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五大名器之首,流光溢彩!-诗雨茶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4-15

姜一郎五大名器之首,流光溢彩!-诗雨茶

姜一郎
佛经中有言: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
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一说到琉璃,
首先就会想到其瑰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传奇的色彩。

琉璃,
带着些通透的色彩,
恍然如美玉。
中国文人心中的玉质、玉德
一直影响东方美学至今。
宋人欧阳修诗云:
“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可见一盏琉璃器
如倒空碧浸、寒溪衔水,
静静地驻足在文人的生命里。

沈从文先生说过:
“美的东西带有一种忧愁,
人在看到时有一种无奈,
生怕它会转瞬而逝。”
一般提起琉璃,
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宫殿寺庙屋顶上的瓦。
《长恨歌》中有一句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从中可知,
唐时宫殿里已有琉璃的存在了。

琉璃,
亦作“瑠璃”,
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之首、
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之一。
据《明制》记载,
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琉璃,
要四品以上才有。

我国古代最早制造琉璃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
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
经过提炼加工后制成琉璃。
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
古人称之为“五色石”。

到了汉代,
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
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手中,
一直秘不外传。
由于民间很难得到,
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

在2008年6月,
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故事
传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
熔炼间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物质,
仿佛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结果,
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
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
原物赐还,
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此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
将“蠡”制造成精美的首饰,
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
同年战事起,
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
离别时将“蠡”送还。
相传,
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
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眼泪在其中流动
(琉璃的光泽和气泡流动)。
“流蠡”之称,由此而来。

历史渊源
琉璃中,
最被人熟知的是“战国蜻蜓眼”。
虽然流行于战国时期,
但是它最初却不是中国本土的琉璃制品,
而是埃及与西亚地区的琉璃制品,
它的元素成分属于钠钙玻璃。

当时的“蜻蜓眼”珠
由埃及通过早期游牧民族的自由贸易,
流传到战国时期的中国,
并大受欢迎,
而后被中国的技工运用自己的古代琉璃技术进行生产。

战国晚期的“蜻蜓眼”珠的化学成分
与春秋末期的珠子有很大的变化,
已经是以氧化铅和氧化钡
作为助溶剂的铅钡玻璃制品。
这是中国当时特有的一种加工配方,
自此,
中国技工不仅可以仿制“蜻蜓眼”珠,
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品种。

从早期为了追求仿玉效果
所产生的不透明的琉璃,
到了汉代,
已经有一部分琉璃制品变得晶莹剔透了。
而后琉璃制品也显得越来越透明,
接近水晶的质感,
不过配方和烧制方法
已与最初的琉璃相差甚远了。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
相当费时,
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
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
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
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
所以在当时来说是相当珍贵的。

不过现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制造者们创造了新的方法来制作琉璃,
虽然与原来的不同,
但是却比古时的好看。
越来越多的玻璃制品和水晶制品涌现,
也有各色的宝石制品,
琉璃自然而然从珍贵难得的高级品,
变为平常随处可见的工艺品。

诗与茶,留自己一片闲暇!
这里不仅有诗、有茶,还有深度文章、价值资讯,让我们做朋友吧~

关注就对了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