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互联网时代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之路!-慧天地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4-11

姜一郎互联网时代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之路!-慧天地

姜一郎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留意文末推荐)
经过近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和地质信息服务体系。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多年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工作,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信息资源的积累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种差距机虽然仍然存在,但更大的差距表现在信息服务方面,大批已建数据库发挥的作用与其应该和可以发挥的作用相差甚远。数据利用率并不高,数据应用交叉综合利用率也不高,多限于项目组或内部使用。为了让包括基础地质数据在内的地质数据资源服务于不同需求、多层次的用户,不断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在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地质调查全流程野外数据采集信息化、全要素业务管理数据信息化、全过程数据快速处理分析与适时汇聚共享,形成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智能化新模式和协同管理信息化新模式。这是基础地质数据与产品向社会集中服务,实现互联网+地质调查的重要契机。
云计算、大数据驱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地质调查工作也在不断演变,变得更加先进、更加智能。同时,城市地质信息化也在不断完善。
IT技术及其应用是地质调查现代化的驱动力,也必将成为城市地质调查创新与现代化的推动力。从地质调查的数据源、数据基础设施、分析解释评价、地质的信息服务等方面来不断加强地质信息化。
当然在强调地质调查工作信息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信息化的过程,特别地,要加强地质专家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尽量做到地质成果与信息化的衔接,使地质成果用信息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也要注重对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共享与应用。
地质调查工作的信息化并不是全然的解决方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鸿沟、数据孤岛是普遍的现象。随着地质调查数字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范围的逐年扩大,我国积累的地质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但是,受数据格式、数据权限、数据存放地以及观念制约,即使同一个单位的人要想获得自己所需的数据,往往都要费一番周折,不同单位间数据获取难度则更大。
并且从技术上来讲,地质调查涉及多个领域和专业,其中包括静态与动态,2D与3D,地下与地上,原始、中间阶段与成果数据,且不同专业调查与监测各自进行。不管采用哪些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方法,都不能一项调查建立一个数据库、一个数据库开发一个管理系统,而应该加强对城市地质调查数据的综合管理。如何对如此复杂数据进行综合管理是值得认真研究。
云计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资源聚合和虚拟化、应用服务和专业化、按需供给和灵便使用的服务模式,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而面对海量碎片化非结构化数据、海量空间数据的挖掘,地质大数据能更加精确地梳理存在的问题,更加精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驱动地质调查从数字空间走向智能空间。云计算与大数据也将是驱动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从“地质云1.0”看我国地质信息共享服务
如何把那些零散的、各部门各自所有的地质资料统一归纳起来,实现地质资料的共享,促进地质工作顺利开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一个平台,将地质调查产生的地质资料和成果收集、处理、检查入库,形成多源、异构、海量的地质“数据中心”。同时,综合利用GIS、三维、数据库等技术,服务于基础的地质调查及专业研究、政府规划管理及决策支持、社会公众的地质信息共享服务。
地质调查需要为地质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查询、选择地质数据与地学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综合分析评价及应用,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决策层提供在城市规划、发展、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地质资源利用、地质安全保障和地质条件优选等方面所需的系统的、全面的地质信息,也能体验社会化公益服务价值。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构建完成并上线运营的“地质云1.0”正是响应地质调查技术升级,推进地质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该平台整合、汇聚了大量地质数据与产品资源,并基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及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云端的数据共享。特别是针对地质调查专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一站式便捷实现云端在线数据共享,获取计算、存储、软件资源与各类信息服务。
当然,地质服务,还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贴合度和可理解的大众地质服务,而不仅仅是看不懂的文字报告。地质云1.0正在辐射到地质全行业,不仅实现智能化的专业地质工作模式,也主动去了解公众的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不仅是“地质云1.0”,目前,各类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已经在多领域、多场合应用,比如服务规划建设,服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服务地质灾害业务管理,服务应急水源地选址,服务国土耕地质量监测,服务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研究,服务重大生命线工程检测,工程建设方案优选等。
未来要把各类平台逐步整合,并纳入规划、建设、管理中,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与服务等信息无缝衔接,进一步完善数据库,拓展用户范围,发布更加丰富的地质信息产品,提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的应用,更好地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
“地质云”同时搭建了云端平台和应用服务,实际是要借助云平台的建设推动整个地质调查信息化进程,最终要从整个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辐射到地质全行业,实现智能化的地质工作模式。
目前,我国地质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广大业者要借助“地质云1.0”等平台的建设,逐步提升地质工作的科技水平及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整个地质调查信息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来源:《GIS时代》(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赵鹏大院士:新时代地质工作新特征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
深入一线|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职工于仪陇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工作剪影
87个三维地质模型,太直观了,比出野外都管用!

编辑/游志龙 审核/游志龙 郭晓非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