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美国大兵如何构筑野战防御工事-战争事典
姜一郎
1941 年下发的野战条令FM21-100《士兵手册》(Soldier’s Handbook,1942年3月曾再版)有很多内容与《单兵与小部队隐蔽措施》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伪装与欺骗等内容上。另一方面,这些重复的内容在德军和英军的出版物中也能找到。《单兵与小部队隐蔽措施》指出,“快速挖掘堑壕”是现代战争中士兵必须掌握的技能;从传统意义上讲,步兵必须挖掘散兵坑,这是士兵的本职工作。”
1941年版FM21-100《士兵手册》
“在敌火力打击下,必须快速构筑工事, 以获得一定的防护;为此,你必须懂得如何使用挖掘工具,了解它的性能,同时还必须掌握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挖掘你想要挖掘的工事,特别是挖掘能够提供掩护的堑壕;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工事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来挖掘,并且需要职业军官在一旁指导和监督;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 你必须尽可能进行挖掘,以提高工事的质量。在平时的训练中,你要了解工事的种类、性能,如何挖掘各类工事,这种技能在战时的关键时刻为你提供可靠的防护, 甚至能够救你一命。挖掘工事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训练,这样你才能快速而正确的掌握挖掘技能,所以,尽量在战争爆发前,在敌军对你实施攻击前,学会挖掘工事的技能。”
一些新兵确实是由于缺乏训练而未能掌握快速构筑工事的技能,不过也有一些懒惰的美国大兵在敌军的炮兵火力准备后,利用弹坑快速构筑散兵坑,这些士兵也会从工兵那里偷一些TNT炸药,以省却锹镐之劳。总的来说,防御体系可以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步完善,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准备,那么不仅要构筑射击工事、挖掘堑壕、修建地堡,还要完善通信、储存物资弹药,并采取措施以适应战区的天气条件。在修建各类工事时,首先要修建的是射击工事和掩蔽工事,然后才是堑壕等交通工事。
《单兵与小部队隐蔽措施》将常见的野战工事大致区分为卧姿射击掩体、散兵坑、炮弹坑、狭长掩壕、交通壕和步兵班各类武器射击掩体。卧姿射击掩体是士兵在敌军火力打击下快速构筑的射击掩体, 在方便士兵掩护的同时,能够发扬火力打击敌军,这类工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出现了。挖掘卧姿射击掩体时最好用制式工具,但在敌军火力打击下,士兵常常找不到制式工具,此时也可以使用诸如“刺刀、钢盔、棍子”等简易工具。具体实施挖掘时,士兵在地面卧倒,在身体右侧快速挖掘一个地洞,而后滚入地洞,将身子隐蔽起来,紧靠地洞的右侧,向身体左侧挖掘,扩大地洞的范围,将头隐蔽在扩大的范围内,挖掘时肩膀和臀部尽量下沉,以避免敌军火力打击。
1942年版的野战条令FM21-45《单兵和小分队防护》,对各类散兵坑的描述十分详尽。图例展示了士兵不断完善散兵坑的过程:
1. 起初构筑蹲姿散兵坑,确保能够随时投入战斗;
2.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构筑胸墙被背墙,挖深散兵坑;
3. 逐步将蹲姿散兵坑改善成为跪姿和立姿的散兵坑。---
挖掘出的泥土尽量向地洞的前方(朝向敌方)抛洒,以增大遮蔽度;最后尽力扩大地洞范围,将脚收入地洞。“一般情况下,你能在10分钟内完成卧姿射击掩体的构筑,为自己提供较好的防护,在1小时内完成散兵坑的构筑。通常情况下,构筑完成的卧姿射击掩体能够防止敌军轻武器的直射弹道杀伤,能够部分防止敌军曲射火炮和航空炸弹弹片的杀伤;应尽一切努力,增加散兵坑前部的胸墙厚度,以-防止敌军的火力打击。”
士兵在战斗状态下,通常要构筑散兵坑,构筑散兵坑时,可以采取卧姿,但在没有敌火威胁的情况下,最佳的姿势是立姿。士兵在构筑散兵坑时,根据时间的长短和敌情威胁程度, 首先构筑蹲姿散兵坑,而后逐步修饰完善,逐步形成跪姿散兵坑和立姿散兵坑。用制式工具进行挖掘,士兵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立姿散兵坑的构筑,但使用步兵配备的挖掘工具,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士兵一般需要1.5小时左右;在土质较为坚硬的土地上构筑时,必须将散兵坑的底部扩大,以使士兵能够平躺,并提供较好的防护甚至抵抗坦克的碾压;对散兵坑进行修整的最后一步就是在坑底挖掘蓄水池,当散兵坑较为潮湿时,汇集雨水,方便士兵将水从蓄水池中舀出。
