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苏联战胜德国的原因分析-一战二战历史解密
姜一郎
?我在60年代看了斯大林的《卫国战争演讲集》,有的演讲是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全面失利,危如累卵之时作的,斯大林为激励士气,说,现代战争胜负取决于工业生产力和技术,英美苏三家的加起来的工业技术能力远远超过德国,所以苏联必胜无疑。我当时是狂热的毛主义分子,当下无限震骇:斯大林怎么也是“唯武器论”者阿?
可惜就是这么回事,经过一次世界大战,凡有点正常智力的人在二战前夕都能看出来,现代战争是所谓total war,打的是综合国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日本人先败给苏联,后败给美国,不是官兵不够勇敢,而是工业不如人,技术不如人。可笑的是倭国举国也就只有山本一人看出这个致命缺陷来,开战前就知道绝对无法打败美国,由此可见当时的倭国当真是弱智之邦。
苏联的确是二战主力,欧洲第二战场直到1944年才开辟,此前盟军虽然在北非和意大利都开辟了战场,而且英军还在蒙帅指挥下获得阿拉曼战役大捷,大败“沙漠之狐”隆美尔,打到最后,来不及撤退的德国非洲军团以及意大利远征军共约30万人被迫投降,但那毕竟不是德军的主力。诺曼地登陆前,欧战的主战场还是在东线。德军的主力就是在那儿被歼灭的。最关键的乃是两大战役: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库尔斯克大会战。
苏胜德败的原因是多重的,主客观因素都有。
从客观因素来说,苏联太大,光从地理上来说就是不可征服的国家。就算德国再强大十倍,也没有本事征服苏联全境。希特勒的帝国蓝图,也就只是在全歼苏军后,把斯拉夫“亚人类”赶过伏尔加河去,把苏联的欧洲部分变成帝国的生存空间,让俄国彻底变成原始的亚洲国家。因此,从一开始,德国的战略意图就很含混:就算希特勒的战略目标实现了,难道那就算彻底征服了苏联?难道斯大林不会在乌拉尔山以东卧薪尝胆,卷土重来?
再从交战的实际情况来看,苏联无论在人力物力资源还是重工业生产力上都超过了德国。上过大学“政治经济学”的同志都该知道,斯大林“经济学”主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据说那是第一生产力。说穿了其实是优先发展军火工业,牺牲人民福利,把全国变成一个庞大的兵工厂。所以,老毛子别的不行,在所有别的方面都赶不上发达国家,在军火生产上可从来是超级大国。
苏联的科学技术当然不如德国(上世纪初,德国取代英国成了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二战前后才由美国用金钱和自由勾引全世界科学家跑那儿去,因此执了科学界牛耳,此前老美只有技术而无科学),但俄国人实头聪明,竟然能在遭到资本主义世界全面包围和自我封闭之下另搞一套,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那特点就是我说的,傻大黑粗低科技,但可以大量生产并非常管用。
例如著名的AK47自动步枪。这玩意发明了大概足有半世纪了吧,至今还是恐怖份子之最爱,活跃在全世界。它的特点是设计非常简单,连白痴都能拆卸,而且命中率非常差,弹着点非常分散,几乎跟霰弹枪一样了,但这恰是它的设计目的──在冲锋时扫射集中的人群,一扫一大片。而且,它非常经久耐用。有人曾经把它泡在水里、埋在土中,过了大半年拿出来照样能用,当真绝了。
这玩意当然是后来发明的,但二战期间,苏联的类似产品也让德军吃够了苦头,最有名的就是我已经说过的T-34坦克,它机械设计远没有德国主战坦克Panzer III 和Panzer IV的复杂精巧,但装甲厚得多,火力猛得多,炮大甲厚,德国坦克根本就不是对手,而且数量压倒了对方。在电视文献片上,有好几个德国老兵都回忆他们命中了对方坦克,却目瞪口呆地看着那穿甲弹给弹开了。类似地,由汽车拉载的“卡秋莎”多管速射火箭炮也非常可怕。德军都没有相应的武器对抗。
因此,如西方学者指出的,德国入侵俄国,一开头就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全靠官兵高超的作战技能,这才能先胜后败,还支持了那么长的时间。
这说的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则是最高统帅的素质。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疯子,但斯大林没有希特勒那么疯。两人都是外行领导内行,不听职业军人的话,因此导致惨败。但斯大林的长处在于能吸取教训,避免重犯类似错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等到战争结束时,他已经从绝对外行变成相对内行了,而希特勒则从无这种能力,“越挫越奋”,越错越固执己见,临死时还要说德国人民让他栽了,所以不配再活下去!
