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378分圆梦人大新闻:那些年我走过的弯路你要避免-小羊新传考研
姜一郎
作者简介小糖师姐,2018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硕研究生。
二战(两次考研均跟了小羊的班)总分378分。澎湃新闻等媒体当过实习记者;欧莱雅中国总部里做过公关;考研期间不幸的是走了太多弯路,幸运的是所有弯路又都一一走直;有最热的鸡血和最实用的经验,考研路上绝对贴心的摆渡人!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小糖师姐,二战考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的研究生,初试总分378分。
选择人大,纯粹是考验前喝了太多类似“要做就做最好”、“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不是你”的鸡汤,于是要考就考最难,不知天高地厚地定下了这个目标。二战自7月辞职备考,9月才基本上捡起了知识点,正式进入状态。公共课实在没有太多可取之处,所以只说史论和实务。
实务
胡乱练手忌自我感动,宜总结经验不断进取
实务入门通常都比较快,一战跟着羊姐,布置的作业都没做完,喜欢看见新闻就自己瞎练习(其实练得也不多),结果考试羊姐压中原材料,而我没做(这就是天意吧,你还敢偷懒吗)二战果断又跟班,扎扎实实跟着做作业。
一战时,我还败在了总结不够,回顾不多,考试其实是件非常实在的事,平日练习做到成竹在胸,考试才能不慌不忙。二战时,史论节奏一稳,便捡起实务,开始时自信有基础写得不会太差,事实上每次都仍然不好,还记得当时的助教留言是“还能不能绝地反击了?”每次一项练习结束后,我就立马总结,定期回顾,套路性强的,比如报道策划,常用手段全部背熟;遇到不放心的,比如评论,就坚持阅读优秀评论,锻炼思维积累素材。
这是我练习纸的厚度
这些努力,全部变成了我坐在考场上的自信,虽然拿到卷子后,看到“连线直播”、“动画新闻”好些纳闷,但好在平日里对新京报、澎湃新闻本身就很喜欢,平时复习累了就会看看这些来解闷。于是答题中凭借对各种相关新闻作品的回忆,大着胆子照猫画虎,不至于手足无措。
史论
史论——忌死背,宜整理
二战最大的优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就在于理论部分已有了“相当功底”,即大部分理论及知识点基本都能理解。于是,辞职后寻找状态的那个月,传播和新闻的基础教材和笔记我重新过了一遍,以便调动大脑之前的存储。
而一遍之后,我便试图开始直接开始记忆,却突然发现,光传播学就四五本笔记,记起来头晕脑胀,于是下定决心开始自己整理脉络。归纳整理本以为没有自己不理解的理论,整理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地方都很模糊。
很多时候,我们会非常想当然,觉得自己复习得还不错,这里一个检验掌握程度的小技巧就是复述:对着研友或空气,讲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缘起发展、贡献不足……然后你就发现,嗯,哪儿哪儿都还不太会。新闻学以及传经、广告、公关这些的知识点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笔记之间大同小异,挑一本表述最精简的记忆即可。直到10月份,我的笔记才初步完成,但此时理论我已经扎扎实实过了两遍。
到了10月才发现,再不背新闻史就来不及了。于是跟一战一样匆忙地开始,我在每个章节里,每天挑5到6个重点词条进行记忆。其实,新闻史就是历史,你最好能理出脉络,并尽可能地早早开始,不要听信什么“背得太早就忘了”,新闻史是门神奇的学科,背三遍都跟没背一样。
还记得在距离考试不足60天,我忍不住想要复习答题手感,其实这段时间我不过是寻求点心理安慰。答题并非越早越好,也并不讲究题海战术。因为并不是自学型人才,所以一直觉得有人带路非常重要,论文热点的搜集如果要自己做,绝对是件极为庞大的工程,而如果能直接上课听取重点,那将性价比极高。当然,这个阶段除了仍不能松懈整理,茫茫知识点,串得起来的才是你能用得上的,这也是冲刺中我认为发生质变最关键的部分。
切身体会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最难复制的东西,而在迈向人大的过程中,能踩的坑我基本踩了个遍,所以,下面我要给你们喊个话:童鞋,下面的都很危险!
