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盂兰盆节与斗母-单桥文化
日本伊势的盂兰盆节
2008年8月15日(其实是农历的7月15日。日本的旧历原是采取中国的农历),我在伊势市度过了仅次于新年的日本第二大节日——盂兰盆节,从一个侧面目睹了日本盂兰盆节的盛况。日本人对盂兰盆节是非常重视的,每个部门都要放假3天、7天或15天不等;皇学馆大学放假7天。
盂兰盆节源于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光棍好苦。这个故事虽源于佛教经典,但在印度只是佛教徒的一个法会,而不是民间的节日。佛教盂兰盆经传入中国后,其经义与中国提倡的孝道相同,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推崇。南梁武帝时期形成盂兰盆节日,并与道教的中元节相结合赖丹丹,唐宋时期大盛。盂兰盆节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盂兰盆节期间,我们会馆住的日本人都放假回家去了。偌大的会馆没剩几个人,空荡荡的。这正好给我一个出外考察采风的好机会久违的哥们。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以后全职业宗师,节日气氛渐浓;8月15日(农历7月15日)达到高峰。在外地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上坟供奉超度死去的祖先、做盂兰盆祭祖等。其习俗与中国唐宋时期基本相似,也如中国一样是道教与佛教相结合的形式。
“盂兰”是梵语,即“倒悬”之义。盆,是汉语,即盛供品的器皿;也就是说用盆盛供奉祖先的祭品田灵儿,就可以解救死亡的祖先所受的“倒悬”之苦,这就是“盂兰盆”之含义。
盂兰盆节,又称“鬼节”、“魂祭”、“河灯节”等。据传说,从农历7月1日,阎王爷就要把那些无太大恶迹的鬼从鬼门关放出,让他们回到阳世,与其家人团聚。农历7月15日是最后一天放鬼的日子。这是一个追念祖先、迎接死去的各代祖先回家与后世子孙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日本人为了与祖先团聚,无论离家有多远,都要千里迢迢往家赶。过去出嫁的姑娘在盂兰盆节是绝对不能回娘家的,而现在也没有什么禁忌了。盂兰盆节已经演变成为在外工作的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
8月13日(农历7月13日)的下午,伊势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了。一些家庭开始摆上祖先的牌位,供上食品和鲜花让祖先回家享用、接受拜祭。有的人家在门前摆放着花树,花树上挂满了彩色的小布条。彩布条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祖先代代”、“山の川”的字样。这是在呼唤远在山林川泽之间的代代祖宗的灵魂回家受享的意思。有的人还在自己的家门口(或者在屋子里)摆上供果、饭菜,迎接祖宗之神;挂上灯笼,为祖先照明道路。
8月15日(农历7月15日)的晚上,在伊势的街道上我看见了很多家庭的大门开着(平时日本人是不开屋门的),屋内灯火辉煌,人们在自己的家迎接、祭拜、超度祖宗。
盂兰盆节期间,日本的寺院为盂兰盆节举行各种佛事活动。佛寺是迎神、祈福、超度祖先的公众场所。
8月15日(农历7月15日)的晚上,我用好几个小时,累得汗水浸浸,一连去了三座寺院,考察观看日本的盂兰盆节。我发现,日本各个寺院所安排的盂兰盆节活动是不一样的,有的寺院念诵盂兰盆经,而有的寺院则举行供奉盂兰盆、献灯、跳舞等活动。
我们会馆对面有一个本誓寺。傍晚5点左右,本誓寺大殿的殿门大开,原来交过念经费的人们先后鱼贯而来。他们进入本誓寺大殿,在和尚的带领下,跪在大殿里念诵盂兰盆经。此时大殿里笼罩着一种肃穆和虔诚的气氛,念经人所颂的每一句祈祷的经文都表现出对祖先的美好祝愿和祝福。诵经直至夜里10点左右才结束。
寂照寺,在距我们会馆不远的古市街上。因这个寺的大殿还在修缮,所以这里平时冷冷清清,是很少有人来的,但是在盂兰盆节的晚上也热闹非常。当我还离寂照寺很远的时候就就听见音乐的旋律了。当我走近寺院时,只看见一片灯火辉煌。寺寂照寺里挂着许多灯笼,一些身穿彩色和服的男男女女纷至沓来解小亮。在不大的寺庙庭院中间搭建一个高台,那些身穿彩色和服的老人、小伙儿和姑娘们都围着高台跳圆舞。灯笼与舞人相映,使夜色笼罩下的人群和寺庙显现出勃勃生机,充满了温暖祥和的气氛徐铭泽。
我走过了舞蹈人群,在左前方看见还有一个供养台。供养台上立一个“三界万灵”的牌位。供养台上,堆砌着人们为祖先供献的各种礼品供果王学丰。人们跪在这里,拜祭祖先、为祖先祈祷,献上自己最忠诚的祝愿和供果。台下有一个盆子,盆子里香烟袅袅。这是人们为祖先所烧的香火。
舞蹈人群的左边,还有一个供桌米尼弹,中间挂着“地藏大菩萨”的献灯处。一些人在这儿排队,把点燃的蜡烛插在“地藏大菩萨”的牌位下,这是给回来受享的祖先照明。
出了寂照寺,我又到北面不远的大林寺。大林寺也有一个供养台。供养台前有一个盆子和荷花,盆子里燃烧着香火;供养台前围满了为祖先献的各种供果和祭品的人。但是这里没有舞台和舞蹈的人群。
从大林寺出来,我听见远处还响着同样的音乐,并且还有声声的爆竹,夜空中还时时的升起灿烂美丽的烟花,想来在远处那也是一个寺院,也在举行着盂兰盆会的舞蹈……
日本的盂兰盆节源于中国
盂兰盆经源于佛教经典。每年的七月是印度的雨季,在雨季佛教徒们不再出来进行佛事活动,故从七月到10月,称为“结夏安居”。因此念盂兰盆经,在印度只是佛教徒的一个法会,而不是民间的节日。
盂兰盆节是在中国形成的、道教与佛教结合的节日。
根据道教的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元节:上元节(正月十五日),祭天。七月十五日,就是中元节,祭阴。下元节(十月十五日),祭水。七月十五日就是道教的中元节,是超度鬼魂亡灵的日子。
(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引《盂兰盆经》记载的佛家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见其死去的母亲在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去让母亲吃饭。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赶快回来告诉佛祖。佛祖说:“你的母罪重,非你一人所能够就她。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菓放在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祖勅令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代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于是,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故后人因此广为传扬,乃至刻朩、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以解脱沦落到饿鬼队伍中的祖先之厄难。
佛家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传入中国后,其内容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孝道理念完全相符合孙浩森,得到历代王朝帝王们的提倡。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南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盂兰盆经》中的故事也被演化为节日。其后盂兰盆节开始在民间形成。