上文已经说过,战争早期苏军的全面惨败,完全是斯大林的绥靖政策和外行领导内行造成的。据赫鲁晓夫揭发,在战争爆发后,他一度惊惶失措,失去了反抗意志,哀叹道:一切都完了!列宁留给我们的一切,就让我们这样糟蹋光了!他潦倒消沉,放弃领导好多天,直到政治局委员全体跑到他的别墅里去苦苦求他,他这才振作起来,重新领导,云云。
这话虽然是老赫在苏共20大当着政治局委员们说出来的,有一定可靠性,但毕竟是孤证,无从核实。可以肯定的就是,战争早期斯大林确实信心不足。根据西方学者研究,战争一爆发,苏联就成立了最高统帅部,由斯大林任最高统帅,但初期的战争公报和命令全是用统帅部的名义发出的,直到后来战局改观,斯大林才敢在此类公报和命令上署名,写成“最高统帅斯大林”。前文说过的他试图与德国秘密媾和就更不必说了。
最糟糕的还是他丝毫不懂军事,还要乱指挥,有人曾创造了战略第一大定律:“只有拼死抵抗的军队才最光荣”,下令部队死守,不许后退一步,甚至命令处于绝境的部队发动反攻,导致几百万红军被围歼。
但等德军打到莫斯科城下时,他已经开始学徒生涯了。《回忆与思考》上说,斯大林曾打电话给朱可夫,说,现在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问另一个共产党员,你告诉我实话,莫斯科到底能不能守住?老朱想了想,说,如果给我多少多少兵力,我就能守住。此后他便做到了老朱的要求,并让老朱去全权指挥,没有干扰他。莫斯科这才守住了。
此前苏联政府已经从莫斯科撤退到了古比雪夫,连外国使馆都搬到那儿去了。斯大林本来也决定撤退,专列升火待发,但和老朱谈话后,他决定不走了。不仅如此,他还在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也就是苏联国庆)在红场阅兵,当场发表演说,实况转播到全国各地去,极大地鼓励了民心士气。
客观来说,斯大林此举,还是需要极大勇气的。那还不光是怕落入敌军之手,如傻大木一样被公审,更怕的是真枪实弹的受阅红军。当时从西伯利亚调来的红军列队通过红场接受检阅,便直接奔赴前线。以老斯那种血债累累的杀人狂,居然没让苦大仇深的红军弟兄一枪崩了,至今想来尚觉不可思议。
此后斯大林便渐入佳境,开始知道尊重专业人士并向他们学习了。莫斯科战役其实只使德军攻势暂时受挫,并未给德军带来什么打击。下一个问题是来年夏季德国将在何处发动攻势。斯大林判断德军的进攻矛头还是莫斯科,而朱可夫判断德军将南下进攻高加索,获取那儿的油田。斯大林是老板,当然是他说了算,于是苏军的防御重心便放到了莫斯科一线。
可惜他这外行又一次料错了。德军果然按老朱的预期在南线发动进攻。苏军没有防备,被德军一直攻到斯大林格勒(也就是原来的察里津,现在的伏尔加格勒)。电视文献片上某德国老兵曾抒发他们攻到伏尔加河边时的兴奋心情:总算实现元首的战略意图了,德国人真伟大。
但这次和上一年可不一样了:如今斯大林不再要求部队死守,苏军发现即将陷入包围时便主动撤退。德军再无法像去年那样,驾轻就熟地玩他们那套大规模围歼敌人的把戏了。南线只是被突破,红军只是败退,并没有被包围歼灭。
不仅如此,德军进攻太快,战线形成了个凸出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司机看出这点来,便在最高统帅部开会快散会时私下合计,说没准可以在这儿动刀子,从凸出部的南北两端蜂腰处下手,将德军包围起来歼灭。
这小声商议被斯大林听到了,他便让华、朱二人拿出个战役计划来。斯大林格勒战役于兹问世,德国整整一个集团军被包围。俄国人化了一年便学会了敌人那套,老德第一次尝到了被人家包围的滋味。
现在轮到希特勒来扮演头年斯大林的角色了。在包围圈刚形成时,保卢斯率领的第三集团军(凭记忆写,番号不保证准确)完全可以突围撤出,那就嘛事没有了。可惜希特勒认定“只有拼死抵抗才最光荣”,命令老保死守,不许突围,并命曼施泰因元帅率兵星夜去救。结果老曼的援军打到离保军只有30公里的地方便再也无法突入了,如还要坚持下去,只怕自己也得被包围,只得废然而罢。于是希特勒便把老保提为元帅,指望他为党国捐躯。但他在打到弹尽粮绝之后,最后率部投降,德军一共损失了30万人。
