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时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如何得到安慰?-历史系的小狗青
姜一郎
“慰安妇”是日本人的称法,她们是二战时期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我们在用“慰安妇”时,要加双引号。而我在下文中称之为“老奶奶”。
二十二
8
很偶然,西墙在群里提起《二十二》。我不是一个很喜欢看电影的人,尤其是国产电影。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有的是被闺蜜拉着看的恐怖片,有的是被安利了许久的韩国电影。仅仅知道这样一个题材而第二天立马去看电影,这还是第一次。其实刚开始并不知道二十二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以为和《四十九日祭》一样表示的是一段时间,痛苦的、屈辱的二十二天,实际上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做纪录片之时还在世的“老奶奶们”,而到今天仅剩下8个。
整部记录片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平静。画面很平静,拍摄手法朴实,没有刻意地抖动;剪辑很自然,画面转换并不让人感到突兀;没有多余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没有配音,都是最最淳朴的方言。其中有几个镜头让我影响深刻,我觉得是有深意的,或许是过度解读。其中一个是天空和天气的变幻,贯穿着整部纪录片。开始的天空都是阴沉沉的,云层聚拢,后来突降暴雨,而后雨过天晴,阳光透过海南的树叶,而天气则是从地域的变化而显不同,在山西时正下着大雪,湖北则是没有太阳的多云天,到了海南则显得比较明媚。另一个是李爱连奶奶在叙述之时,画面原本是全黑的,透着一点点的光,然后光晕越来越大,持续了近十秒,最后整个画面变亮。而正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则是开始出现的被雪覆盖的小村庄积雪消融,恢复了生机,入目皆为绿色。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有意识这样安排,但是我从中看出了一种期盼与希望。
纪录片一开始就是飘着雪的村子,四面环山,白雪皑皑。气氛阴郁低沉。我知道白色喻意着纯洁、美好,但是还有死亡。其中一位老奶奶的葬礼正在进行,没有什么独特的仪式,静悄悄地,偶尔爆竹声响起。
老奶奶一个一个的出现在画面之中,画面很安静,她们安静地吃饭、安静地吃饭、安静地躺着,没有多余旁白,没有解说,只是在她们出现时,会显示名字、出生之年和逝世之年。我已经差不多忘记她们的名字以及长相,只记得有的奶奶还很健朗,有的奶奶走路颤颤巍巍,但是面目都是那样的和善。
在这不多的字之中,却能读出不少的心酸。很多奶奶都是1926年左右出生的,稍小的一个奶奶是1931年出生。那时她们不过是十岁出头的女孩,正值豆蔻年华,有的奶奶在遭受这份痛苦之时,还只是现在刚上初中的年纪。而很多在画面中的奶奶也没能看到这部纪录片,她们之中的很多人在纪录片播出之前就相继逝世了。
在整部记录片之中,有三个奶奶印象最为深刻。一个是湖北孝感的毛银梅奶奶,很可爱、开朗的一个奶奶。她是从韩国逃难来到中国的,原来叫朴太顺,因为觉得毛主席好,自己取了这个名字。奶奶一生没有孩子,领养了一个孩子。奶奶说很多事记得一部分,但是又忘记一部分了,但是她却能清楚地用日语说出当时日本人和她说过的话,而触及到更深的记忆,奶奶眼泪不住地流了下来,她不想再说了。王阿姨(奶奶的养女)说:“有的人曾经说她是日本人,但是她领养了我,她对我好,我就要对她好。”
第二位奶奶是海南的林爱兰奶奶,她孤身一个人住在“养老院”里,因为腿脚不方便,每天早上她“拖着”椅子出来,坐在门口,中午了进去午睡一会儿,下午再“拖着”椅子出来。而就是这样一位孱弱的奶奶曾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枪杀过两名鬼子,枪子还在她脑门上蹿过。她看上去是一位严肃的奶奶,虽然老了,但是还能看得出当年的英武与飒爽,但是提及这段旧事,双目也泛出了泪光。
第三位奶奶是李爱连奶奶,其实我最喜欢这个奶奶,我感觉我的个性跟她很像,但是她比我勇敢很多。奶奶自己一个人住,但是她一点也不抱怨。她说子女每月会寄钱给她,她有省下来的钱也会还给子女。“我最闲了,有空的话就自己砍柴烧饭。”当时日本人进村时,奶奶躲到山上去了,但是还是被日本人找到了,腿还被日本人用枪柄打了几下,到现在留下了病根。被抓进去后,奶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逃了出来。奶奶提起阿公(奶奶的丈夫)之时还是一副少女情态,他从来也没打过她,奶奶对阿公也很好,阿公已经过世,但是我能想象出岁月静好的模样。纪录片放到这个奶奶的时候,后面有个女生笑了,她说:“真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奶奶。”先开始我有些生气,为什么这么让人难过的纪录片还会有人笑,后来我不生气了,但却感到茫然。我们抱着怎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奶奶呢?我们又是以怎么样的心情来看待这段历史?
