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后日本与中国人眼中的天皇,差别有多大?-飞春读传
姜一郎二战后,中国、苏联都要求把天皇当做罪犯审判,但日本人并不这样认为。
天皇把他们的丈夫、父亲或者儿子送上非正义的血腥战场送死,他们如何看待天皇呢?
其实,日本人二战后对天皇的态度和感情,是个复杂的问题,本身没有泾渭分明的事件来区分,也没有准确的数字可以立断彼此,任何统而概之的说法都是不客观的。
总的来说,反对的和维护的两种观点俱存,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人中,两种观点的呈现迥然不同。
(1945年向皇宫遥拜的日本人)
战后天皇被麦克阿瑟拉下神坛,成为人间天皇、战败天皇,按说,失去了权柄的君主人们可以声讨、问责和挞伐了,但在美国占领统治日本的7年内,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相反,人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天皇,与他对话,感觉很惊讶。这是日本历史上没有的事,天皇能像普通人一样走到他们身边,这个穿西装的小个子男人、声音尖细,不善言谈的人,就是天皇。
(战后巡幸)
天皇巡幸到身边,民众长期以来视之为神的人,虽然把日本带入战败了,但长期的观念仍左右着普通日本人,见了天皇,他们仍然跪拜、欢呼,对待天皇和战时没什么不同。所变的是民众敢睁眼看他了。
这是第一种情况。
(战后裕仁)
第二种情况是美军撤离日本后的五六十年代。
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变幻,美苏争霸,日本被派上了用场,签署了日美安保条约,战犯释放重登权力舞台,右翼左右政局,战争阴影加重,日本民众出现了反对天皇的浪潮。
典型的是1951年11月,天皇去京都大学访问时,2000游行学生与警察冲突,反对日美安保条约,迎接天皇不唱国歌而唱和平之歌,要求天皇退位、参观原子弹空袭后的画展等。
(反对安保条约)
民众本身是反对安保条约、反对战争的,但日本右翼让天皇去安抚平息,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连天皇也一起问责了。
此后的天皇就处于尴尬的境地,随着战后一代成长起来,他们父辈死于战场,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天皇对战败负有责任,1965年5月他到山阴地方旅行时,县市工作人员混在人群中高呼“万岁”,但普通市民却没有响应。
(战后裕仁)
1975年9月天皇访问美国后,日本记者直问“战争责任”和原子弹问题,裕仁支支吾吾,回答不上。这说明日本国内对天皇已经由不敢问不敢谈转为平视了。
最后,在1988年日本民众得知他患癌后,对这个八十多岁的干瘪老头放下了责难,把他视作日本国体的象征,排队为他健康祈祷。
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天皇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把天皇视作神明权威,比如有的神风特攻队队员,战后一直认为天皇是无罪的,是不得已的,这完全是军国主义长期洗脑的结果。
本来嘛,天皇就是个宗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