1941年版FM21-100《士兵手册》,抵抗坦克碾压图示
弹坑是野战条件下挖掘工事的理想地点,可以省却士兵的很多挖掘工作,而且利用弹坑来实施掩护,敌军也不容易分辨清楚哪些弹坑被利用,哪些尚未利用,从而增加欺骗性。如何利用弹坑来构筑工事以获得最佳效果呢?一般来说,在弹坑内部向敌一侧,“士兵构筑2-3英尺的正斜面可获得良好的射击位置,也能够有效防止纵射火力或炮弹的弹片杀伤”。也可以借鉴改造弹坑的思路,对路边的壕沟、河堤等自然地形进行快速改造,以形成合适的战斗工事。
随着训练实践和战斗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构筑两人用的战斗工事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具体构筑时,可以一人休息(同时充当观察员),一人挖掘,也可以两人同时挖掘以加快构筑速度。两人使用的散兵坑构筑完成后,可以一人休息,另一人实施警戒。正如1944年版的《步兵反坦克连手册》(FM 7-35 Infantry Field Manual, Antitank Company, Rifle Regiment)指出,从防护性能上讲,两人使用的散兵坑的防护性要差一些,但从心理上讲,这种工事可以增强士兵之间的战斗友谊。
散兵坑构筑完以后,如果时间允许, 应构筑连接各类散兵坑的交通壕,将作战单位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士兵可以采取爬行、匍匐前进等姿势,利用约610毫米深的交通壕在阵地内机动。这类狭长的交通壕仅供士兵机动使用,防护性较差,并非理想的战斗工事。
狭长掩壕能够防护各类地面火力和航空火力的杀伤,在坚硬的地面,或是经过砖石加固的松软地面上挖掘的狭长掩壕能禁得住坦克的碾压,是炮组、车组和反坦克单位理想的掩体。假如狭长掩壕与防御前沿平行,且挖出的泥土不堆成护墙,而是四处抛散,那么敌军从地面上观察是很难发现的,挖出来的草皮也应留下来以备伪装使用。
从一战到二战,步兵班各类武器的射击掩体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从外形上来看,狭长掩壕一般呈V形或十字形,每侧长183厘米,宽度较小,能够容纳一人即可,深度能保证士兵完全没入地面以下。掩体不能容纳两人以上,更多人需要掩蔽时必须另挖掩体。
《单兵与小部队隐蔽措施》对其论述较为具体,详细的列举了各类战斗条件下步兵班武器射击掩体构筑方法,并用更大的篇幅解释了其战斗运用情况。
在理想情况下,班长在确定各类武器射击位置时,要确保各类武器能够相互支援,并给每个单兵规定主要射击区域和次要射击区域。主要射击区域一般位于步兵班防御正面前方,次要射击区域一般位于与左右邻的交界处,不论是主要还是次要射击区域,距离防御前沿的最大距离均为200-366米。
在给单兵规定射击区域的同时,班长还要给单兵指定武器的预备发射位置,以便在战斗中,士兵能够根据敌情发展灵活选择射击位置,发扬火力,掩护翼侧和后方。“班长在指定全班各类武器射击位置,并为其规定主要和次要射击区域之后,士兵应根据班长指定的位置, 展开挖掘散兵坑的工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修整完善散兵坑。散兵坑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57米左右,也可以将散兵坑两两配置在一起;如果防御准备时间较长,或者防御时间较长,也可利用战斗间隙挖掘交通壕,将散兵坑连接起来。
如果士兵在夜间进入防御,挖掘好散兵坑以后,可以将其底部拓宽以便于休息,或者是将其与交通壕连接起来,利用交通壕休息……如果你的步兵班配备有自动武器, 如自动步枪、机枪或者是冲锋枪,你应该将其配置在班战斗队形的中央位置,并且靠前配置,这样这些自动武器能够发扬火力,对全班的防御正面实施打击,还可以掩护与友邻的结合部,同时还必须为这些自动武器指定预备发射位置,以达成同样的效果;根据战斗情况的发展,还必须指定一个射击位置(可以称为“第二射击位置”)以便其发扬火力,打击从后方出现的敌军。”
本文摘自《二战步兵分队战术》
★ 详解二战中英、美、德三国步兵分队所用战术,专业手笔,深入浅出
★ 20万字,200张示意图与照片,干货满满,诚意十足
★ 罕见题材,视角独特,从细微之处解读战场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