自希特勒斩蛇起义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灭国无数,强敌闻之丧胆。所以,也怪不得斯大林胆子小,要以国家元首之尊,在火车站拉住返国述职的德国大使,苦苦哀求元首不要来打他。斯大林格勒战役乃是德军第一次大败仗,因此与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同为二次大战转折点,但那规模和意义要比其他战役大得多。
该战役也是斯大林的个人胜利,它标志着斯大林战胜了自己,克制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强烈冲动。此后他这最高统帅基本扮演了个总经理的角色,也就是让职业军人去构思战役计划,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并协调各个方面军的指挥。他的对手希特勒则不但从未做到这点,还“越挫越奋”,择愚固执,最后将德国送进了深渊。
比起希特勒来,斯大林在大祸临头时,暂时克制自己邪恶天性的能力确实了不起。根据《回忆与思考》,老朱脾气很倔,有一次活得不耐烦了,居然敢跟那杀人魔王吵起来。在正常情况下,他便有一百个脑袋也要悉数给砍下来。可老斯正在用人之际,居然原谅了他,只是跟他说:别以为我们没有你就不行,我们照样可以干。一场泼天祸事居然如此了结,当真是联共党史上的唯一例外。
这还不算,斯大林对老朱当真是青眼有加。战胜德国后,苏联举行盛大庆祝时,按传统本该由最高统帅斯大林在红场骑白马检阅部队。老朱尽管立下累累战功,但做梦也没敢有这非分之想,但斯大林竟然让老朱去作阅兵首长。斯大林告诉老朱这决定时,老朱自然是力辞。斯大林却说,我老了,骑马不行了。这也倒是实话。斯大林那时已经是60多岁了。就算是年轻10岁他也不敢骑──此人毫无运动习惯,平生连马都没怎么骑过,怎敢去骑为阅兵特地挑出来的高头大马?倘若在臣民众目睽睽之下栽下马来,这脸往哪儿搁去?从电影上看,老朱骑的那马确实颇顽劣,老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什么本事去骑?于是这角色就历史地落到了年富力强、日日坚持体育锻炼的朱同志肩上去了。
可后来斯大林在列宁陵墓上看老朱占尽风光,心里自然又妒又气。老朱的厄运也就从此注定。但比起其他人来,老朱当真该感谢圣上不杀之恩。战争一结束,斯大林就又举起屠刀,继续被战争打断的周期性大清洗。他把列宁格勒党委那帮人全部秘密处决了,还谋杀了日丹诺夫,此后更炮制了“克里姆林宫医生谋杀案”,准备使用30年代基洛夫暗杀案的故伎,以日丹诺夫之死作为突破口,一网打尽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老干部。但老朱受到的惩罚居然也就只是被罢黜,当真是人间奇迹。
斯大林强过希特勒的地方,更在于他意识形态的灵活性。战争爆发后,他立刻扔掉了党八股,绝口不提马列主义那一套,完全诉诸民族主义。在第一次对全国广播中,他用的称呼不是“同志们”,而是“朋友们,弟兄姐妹们”,演说中只在一个地方提到了列宁的名字,却以主要篇幅列举俄罗斯的历史骄傲,从彼得大帝、库图佐夫一直数到罗蒙诺索夫、普希金、莱蒙托夫,说德寇企图消灭这个产生了这些伟人的伟大民族。贯串于《斯大林卫国战争演讲集》的主题就是民族主义而非布尔什特主义。他甚至狡猾到将苏德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在中文翻译中很难表现出它的意义来。须知“卫国战争”在俄语中乃是个专用名词,特指过去俄国在库图佐夫指挥下击败拿破仑入侵的那场战争。斯大林故意使用这专用历史名词指代当时的战争,其实是巧妙地诉诸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居然开放了教堂,此前俄国东正教一直被布尔什特党人无情镇压,此时斯大林却不但开放教堂,而且鼓励教士用上帝的名义为卫国战争祝福,这在俄国那种普遍愚昧的国家起到了极大感召作用。
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彻底废除了革命带来的平均主义,全面恢复了沙皇那套军队等级制度,旨在唤起军人的荣誉感。他恢复了军衔,设计了漂亮制服,甚至恢复了沙皇时代的“近卫军”(Guards)名称,将战功卓著的部队授予此种称号,极大地调动了官兵的积极性。这就是为何奥威尔要在《动物农场》中描写,推翻了人的统治的猪猡们用后腿站起来,效法人类穿上燕尾服,系上领结,在宴会上翩翩起舞。
