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五、入出息观(12):2、五种修习:六、十六胜行修习(5)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22)-大象佛学图书馆
姜一郎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22)
五、入出息观(12):2、五种修习:
六、十六胜行修习(5)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五、阿那波那念所缘(入出息观)
2、五种修习
五、十六胜行修习
十六胜行修习差别
7、8
7、念心行入出息,8、念息除心行入出息
又即如是觉了喜者、觉了乐者,或有暂时生起忘念;或谓有我我所,或发我慢,或谓我当有,或谓我当无,或谓我当有色,或谓我当无色,或谓我当有想,或谓我当无想,或谓我当非有想非无想,生起如是愚痴想思俱行、种种动慢、戏论、造作、贪爱。纔生起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不深染着、方便断灭除遣变吐。
《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上):「又即如是觉了喜者觉了乐者等者。此中解心行。或有妄念起我我所及慢我当有无色等者。基公解云:此见谛名暂妄念生,非六十二见中见也。若依是六十二见中见者,我当有是常见,何处见谛人起常见,无文修道起常见,今此处即现起何惑也。又此在凡位起,未见谛故无妨。若尔前见谛者作此十六胜行,如何得起常见等。义曰:此十六行凡夫亦作。前言见谛者,据见谛人为论,非通凡夫,其实通凡夫,此起常见等即为证。今解:
9
9、念心入出息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静虑,彼定已得初静虑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观察所生起心。
这是第九胜行,「念心入出息」。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静虑」,修行人能够精进的用功,「得」就是成就了,成就了根本的第一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色界四禅称为「根本静虑」是什么意思?就是更殊胜的功德都从这里发生出来,所以它是「根本」。虽然它是有漏的,一切无漏的三昧都从这里出来的;要得到有漏的四禅然后再修「四念处」,有漏的四禅就变成无漏的四禅了,这个定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从这里出来,得阿罗汉果、得辟支佛道、得无上菩提,都是从这里出来,所以称之为「根本」。
若是成就了根本的第一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彼定已得」,那么这个人也决定已经成就了「初静虑的近分未至依定」,「初静虑的近分」就是未到地定,「初静虑近分」,接近初静虑的那一部分,就是「未至依定」,就是未到地定。以这个定做依止也可以修四念处的,所以叫「未至依定」。「依此观察所生起心」,就是以此为「依」,就是依这未至定为依止,观察自己这一念心是什么相貌。
谓如实知、如实觉了、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或离瞋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有掉动心,无掉动心,有寂静心,无寂静心,有等引心,无等引心,善修习心,不善修习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
「谓如实知、如实觉了」,行者能够如实的了知,能够觉悟明白「二十种心」。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云何为心?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如是总有二十种心。」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又「有贪心」者,谓于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有瞋心」者,谓于可憎所缘境事,瞋缠所缠。「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有痴心」者,谓于可愚所缘境事,痴缠所缠。「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别。
「略心」者,谓由正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散心」者,谓于外五妙欲,随顺流散。「下心」者,谓惛沈、睡眠俱行。「举心」者,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掉心」者,谓大举故,掉缠所掉。「不掉心」者,谓于举时及于略时,得平等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未得解脱。
言「定心」者,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不定心」者,谓未能入。「善修心」者,谓于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速能证入。「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不善解脱心」者,谓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如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
依净盖地,「住时」所起有八种心,谓从略心、散心乃至寂静、不寂静心。
依净烦恼地,「住时」所起有六种心,谓定心、不定心乃至善解脱、
不善解脱心。
「又有贪心者:谓于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境是对心说,能缘的心所缘的境,所缘境就是因缘所生的事,这个事是可爱的,以可爱的境界作所缘境,心常在可爱的境界上这样子分别、思惟,「贪欲」的烦恼就现出来了,心就被贪烦恼缠绕着。