一、拜托,不要看似努力
其实一战时我很早便过起了早6晚1的生活,6点起床之后,差不多7点就坐在了图书馆开始背单词,晚上11点回寝室,还要看书,每晚1点多才睡。记得冲刺阶段,我打瞌睡时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着传播学,生生把坐在我对面的研友兼室友感动哭。在大多数人看来,我实在是拼命。
但实际却是,从早晨坐在图书馆那刻开始,我就要以每隔两至三个小时的频率犯困,但怕光明正大地趴下睡,会被看作是不努力,于是就硬撑保持“蛙式学习”,看似长达十几个小时,实际有效时间不足6小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过来人”都在渲染一种“时间焦虑”,仿佛睡够了8小时,你就一定是考不上的。这也要怪,那时我对信息并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
所以二战时,我以7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为标准,灵活调整自己的起床时间,一般7点左右起,晚上最晚12点一定入睡。我没有时间表,每天只列出自己一定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就打勾,因为是一定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能获得很多对勾,幸福感爆表。很多人标榜自己可以不睡觉,实际只是因为培养不起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而已,跟建立一个好习惯相比,你会误以为“舒适区”是最合适自己的,而你以为的努力,其实是另一种逃避。
重点之所以叫重点,是因为抓不住会死的
只要是考试,就一定有重点,要先抓重点,这已是老生常谈。但一战时,我并不会抓重点,准确地说是不敢抓,总觉得什么边边角角都会考,看着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一遍遍幻想着,一旦考到,只有我一个人会的场景(手动给自己一个再见)。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你需要领路人,因为领路人会帮助你抓重点!其实两年的考场经验告诉我,绝大部分时间,掌握了重点你就足以考上了。
那重点掌握到什么程度呢?要掌握到所有重点不留死角。听起来很绕,其实就是一层层抓重点的过程,比如最令人头疼的新闻史,中新史里的民国和建国阶段都是重点,外新史英美法日徳是重点,每个国家最重点的报刊电台也就那么几个,所以先盯住这些部分准确记忆,其他的只争取有印象即可,没印象也无所谓,史论同理,像议程设置这种万年不变的重点,就请别留任何疑点地消化掉。当然,这你需要不断衡量哪里投入能获得最多回报,不断定位关键知识然后理解记忆。
一个正确的复习感觉是怎样的呢?是你知道知识无穷无尽,但每一天你都能自信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满足中带着小幸福。一战时,我每天复习完都说不清自己的进步在哪里。如果不小心跟非重点纠缠过久,也无需懊恼,毕竟重点也并不绝对,除了有师姐领路,详略的尺度还要我们自己拿捏。
写在最后
我知道看经验贴的你,希望得到最实用的经验,内心都带着不安。我想说的是,你不能抓紧每分每秒地学习,但你要抓紧学习中的每分每秒。如果你也恰好二战,那么曾经走过的弯路,就不要重走一次了。
其实,第一天考完,我就对了政治答案,因为不服气。一战匆忙开始,只复习两个月考得一塌糊涂自觉无话可说,二战早早开始,题没少做,考场上跟一战的感觉相差无几,这就令我难以接受了。只没想到对完答案,更难以接受,比一战只少错了一道多选。于是,第二天走进考场时,仿佛脚背和心口都压着千斤大石,我不停地自我盘问“为什么还要进去呢?明明一点希望也没有啊!”实在被自己蠢到,老实说,这种关头的自我否定差点摧毁我长久以来培养的自信。
所以,二战的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走,带好你的信心与坚持。信心,来自于比一战更为充足的准备,坚持,需要你坚信“即使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加油,下一个九月,明德新闻楼见!
专注新传考研,你不能错过的小羊班2019小羊考研人大新闻学院辅导班火热报名中!我们的全套讲义笔记和课程安排,来自从2013年创办至今,整整五年的实打实教学实践,班里学员95%以上为跨专业考生,每年的高通过率就是我们最好的证明!扫描下方二维码详询手姐!
限时优惠 | 2019全国新闻实务班来了!
限时优惠 | 小羊人大新闻辅导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