她们
我们
当画面中显示共有20多万妇女被迫成为“慰安妇”,我内心感到震惊,而后面观看的女生直接“啊”地一声叫了出来。不仅仅是数字让我们感到惊讶,而是作为这样一个如此多受害者的历史事件,却在历史进程之中渐渐被淡忘。如果说南京大屠杀因为它的惨烈而在教科书上有短短的介绍,它的发生时间、它的受害人数,提起这件事历史老师会有激动的神色。而“慰安妇”在教科书上并没有明显的字眼,或是老师不经意地提起,但是与考试无关,大家也就无意识记。20多万,逐渐变成32,变成22,变成8,最终变成0,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已经遗忘的太久,知道的太迟。
整部纪录片没有一位奶奶说起她们有多么多么的痛苦,她们或是领养孩子,或是参了军,或是结婚生子,她们和我们的奶奶一样,夏天慢慢摇着把蒲扇,冬天穿得严严实实,跟邻居唠唠嗑,或者是逗逗孩子,给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小猫一些食物。她们知足而又平静地生活着,只是被迫有了不好的经历,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生活,将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别人,我们认为她们很痛很苦,应该怜悯,却不知正是这种“异样”的眼光却更加重了她们内心的负担。就像纪录片之中有个奶奶不愿意露出面目,她怕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很多被侵犯的少女最大的痛苦或许并不是来自施暴者而是自诩为“同情者”的异样眼光。这些奶奶虽然经历了人生百态,内心足够强大,但还是提起伤心事会默默流泪,我们要爱护她们。
而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正视,这不仅仅是她们的苦难,更是整个民族的苦难。在从前“慰安妇”这三个字是被钉在耻辱柱上面的,对这群奶奶有所误解。现在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还能够看到不和谐的言论。整部纪录片没有刻意“悲惨”,也没有要激起民族的仇恨。只是用平和的画面来呈现这件事,这件曾经发生过的事。我们提起时可以义愤填膺,可以心疼难过,而不是不曾知晓的蒙圈。在看了纪录片之后,我知道了有人在为这群老奶奶“正名”、“争取权利”、“改善她们的生活”,她们有普通的农民、教师、学生,他们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留学生。山西的赵爷爷从1988年就开始关注这些受害者,帮他们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过了30多年,山西受害者的人数从123人到14年的12人,而到最后一个参加当年诉讼团的受害者也逝世之时,她们仍旧未能得到一声道歉。赵爷爷说很对不起她们,如果30多年的努力得到的是这样一个结果,宁愿当初没有扒开她们的伤口。韩国曾因为一部电影改变了法律,这部纪录片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预料。但当纪录片也成为历史之时,我们还能通过它触摸这群人,对她们能够带有更大的善意。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陈林桃(山西幸存老人)
“你们来看阿婆,阿婆就开心啊。”
——李美金(海南幸存老人)
整个过程之中,没有一个观影者看手机。纪录片很平静,影院也很安静,就静静地从开头看到了结尾。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纪录片,无须结伴而行。
-END-
没有拍摄图片,图片均来自微博,侵删。所有的人名全凭借不太靠谱的记忆,如有错误请指正。
文字:小狗青
排版:小狗青
图片: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