漠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水源。德国非洲军团早在出征之前,上层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组建了负责供水的部门。
笔者的收藏中,就有一个德国非洲军的5公升水罐。这个罐子的一个重要使用部门就是野战炊事兵。德军的水罐中,还有2.5公升,10公升和20公升等不同型号。分别供给不同级别的单位使用。其中20公升水罐是德军运送水源的主要容器。大量装满了水的20公升水罐装上卡车,运送到各处。与此对比的是,英国人则远没有那么复杂,直接使用水罐车。同级别卡车无论运量还是运输效率都大大高于德军。而德军本来就匮乏的燃油供给,被大量浪费在了运送水罐本身的重量上,而真正拉的水却远不及一个水罐车。毫无参照物的沙漠地区,定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北非地区又极为接近赤道,想从太阳方位定位更加困难,配发更多指北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德国非洲军团的单兵装备——“椰子”水壶,其铝制水壶外面包裹木材和树脂材料,以在北非沙漠中达到良好的隔热效果
在德军后勤部门的总结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指北针,理想的情况是为每一名士兵都配发指北针,而车辆尤其是车队,必须配备航空罗盘,而且必须安装在驾驶员方便看到的位置才不会迷路。报告中特别说到了,英军装备的液态悬浮式指北针性能优于德军自身的装备。因此很受德军欢迎。根据其描述和英军的实际装备情况,这里指的应该是英军的MK3型指北针,该款指北针采用液态悬浮技术,并设计夜光指示,夜间使用非常方便。因为英军指北针的性能优异,德军甚至专门展开过以缴获英军指北针为目的的军事行动,以取得更多的装备供自己使用。
细软的沙子当人用力踩下去时,不是撑起身体向前行进,而让脚陷入一截。大量的体力被浪费在了踩沙坑上,这样的消耗,会很快耗光人的体力,而行进速度却非常缓慢。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乘车。沙漠地区松软的沙子不但会陷人,也会让车辆陷入。因此轮式车辆必须使用更宽的轮胎和更粗的花纹。同时沙漠地区白天的高温对汽车发动机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温下空气膨胀变得稀薄,会造成车辆发动机实际进气量降低,氧气含量降低,燃料无法充分燃烧,直接输出功率降低的同时还额外增加了油耗。最后,空气中富含细微的沙尘,如果不使用针对性的发动机进气过滤,会极大地降低车辆发动机寿命,使其很快报废。
熟悉沙漠环境的英国人准备得相当充分,不但为在北非的军队配备了充足的车辆使他们至少可以实现摩托化行军,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体力消耗,也同时加快了部队的行军速度。增加了部队给养的携带量。同时英国在北非的车辆均配备了大花纹宽车胎并加大了发动机功率,有效地确保了车辆的可靠性。
而意大利人虽然同样有经验,但是却无法给在北非的军队提供足够运输士兵的车辆,有限的车辆还要大批投入到重武器以及后勤运输方面。这就完全将英国大量装备车辆的优势反了过来。步兵跟不上装甲兵的前进速度,遇到袭击没有坦克的支援。装甲兵失去步兵的掩护,孤军战斗极其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好不容易走到战场的士兵本已经筋疲力尽,却马上要投入到与一路养精蓄锐的英军的战斗中,胜算实在堪忧。一旦战事不利需要撤退,无遮无拦的沙漠上两条腿无论如何也跑不过车轮子,意军被俘人员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可爱的意大利人热爱和平并且更加懂得享受生活,固然是意军战绩差的因素之一,而在这样糟糕的条件下战斗,也确实不能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要求。
北非战场上三个主要参战国中,常年全球殖民统治让英国拥有了更多全球作战的经验。装备设计和使用,也更具有针对性。这一点,现在全球打仗的美军只能算后起之秀。毫无疑问,在北非战场上英军取得了最终胜利绝不是靠运气。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他被张国焘开除党籍,因写得一手好字才免遭杀害,还与毛泽东互赠墨宝
在我军历史上,有三位朱光,其中一位参加革命最早,生平最为传奇,但在今天却鲜为人知。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六出祁山:诸葛亮是为兴复汉室打一剂强心针?还是因为个人之好恶?
诸葛亮终于出兵了。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西汉边疆基层干部的一天:填单、开会、过关审核……
西汉元帝时期,一个普通的日子。汉帝国西部边疆的肩水金关管理所内,一个名叫礼忠的基层干部正在填写一份《财产申报单》……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