正因为此,斯大林才从战前的人民公敌,在战争中变成了人民领袖、祖国象征。战争初期,德军所到之处,人民都自发出来盛大欢迎,在农村则按传统捧上面包和盐(相当于老藏们献哈达),在城市则由女同志抛掷鲜花,欢迎人民大救星希特勒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前来把他们从杀人魔王斯大林的暴政下解放出来。至今西方的电视文献片上还有纳粹拍的历史镜头:乌克兰某大城市居民载歌载舞欢迎人民子弟兵入城。
可惜老希毫无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他根本不想利用这种政治优势,不但不知道号召俄国人民起来推翻布尔什特暴政,而且连自发起来与德军合作的人民都要加以迫害。他的目标很明确,不是解放苏联人民,而是从根本上消灭那个“亚人类”,于是沦陷区人民不久就痛苦地发现自己的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德国人比布尔什特党人还坏,只想强迫他们进行奴隶劳动,并蓄意饿死折磨死他们。两相对比,斯大林忽然成了祖国象征,于是战士们在跃出战壕时便自发地喊出:“为了斯大林,冲阿!”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显示出了比纳粹更邪恶更狠毒的那面,亦即为了生存什么狠毒事都能干出来。他派出格伯乌(即克格勃前身)的特种部队作督战队,谁敢后退,一律射杀。莫斯科告急时,他甚至动用这种特务部队去对付平民,肆意射杀私自逃出或惊惶失措的百姓。他还把古拉格的政治犯放出来,用那些人去作敢死队打先锋。那些人夹在德军和格伯乌的交叉火力之中,是进亦死,退亦死,然则何时而不死耶?其必曰:等到老斯死!
的确,许多这种囚犯立下累累战功,等到战争结束,立刻就又光荣复员,回到劳改队里去,要一直等到老斯翘了辫子,才陆续被赫鲁晓夫放了出来。这种种烂事,便连纳粹也没干过,人家狠毒基本还是限于对外族,诸如犹太和斯拉夫人,并没有专杀自家人。这种事乃是全世界布尔什维克的专利,以红色高棉达到最高峰。
当然,说胜负基本由综合国力决定也不全面,如果实力相差不是太远,则战略战术上的高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力不足。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的大胜就证明了这一点。德国国力根本比不上英法两国加在一起,光是坦克数量质量都比不过,可英法恪守一战的堑壕战术,将坦克分散作为防御武器使用。德军却采纳了英国军事学家提出来的理论,发明了所谓闪电战术,亦即将坦克集中组成集团军,配以俯冲轰炸机,形成势不可挡的打击力量,集中突破一点,在突破防线后,高速插入纵深,后面跟着摩托化步兵,在敌人后方大幅度迂回,完成战略包围,歼灭被围敌军。
波兰战役就是闪电战的第一次运用,不到一个月波兰就被彻底征服,然而盟军就是没吸取教训,还固守在马奇诺防线后实行“静坐战”。按英法联军估计,德国人不是走普法战争的老路,从东部法德边境(即亚尔萨斯-洛林一带)入侵,就是按一战德军的入侵路线,从北部比法边境入侵。东部边境修筑了马奇诺防线,可以高枕无忧,因此,英国远征军基本都给布防到了与比利时接壤的北部边境去。
德军统帅部最初制定的计划就是走北路,名将曼施泰因却又直接上奏希特勒,提出所谓“曼施泰因计划”,那就是放弃传统入侵途径,既不走东路也不走北路,却从东北角的阿登森林中穿出。那地方森林茂密,一般认为坦克根本无法穿行,所以法军在那儿根本就未设防。希特勒批准了这计划,于是德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阿登地区突然冲出,直扑英吉利海峡,将集结在北部边境的40个师的英法联军包围并压缩在敦刻尔克地区,三星期内便基本歼灭了法军。无论是部署在北线的英法重兵还是东线的马奇诺防线都没派上用场。
这就是“上兵伐谋”的最生动示例,但我已经在旧作中说过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谋略相对越来越不重要了。正如林则徐所说,我大清遇到了英国鬼子,哪怕是关公岳飞再世也无用:人家有大炮,你还没看见人家在哪儿呢,先就稀里糊涂地中弹阵亡了,三韬六略还有什么鸟用处?一个半世纪的古人都有的见识,何以21世纪的国人反倒没有?
