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五苓散——内通三焦,外达皮腠,诸湿肿满,疏而导之-经方临证苑
姜一郎五苓散(利湿之剂)
柯琴《伤寒来苏集》第71条原文:“若发汗后,脉仍浮,而微热犹在,表未尽除也。虽不烦而渴特甚,饮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气未散也……小便由于气化。肺金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输膀胱;心气不化,离中水虚,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归辛,丙辛合为水运,用之为散,散于胸中。必使上焦如雾,然后下焦如渎,何有烦渴癃闭之患哉?”释第74条原文:“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玄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五苓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综上所述,五苓散证的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外达皮腠,通阳化气,行水散湿”。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方源《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组成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 十八铢[12g] 茯苓 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病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运用〖注意事项〗1.入汤剂不宜久煎。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附方一〗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功用:渗湿利水。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上三方鉴别]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