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二战最大谜团|希特勒为何在敦刻尔克放走34万英法军队?-国史馆
姜一郎
或许是担心失去与英国和谈的最后可能,或许是过分倚重空中轰炸,或许是为了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希特勒“下令”暂停进攻敦刻尔克,让撤退的英军有了卷土重来的资本。
每隔五年的5月下旬,都会有50艘曾参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小船故地重游,来到法国北部的这处港口,纪念盟军在二战历史上创下的一次奇迹。75年过去了,2015年也不例外。
1940年5月10日起,希特勒指挥德国军队绕过“马其诺防线”,进攻拥有300万军队的比利时、荷兰、法国和卢森堡。德军指挥官采用创新战法,令对手措手不及,制服了在人数上占优的盟军。德国装甲部队横扫法国北部,将英法联军切成两段,并把数十万盟军逼困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一隅。
5月26日到6月4日之间,近34万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搭船穿越英吉利海峡,撤退到英国本土,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该事件甚至被一些人称为“20世纪历史的转折点”。而英国民间力量组织各色船只奔赴救援的努力,也被誉为“敦刻尔克精神”。
6月4日,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取得令人惊诧的成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议会下议院发布了这段耳熟能详的演说:
“我们要坚持到最后,我们要在法国作战,我们要在海上作战,我们要以更强的自信和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街头、在山丘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英军从欧洲大陆战场上败退后,丘吉尔在内忧外患之际的这一演说,重新激发了英国人的士气和斗志。然而,如果代号为“发电机行动”(Operation Dynamo)的敦刻尔克撤退计划只达到英国方面的务实预期,丘吉尔恐怕就很难讲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了。
来源:BBC
同盟国方面对当时局面的预期相当悲观,英国甚至已经做好向德国有条件投降的准备。于5月26日启动的“发电机行动”,原本预计只能撤出最多4.5万士兵,但最终的实际数字是33.8万。必须承认,当时希特勒在德军是否应乘胜追击,继续向敦刻尔克前进的问题上所持的态度,让盟军的撤退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5月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向敦刻尔克方向的进攻。这一持续60小时的命令为盟军在敦刻尔克组织防御并准备撤退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德国人的“慷慨”对陷入绝望的盟军来说可谓天赐良机。他们组织了一次历史性的撤退,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针对希特勒下达停止进攻命令背后的原因,无论是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还是历史学家,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共识。一种阴谋论认为,希特勒的命令是为了故意留给敦刻尔克的英军一条生路,为其与英国媾和换取更优越的条件。
但主流历史学家并不支持这种看法,甚至认为其不值一驳。然而,在历史修正主义者、白人至上主义者和为希特勒辩护的人看来,他们相信,希特勒这一仁慈的举措是在展示光明正大的姿态——故意放走英军,英国就会“欠他一个人情”。
这些人认为,希特勒不是疯子和暴君,而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允许英国撤军是为了在同英国的谈判中获得更好的和平条款。而在执行对苏作战的“巴巴罗萨”计划前,他也需要英国站在他这一边。战后,一些德军将领对希特勒这一命令的负面看法似乎佐证了此类观点,该理论也因此获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
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军士兵。来源:Imperial War Museum
其他人则为希特勒的这一决定注入了种族主义元素,认为他希望避免杀死太多盎格鲁-撒克逊人,因为在他眼中,这一人种优于其他敌人。还有一些更离奇的解释,比如:在“欧洲银行家”或是秘密组织光明会(Illuminati)的吩咐下,希特勒希望把战事延长。甚至有说法称,这位德国元首实际上是深藏不露的英国特工。
军事史学界的主流看法,并不如上述说法这样耸人听闻。战场上错综复杂的形势,也许才是希特勒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核准前方战地指挥官业已做出的停止前进命令的真实原因。
自5月10日起,德军已连续作战两周而没有进行任何休整。包括希特勒在内,曾经历过此前一场世界大战的人都了解,这对士兵意味着什么——这些深入法国作战,已经蒙受重大损失的德国军团需要休息,需要补充兵员并重组部队。
此外,德国装甲部队行进之迅速超过预期,大大领先步兵和补给部队,已出现燃料和弹药短缺。不止如此,就在先头部队前方25公里的敦刻尔克地区,其地面条件并不适合坦克的行动,那里的沼泽和沟渠早在一战时就给德国军队带来过麻烦。
德国《世界报》提供的说法是,德国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在法国西线战场作战的A集团军坦克部队司令冯?克莱斯特(Ewald von Kleist)报告称,其部队中的坦克已有一半在两周的恶战中报废,而这正是德国最高层决定停止前进的最关键原因。