据西方学者研究,德国进攻苏联的根本战略错误,是他们陶醉在闪电战的成功里,却忘记那不过是一个战术,并非战略,在欧洲那些小国使用当然有奇效,可拿来对付苏联那种庞然大物,战线如此辽阔,纵深如此浩翰,等于放大了几百倍,效果就很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战略轰炸机而不是战术轰炸机,可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人也没造出可与英国“兰开夏”、美国B29相匹敌的战略轰炸机来,无法轰炸敌后的战略目标,像盟军后来在西线反攻时那样,使对方彻底丧失维持战争的军火生产和运输能力。别说是后方的大城市,就连离战线不是很远的莫斯科,德国人都没本事去滥炸。这TMD还算什么total war?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苏联广大的幅员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决定了德国打的是一场赢不了的战争。这是决定他们失败的客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来说,苏德战争是在两个极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在这种国家,所谓国家意志也就是独裁者的意志,于是两大强国的搏斗也就成了两大独裁者的个人决斗。在这场决斗中,希特勒败给了斯大林。
早在西线战争中,希特勒就犯过错误。当时英国远征军全部被包围在敦刻尔克一线,束手以待全歼。此时希特勒却犯了疯病,严令德军停止追击,原地不动大约一星期。英国人抓住了这一宝贵的喘息机会,出动了全部舰艇,征集了全岛能征集到的民船,把困在那儿的30多万英国远征军和10多万法军撤回英国。据丘吉尔说,就是这批保留下来的英军,成了后来反攻大陆的精华。
希特勒为何要这么干,一直是历史学家的争论课题,过去认为他私心敬慕英国人,不想斩尽杀绝,所以效法关云长,让出了华容道。最新研究则认为那其实是内部权力斗争结果。统帅部某将领(记不得是谁了)下令部队追击,未曾上报希特勒,于是他为了在全军显示到底是谁说了算,便下令部队停止前进。
和东线比起来,那还不是致命错误。德国分三路入侵苏联,兵力颇分散,战略意图也不很明确,没有把攻占敌国首都当成主要目标。本来可以扔下被包围的敌军,直插莫斯科,但希特勒为了大规模聚歼困在乌克兰的红军,让部队停下来完成包围。虽然该役歼敌约百万人,时间却给耽误了,进入了多雨的秋季。俄国本是个落后国家,道路可比不得波兰和法国的,一下雨便成了泥沼。德国的所谓摩托化步兵师乃是靠车轮而非履带运输,这一下便给困在泥潭里寸步难行。
此时坦克将军古德里安提出,干脆扔掉在泥潭里挣扎的步兵,以坦克部队直扑莫斯科。此时莫京完全是空城,此计虽然弄险,却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希特勒不敢赌博,坐失此良机。
这些都还不是致命错误。最大的错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前者已经说过。这里说一下后者。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歼灭后,德军南线不稳,但南方集团军在军事奇才曼施泰因指挥下迅速夺回了主动,开创了固定战线情况下运动歼敌的光辉战例,歼灭了红军40多万人,还夺回了卡尔可夫,稳住了南线。苏军溃退到库尔斯克以南,形成了一个凸出部。
希特勒看到了这个凸出部,便计划从南北两端下手,围歼凸出部内的苏军。这计划是他提出的,老曼没有反对,但建议趁苏军还没完成防御前迅速下手,免得夜长梦多。但希特勒坚持要等到德国的新式老虎坦克运来后再动手,于是就等了两个月才发动进攻,而就是这延误最终导致了失败。
德军的意图早被朱可夫看出来了。他趁德军还没发动进攻,将当地的全部贫下中农发动起来,深挖洞,广积粮,挖下了无数防坦克壕沟,埋下了不计其数的地雷,并调集了雄厚的坦克部队,准备使用先防御后反攻的战术击败德军的攻势。德军进攻前数小时,他提前发动炮火袭击和战术轰炸,迫使德军提前发动反攻。此役成了武侠小说两大高手比拼内力,德方一共出动了150多万人,1万6千多门大炮,5千辆坦克,5千架飞机,而苏军一共动用了264万人,5万多门大炮,8千辆坦克和将近7000架飞机,至今被史家称为“世纪之战”,论规模和惨烈程度,人类有史以来无出其右者,可笑的是那些爱党井蛙们还动不动就来卖“大决战”。
这种硬碰硬拼下来,双方都拼得五痨七伤,双方都不断增兵,情知整个战争胜败决于此役,但打了5天后,巴顿将军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军望风披靡,希特勒为了帮他的“领袖”(墨索里尼),决定拆东墙去补西墙,悍然从前线召回老曼,下令结束战役,调一部分军队去意大利和巴尔干救急。老曼坚决反对无效,于是战役便以德军失败告终。