「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有如理作意,就是有可爱的境界出现了,或者修不净观破坏贪心,就能远离贪烦恼。
「有瞋心者:谓于可憎所缘境事瞋缠所缠。」境界出现了,是属于可憎恶的事,使心里不欢喜,瞋心出现了,人就苦恼了。
「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能有正念,或者修习离瞋的法门、慈愍观,瞋心就远离了,没有瞋缠绕着心了。
「有痴心者:谓于可愚所缘境事痴缠所缠。」所有的境界都一样,是虚妄不真实的,凡夫不知道、不明白它是缘起的,不知道那是空无所有的,有这种愚痴的心理,一执着境界就被它缠住了。
「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通过闻思修、学习佛法通达一切法是缘起的、修缘起观,愚痴心才能渐渐的「薄」,最后就没有了。
「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别。」贪、瞋、痴三种心;远离贪、远离瞋、远离痴又是三种心,加起来就是六心。贪、瞋、痴这三种心,是修行人没有入定、正念不现前的时候,所生起的三种烦恼。离贪、瞋、痴三种心,是对治差别,用不净观(远离贪)、慈愍观(远离瞋)、缘起观(远离痴)这三种法门来对治贪瞋痴。一个所对治,一个能对治,加起来就是六种心。
「略心者:谓由止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略心者:」「略」,通常用这个字,说「忽略了」,就是对那件事没有注意。现在这里用「略」字来形容修行人用奢摩他的法门、「止行」,把心系缚在内里面的所缘境。这时候心对于外面的境界就不去分别、不去攀缘了,这时候叫做「略」。没有得定的时候心老是要动,不容易安住,要努力的把它绑在那里才可以。那就是要用念心所,修奢摩他的定,由定的力量来控制它叫它不要动,把散乱心绑住不动,这叫作「系缚其心」。
「散心者:谓于外五妙欲随顺流散。」散心分二种情形:一、静坐的时候失掉了念,心散乱了。二、出定的时候心散了。前五识于外边所接触的「五种妙欲」、色声香味触,心没有定力的摄持,随顺贪着心去「流动、散乱」,这个时候叫做「散心」,就是散乱心。
「下心者:谓惛沈睡眠俱行。」惛沉,是没有心睡眠,是想要修行的,但是心里面不明了了,所缘境不分明了。有意的要去休息、睡觉,叫做睡眠。得定的人是前五识不动,但是第六意识是明静而住的。睡眠的人前五识不动,如果不做梦,第六意识也是不动的;若是做梦,第六识就活动,第六识活动也还是迷迷糊糊的。静坐,一惛沉的时候,前五识、第六意识也是糊涂了,不能安住在所缘境上了。所以,在惛沉、睡眠的时候,心沉下了,叫做下心,这并不是修行的境界。
「举心者: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举心是来对治下心的。举,就是把它动起来;下心,就是不动了。「下心的惛沈睡眠」出现的时候,修行人应该「举」,把心的明了性发动起来,把心的力量举起来。观佛像,随念佛、法、僧,相好光明的境界,这是净妙所缘。念佛、念法、念僧的清净微妙时候能令我们的心清净,生欢喜心,心就不沉没了;心的明了性就会生起。
「掉心者:谓太举故掉缠所掉。我们凡夫修行的困难就是在这里,难以平衡。本来是惛沉、睡眠,用举心的方法调过来,但是调过头了。举得太过头了,心里面有掉动的烦恼,缠绕其心,心里还是动,就又有其它的妄想了,那叫做掉,其实就是掉举。
「不掉心者。谓于举时及于略时得平等舍。」「举」是不惛沈,「略」是不散乱。不昏沉、也不掉举,叫做平等。这是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其它的杂念,也没有昏沉,止也是相应的、观也是相应的,这个时候叫做不掉心。不惛沈是明了,不散乱是寂静,这一念心远离了惛沈、散乱,这个时候是明静而住「得平等舍」。
「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诸盖」,就是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心有这五种盖,心就不得寂静;若破除这五盖,心就寂静了。要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就破除去五盖。这时候没有盖了,从盖得解脱,那时候心寂静了。
「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未得解脱。」修行人虽然现在能明静而住,但是还没能从诸盖得解脱,盖还能够显现在心里面,障碍定不得成就,就是心里面还会动乱,就叫做不寂静。这五盖若解脱了才是寂静心。
略心乃至不寂静心是破除「诸盖」,得到未到地定了。
「定心者: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从诸盖得解脱了以后,得到未到地定、未至定以后,继续地努力用功,成就色界定的初禅,这叫根本静虑。静虑为「根本」,能建立世间、出世间的功德。很多殊胜的功德是从禅定里面修出来的,所以给它个「根本」的名字。《瑜伽师地论》说,修七种作意: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得到未至定的人,要继续努力修行,修这七种作意,证入根本静虑。「定心」,表示这个修行人已经解脱了欲界的盖,成就了色界初禅了,也应该包括二禅、三禅、四禅。
「不定心者:谓未能入。」未到地定叫做「寂静」,得到初禅以上叫做「定心」,不定心者,表示没能够证入根本静虑。未到地定虽然是从五盖里面出来了,其实还是有欲的,这些盖还是有的;但是不障碍修行,正念一提起来,盖就没有了。所以称之为不定,心还不定。这样说欲界定的九心住加上未到地定,都可以名之为不定心。
「善修心者:谓于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速能证入。」入、住、出,入定、住定,从定里面出来,要长时期的这样不断地练习,叫做「串习」。修行人虽然成就了色界四禅,但还不是那么成熟。若是因为长时期的练习入、住、出,定力又进了一大步使令「得随所欲」。要入定就入定,要住定就住定,要出定就出定,能「随其所欲」的这样入住出。
「得无艰难」能够没有困难入于禅定的境界。「得无梗涩」就是入住出定都没有障碍。「速能证入」就是很迅速地就能够「证入」要入、要住、要出定都是迅速的。
「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虽然成就了色界四静虑,但是入住出不能「随所欲」,有的时候很顺,有的时候艰难、不能够无梗涩,那就叫做「不善修心」了。
