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玉与石的相逢!-中国观赏石协会网
姜一郎“古之达人,皆有所嗜”,比如陶渊明好酒、林逋爱梅、嵇康喜琴,不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赏石、爱石的传统久不断绝。而最受文人雅士推崇的雅石,当属太湖石。说到底,太湖石能够受到青睐,只不过是因为,它更好的表达出了中国文人骨子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玉,石之美者”,一块精致的美玉不仅包含着它自身的精神风貌,更拥有着仁义智勇洁之五德等诸多美好的精神象征。可以说,玉是财富、品德、地位、权势于一身的最完美体现。玩玉、赏玉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人精神风貌不可分割的表达渠道。
玉与石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玉出于石,石可凝玉。赏石者,大多赞隐世之美;玩玉者,大多谈盛世之观。佛道之家多以石做比,尚儒之士多以玉为尊。石与玉,二者并立而生,却也互为倚助。真正将石与玉结合在一起的,玉质太湖石,可以算得上是最为恰当妥帖的存在了。
提及玉质太湖石,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一位90后玉石雕刻名家——王自浩。这位年纪并不大的小伙子师承玉雕大师刘海,于2013年创立自己的工作室,专门进行玉质太湖石的创作。在他看来,赏石是中国千百年的传统,当中华千年玉文化与赏石文化相碰撞,其迸溅的艺术光辉,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最为夺目的存在。
而下图所示玉质太湖石,便是出自王自浩先生之手。
这件玉质太湖石作品取新疆和田玉沙枣青籽料原石,以太湖石为主题,通过王自浩先生的能工巧手,充分展现了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将赏石的精神风貌与玩玉的君子风骨完美结合。那么,这件作品到底经过了那些磨砺方能成为美玉奇石呢?小编这就为您揭秘,玉质太湖石的诸多秘密。
第一道工序当然就是选料,切料,构草图。这件作品的用料也十分讲究,其采用的新疆和田玉沙枣青籽料原石,本身就具有细腻的玉质,这也就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增加了玉质太湖石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对于草图的勾勒,不求有型,应当有一种乱中取义的意义。毕竟,太湖石的宗旨就在于自然无心巧承意。
第二道工序便是出胚。对于这一工序的理解,我们不能像理解其他题材的玉雕作品那样。这种切割既要保证玉料保有其最为细腻莹润的部分,更要体现作品太湖石主题中的“瘦、漏、透、皱”特点。也就是说,一种材料,要体现出两种不同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还要使其互不相悖、相互承辅。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出胚并没有按照草图的轮廓仔细划分,只是简单塑型。可寥寥几刀,便已经凸显出太湖石“瘦”之特性。在中国传统意义的美学上,对于“瘦”之形并没有严格的数据划分,全靠意会,讲究的是一种自然和谐与感官舒适。这也就极其考验玉雕师的意会美感与和谐把握,稍有不甚,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三步就是细工了。而这件事,更能考验一名玉雕师的底蕴和素养。王自浩先生通过玉雕的独特技法,将玉料表面细致雕琢,形成太湖石独有的“涡、沟、环、洞”的造型特点,不仅为玉作本身增加了肌理感,更是如同绘画一般,寥寥数笔增添它无穷的意境和趣味。而这,正是玉质太湖石的另一大特点——“漏”。
最后一道工序,其实也是最为体现太湖石精神的存在,也就是在修好型的玉料上进行“挖窟窿”的行动。众所周知,太湖石又称为“窟窿石”,不仅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气理合一的“天人境界”,更是商界人士追求财富的一种向往,只有具有“透”之特征的太湖石才是具有精气神的灵作。太湖石的透,相当于人的七窍通,如此,“气”方能在内部毫无凝滞的运行,贯穿天地灵气,自然也就活了。
最后经过打磨,这件玉质太湖石是不是散发着一股迷人的芬芳?石与玉的结合,不仅是现实盛世的人格追求和心灵磨砺的人生目标的重合,更是中华赏石文化与中国玉文化的极大碰撞,其迸溅的火花,不仅代表着当代艺术界的审美新风尚,更能体现其更深的艺术含义与艺术精神。
可以说,玉质太湖石这个矛盾集合体,这个看似冲突的本源,不仅能够展现出新的玉雕风尚,更能将中华赏石文化与中国玉文化推向更高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