道教所认定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皆在七月十五日。我国自南梁开始,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相结合,成为追祭祖先、超度亡灵、祈祷冥福的日子。《荆楚岁时记》云:“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唐、宋时期,盂兰盆节与道教的中元节进一步结合,开始大盛。《旧唐书?王缙列传》记载:“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铃科百合子。又设髙祖己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舁出内陈扵寺观。是日,排仪仗,百寮序立扵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3]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録》巻八记载了北宋时期京都开封“盂兰盆节”的盛况:“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髙三五尺,王坚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魔域掉钱版,观者増倍。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榖、窠鬼,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纔眀即卖穄米饭,廵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jun通飨,熟食之义)豏(xian,即馅)、沙豏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户撒刀王,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4]
唐朝时期,日本派大批的遣唐使来到中国,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对中国的盂兰盆节非常感兴趣。日本学者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记载:“(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除虫大将军,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敕令诸寺佛殿供养花药等。”[5]圆仁和尚对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的盛会作了较详尽的描写,随之盂兰盆节的风俗也传到日本。日本古代史书《日本书纪》卷二十二记载:日本推古天皇十四年(公元606年),“自是年初,每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设斋。”日本学者佐伯有义注曰:“四月八日释迦诞生之日,灌佛会之初。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的始日。”[6]这里所说的“七月十五日设斋”,指的就是盂兰盆节。
唐宋时期,中国的盂兰盆节传到了日本,发展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节日。
[1](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1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元代陶宗仪撰《说郛》卷六十九下所引。
[3](后晋)刘昀《旧唐书?王缙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4]1986.(宋)孟元老四库全书·东京梦华録巻八.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文渊阁
[5](日)圆仁著,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佐伯有义校注《日本书纪》,普及会株式会社地点:日本东京
-----------------------------------------------------------------------------------
从未去过日本,根据河大李老师的这篇文章,“盂兰”是梵语,即“倒悬”之义。盆,是汉语,即盛供品的器皿;她理解为是供奉祖先,我觉得理解为“覆斗”也未尝不可,覆斗就是天穹,所以盂兰盆节是否可以理解为天母节或斗母节?
在东密中,有摩利攴天法,日语写作“観覧法”摩利攴天(炽盛光-大光明天)为毗卢遮那佛(光明天母)化身:
如是三悉地。出悉地化身成就。入悉地报身成就。秘密悉地苏悉地法身成就。即是三种常身正法藏。是故稽首礼毗卢遮那佛 稽首毗卢遮那佛开敷净眼如莲华 三界调御天人师大菩提心救世者 深妙真言加持法流入无生阿字门 白毫无相正遍知圆满恒照如日月 阿閦宝生救世者弥陀成就不空王 咸于悉地吉祥轮传斯妙法化诸有 慈心自在降三世金刚萨埵不动尊 无违誓愿应时期瑜伽事毕还金刚 我依毗卢遮那佛开心智印建标仪
------------------------------------------------------------------------
圆满恒照如日月,就是光明。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日本武士都信仰的东密的摩利攴天法和八幡大神(斗母-摩利攴天八臂),天照大神其实含义是差不多的。这样联系盂兰盆节为覆斗-天母-斗母节,正验证了盂兰盆节不是印度佛教,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在唐朝佛道儒是互相融合借鉴的。僧一行开始是学道的:
史料记载:
僧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见重于代。据《旧唐书》本传载。时年二十的一行。得京都著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汉扬雄所著的《太玄经》。一行很快即通达其旨。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从此名声大振。
另据《宋高僧传》记载。一行曾长途跋涉三千里。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个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更深,名声更震。一行为密教高僧,人称一行阿阇梨,为密宗传持八祖之一,被尊称为天师。一行品行高迈,刚正不阿。时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炙手可热,慕其学行,
吕帅希为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就有意拉拢他,张遂不愿为之所用,又怕因此而遭到迫害,于是逃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名为"一行"。
日本的唐密就主要是受僧一行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的影响。
僧一行传说:证明他与斗母法是有很深的渊源的。
僧一行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抗寒蚊子,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重生之香途。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简阳樱桃沟!"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寸,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朋友首日封。"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