「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从一切究竟解脱有两个意思:一、在色界第四禅里面继续修行的时候,就得到无色界的四空定;二、佛教徒得到色界四禅以后,在四禅里面修四念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爱烦恼、见烦恼完全解脱了,得无生法忍了,就成为阿罗汉了。
「不善解脱心者:谓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这位修行人,可能会成就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是说有学(初果圣人)未能永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由见道所断的烦恼是断除了见烦恼,断除了我执了。修道所断的烦恼的爱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爱,没能完全断,没能够究竟的解脱。
「如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六种加八种就是十四种心,从略心开始计数: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这一共是十四种心。修行人能够摄心而住了,这十四种心都是在定中现出来的。
「依净盖地住时所起有八种心。谓从略心散心乃至寂静不寂静心。」从略心开始,一直地修止观,把五盖清除去叫净,这样的境界叫做净盖地。就是从欲界定开始到未到地定所生起来的八种心,从略心开始计数: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
「依净烦恼地住时所起有六种心。谓定心不定心乃至善解脱不善解脱心。」净烦恼地,就是从未到地定开始,继续修不净观,破除欲心,证入根本静虑,叫做净烦恼地。若是禅定里面修四念住,那就是能断烦恼,究竟得圣道了。在这个境界里面所生起的,有六种心,就是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
于如是心皆如实知如实觉了,是故念言:于觉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出息。
对于自己心里出现各式各样的心念,能够如实的了知,如实的警觉到,自己现在正在出现的是什么心念:于觉了心入息出息,我能够这样学习,我今能学觉了心的入息出息。
延伸阅读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一、不净观(1)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2): 一、不净观(2)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3): 一、不净观(3)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4): 一、不净观(4)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5): 二、慈愍观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6) 三、缘性缘起观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7) 四、界差别观(1)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8) 四、界差别观(2)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9) 四、界差别观(3)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0) 四、界差别观(4)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1) 五、入出息观(1): 1、入出息修(上)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2) 五、入出息观(2): 1、入出息修(下)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3) 五、入出息观(3):2、五种修习: 一、算数修习(上)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4) 五、入出息观(4):2、五种修习: 一、算数修习(下)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5) 五、入出息观(5):2、五种修习: 二、悟入诸蕴修习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6) 五、入出息观(6):2、五种修习: 三、悟入缘起修习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7) 五、入出息观(7):2、五种修习: 四、悟入圣谛修习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8) 五、入出息观(8):2、五种修习: 五、十六胜行修习(1)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9) 五、入出息观(9):2、五种修习: 五、十六胜行修习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20) 五、入出息观(10):2、五种修习: 六、十六胜行修习(3)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21) 五、入出息观(11):2、五种修习:六、十六胜行修习(4)
《观诸法如专栏》(2016)文章合集
发心
长按二维码随喜赞赏
由于官方关闭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赞赏功能
苹果手机用户请长按二维码随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