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我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匠心之城
▲关注匠心之城,遇见诗意生活
就在9月7日,
常宝华先生永远地离去了。
短短的送别文字下,
几乎所有相声曲艺人都表示哀悼。
可能有许多人一时想不起这位
带给父辈们欢乐的老人,
但大家一定熟悉,
常宝华先生的孙子——常远。
常远至今都记得自己15岁时,
和爷爷在一所大学演出后废都物语,
爷爷把他叫到了后台,
当着好几位明星的面让他站在大厅中央。
“他叫常远孙倩妮,是我的孙子,
刚才他说了段相声,
下来还有脸问我说得怎么样,
这位少爷说的就不叫相声,
嘴里那么不清楚讴姆。”
后来,常远上了曲艺学校后,
又几次被当众当面批评,
于是渐渐与爷爷的关系疏远了ca1309,
“我其实是挺喜欢在舞台上演出的,
只是不喜欢跟爷爷一起演,
因为压力太大了。”
这一辈子,
常远都没被爷爷好好夸过,
即使是《欢乐喜剧人》第三季总决赛前,
常远将准备好的节目带到爷爷眼前,
老爷子还是那么一句:
我也没觉得哪里好的。
常远当时眼泪唰就下来了。
相声真的有那么难说吗?
相声起源于晚清旗人的八角鼓雷驰男装,
在演化过程中逐步加入了,
口技、变戏法、讲笑话等表演形式。
原本只是江湖卖艺人的一种表演,
就成了一门养家糊口的生意。
后来,清末著名艺人穷不怕(朱绍文)
——相声行公认的祖师爷,
一改之前表演形式的单独成章、毫无关联,
将其以一条主线汇融在一起,
成为一个曲艺门类雍齿简介,
并有了自己的名称——相声。
北京天桥的穷不怕雕像
两三岁的时候,邹智文
常宝华就被带到剧场,
当时叫杂耍园子,
看那些小演员练功吊嗓子,
很多名家的段子他都听过。
八岁时,常宝华到北京启明茶社当学徒。
隔年就开始登台表演。
相声同其他曲艺形式一样穿越之山田恋,
有着严格的师承关系。
穷不怕是第二代相声传人,
后来,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马三立先生,
是第五代相声人极品软饭王,
而常宝华就是第六代相声人。
为什么非要严格的排资论辈呢?
因为过去的传统手艺人生活没有保障,
完全靠手艺才能使全家有碗饭吃,
所以技艺不轻易外传,
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一旦徒弟成名,
同时师父年纪大了,
会很快就被人取代,少了生计。功夫状元粤语
即便行业讲究严格师徒的规矩,
但常宝华一直致力于培养新人,
他无心于获大奖,成明星,
相反,他扶植新人,甘做伯乐。
不仅如此,
老先生还一直致力于改革传统相声的形式,
过去传统相声,
因为需要吸引观众,收赏钱,
必然三俗:
各种脏口,荤口,伦理哏。
但常宝华却一直坚持,
相声界一定要反三俗!
因为相声不应该就是大蒜,
它也可以是咖啡。
他对郭德纲说:“目前的相声,
算是喜忧参半吧,
有喜有忧。
喜的是,相声演员多了,队伍壮大了,
不是过去的七八条枪了,
忧的是,像郭德纲这样的少点。”
在常宝华先生看来,
目前的相声作品,
新的有不少,但是好的少了。
那么什么是好相声呢?
就是听完了以后,
经琢磨,
给与观众一定的思索。
“我们的相声就是反映生活的,
反映老百姓接地气的生活,
是替老百姓说话的。”
“当初要不是出于我的肺腑为妃作歹,
又怎么能够写出兵的生活呢,
我在艇上当过操作兵,
我在舰上当过炮兵,
我请问现在的相声演员,
谁有那么三个月半年,
去这样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
各种事物呢?”
大师已去,精神永存懵懂的猪,
相声有新人,
相声更要有心人!
-END -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香牌皮鞋。)
转载须知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