此役德军一共损失了50万兵力,坦克1500多辆,飞机3500架,大炮3000多门。苏军损失也大致相当。但和老毛子不同,德国这一惨重损失是她根本无法弥补的。德军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发动进攻,只能全面转入防御,且战且退,败出俄国了。造成这巨大灾难的,还是元首同志。
即使如此,希特勒仍然不吸取教训,还要胡乱指挥,该同志完全是个输不起的主,越到后期越混帐。他完全变成了战争早期的斯大林,不许部队后退一步,招致不必要的牺牲。他甚至发明出一种奇特战术来,令部队高筑墙,广积粮,听任苏军包围,尔后再在敌人心脏内开花,和外线部队里应外合摧毁敌军。据我所知,他这种战术从未成功过,那原因很简单,“里应”倒也不难,“外合”实难指望,当初已经在斯大林格勒玩过一遭了。
希特勒的最后败笔,乃是阿登战役。其时盟军已在西线节节胜利,逼近德国边境。希特勒看到盟军战线形成了个庞大的凸出部,比库尔斯克凸出部大得多。他便不顾职业军人反对,从东线抽调了主力部队,策划了阿登战役。
其时正值圣诞,当地大风雪,德军趁具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盟军飞机无法出动,再次从阿登森林中冲出,突破了盟军防线,吓得艾帅尿了裤子。但几天后大风雪停止,盟军飞机再次出动,炸得德军一塌糊涂,德军坦克很快就用完了燃料(这是盟军空袭最主要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西线德军是因为缺乏燃料和给养补充给瘐毙的),不得不停止了攻势。阿登战役不但没有达到原计划,反倒因从东线抽调兵力加速了第三帝国的倾覆。
希特勒犯的最大错误还是政治上的,这点昨天的帖子已经说过了:他立志消灭斯拉夫那“亚人类”,居然命令德军在攻陷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之前,必须先用炮火和轰炸将这些名城夷为平地。他还命令德军将苏军战俘中的布尔什特党员和政工干部一律枪毙。对普通战俘也备极虐待,被俘苏军被迫进行死亡长征,忍饥挨饿徒步走到后方的集中营去,幸存下来的战俘还不到总数的1/3。德军在西线军纪严明,也基本遵守日内瓦公约,并不虐待战俘,烂事都是盖世太保干的,职业军人并不介入,但德国国防军在东线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那除了极右与极左政治势力之间的深仇大恨之外,更是出于“斯拉夫人是亚人类”的种族偏见。
这种种战争罪行,势必激怒俄国人民而引起全民反抗。某电视文献片曾采访了一位当年乌克兰青年。他本来恨透了斯大林,渴望乌克兰独立,在德军来了后便主动去和占领军合作,指望在德国人帮助下获得民族解放,不料后来才发现德军只关心一件事:如何把乌克兰变成德国的粮仓,把所有能抢到的粮食都运回德国去,如何才能最有效地饿死乌克兰人民,于是他便和其他同志一道拿起武器跑到森林里去当了游击队,左右开弓,既打德国人,又打共产党游击队。
相比之下,斯大林就要高明得多。苏军打出国界后,一路奸淫抢劫,进入德国境内尤甚。德国苏占区恐怕难得找到没被老毛子强奸过的妇女。某个小镇曾演出“80女投江”的惨剧:当地的妇女被多次强奸后集体投河自尽,还把自己的孩子也带上。但苏联没有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电视采访的一位德国妇女回忆道:等到强奸抢劫热潮过后,苏军却拉来了成车成车的面包,散发给当地人民。她和其他人原来都觉得德国的末日到了,此时才发现,原来苏军并不想杀死所有的德国人。
愚以为,就是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了苏德的胜败。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13714009527)
出入典籍,徜徉篇章
诸子百家解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仰春秋学术,慕战国谋略。这里有最激扬的思辨,这里有最纯正的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三国演义
荐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故事,赤壁风云,一起战斗吧!
论语
荐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之美,你我共赏。
三十六计
荐语:硝烟无声,谋略无形,三十六计,诲汝谆谆。这本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的优秀兵书,必然能给您以启示。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说文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