冯?伦德施泰特(右一)
5月24日,A集团军总司令冯?伦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想要保存他的坦克部队,并把击溃南方的法军视为更需要做的事。当时,他下令执行收尾行动,而希特勒核准了该命令。冯?伦德施泰特的考虑是为了让拉得过长的战斗纵队赶上前线先头部队,以完整的阵型作战,而不是让大量部队跟在箭头部队身后行军。
而这时,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Hermann Wilhelm G?ring)主动请缨,向希特勒保证,动用空军就能把敦刻尔克的英军扫荡干净。希特勒自然乐得让与其关系密切的戈林一试。尽管很难相信仅靠空军就能对海滩上的盟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希特勒至少认为,空军可以对盟军的撤退施加足够大的压力。
战后,一些德国军官称,他们在接到要求停下坦克的命令后感到“震惊”。不过,当时的坦克部队战地指挥官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在来到正向敦刻尔克挺进的他的先头部队后,承认冯?伦德施泰特要求停止前进的做法是正确的。
他认为,坦克部队穿越湿地将为其王牌部队带来不必要的牺牲。然而,在古德里安的战后回忆录及其与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Sir Basil Liddell Hart)的对话中,他却转而抨击这一命令。
研究20世纪德国社会史的英国学者伊恩?克肖(Ian Kershaw)认为,在5月24日这关键的一天,希特勒只是同意了冯?伦德施泰特的建议。当时的希特勒仍在接受下属的建议,而不是推翻。而当两天后他意识到这个错误,并开始走回头路时,一切已经太晚。英国已经开始组织撤退。
5月26日晚,德军重启进攻后,优先目标已转向南方仍有大批法军驻守的巴黎以及法国心脏地带的其他地区,而这时的敦刻尔克已成为次要目标。
6月1日,三艘参与撤离行动的小船。来源:Imperial War Museum
尽管如此,德国军事部门的信件也并没有支持“希特勒故意放走英军”这种说法的证据。事实上,在《每日电讯报》曾披露的一封1940年5月28日的信件内容中,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德国劳工部长表示,预计敦刻尔克的英军将被彻底消灭。
“5月10日以来发生的一切,即便在有着对胜利坚不可摧的信念的我们看来,也像是一场梦。在未来几天,英国远征军五分之四的部队,以及法国军队中机动性最强部队的一大部分,都将被我们消灭或俘虏。下一波攻击即将开始,而我们执行作战的力量对比将是2:1,对德国战地指挥官来说,这种情况前所未有……”
德国人并没有原地不动,坐视英国人撤退。恢复进攻后,他们一直向海滩方向推进。事实上,德军的炮火、飞机投下的炸弹以及机枪子弹一直无情地砸向正从敦刻尔克撤退的盟军。
但德国人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天气不适合飞行,在英法军队九天的撤离行动中,奉命对敦刻尔克实施轰炸的德国空军大多数时间都无法出动,仅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对盟军的海上撤退实施了干预。
而在敦刻尔克,盟军的撤退也并非溃退,对英军来说尤其如此。远在海峡另一面的英国领导人早早做好了打算。英国前记者和播音员尼古拉斯?哈蒙(Nicholas Harmon)一项较早的研究称,法国和比利时没有让盟友英国失望,“倒是英军指挥官对友军实施了有条不紊的隐瞒欺骗,使英军在撤退中免于腹背受敌”。
5月22日,丘吉尔内阁决定从法国撤出英国远征军。陆军大臣艾登(Anthony Eden)向远征军司令戈特(Lord Gort)正式下达了向友军隐瞒英军撤退打算的命令。丘吉尔也对外隐瞒了英国的意图。他向法国总理雷诺(Paul Reynaud)重申了英国力争取胜的坚定立场。
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中)。来源:Imperial War Museum
即便在英国已做好撤退准备的时候,他们还说服比利时军队继续作战。后者也确实做到了,他们留在战场继续坚守了五天,拖延了东部战线德国B集团军向敦刻尔克的挺进。5月27日,比利时军队向德军投降。
英军司令戈特获得指示,不要将已经开始撤退的消息告诉法国和比利时友军。敦刻尔克东南方向的英军部队早早撤出,留下法国的七个师独自抵御德军。就像比利时人一样,法国人继续作战至弹药用尽,把本可能涌入的德军按在了敦刻尔克以外的阵地。
在英法军队撤退到敦刻尔克后,盟军开始组织渡海行动,撤回英国。法国政府抗议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要求法国军人须以等同于英国军人的数量登船撤出敦刻尔克。但在实际撤退中,这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在法国人试图登上船只时,英国海军的海勤人员组织士兵用刺刀威胁他们退后,而且至少出现过一次英军向试图登船的法国士兵开枪的事件。直到几乎全部英军撤离敦刻尔克后,剩余的法国士兵才开始撤退。
在最终成功撤出的33.8万人中,约有21.5万英军以及12.3万法军和比利时军人。6月4日,敦刻尔克港向德军投降,4万法国士兵被俘。
5月31日,停靠在英国多佛港的一艘驱逐舰的甲板上站满了英军士兵。
来源:Imperial War Museum
德军进攻的延缓,盟军地面部队的顽强抵抗,英国皇家空军的有效掩护,全力以赴的渡海行动以及天气带来的好运,让盟军的撤退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尽管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战斗车辆、枪炮以及海量弹药和燃料,但大规模英军得以保存下来,以待来日再战。
英国学者伊恩?克肖认为,这可能是个决定性的时刻。如果英军被消灭在敦刻尔克的滩头,希特勒长久以来希望英国就范的梦想就有可能成真,但谁也不会知道了,这只能是猜测。
他说,人们可以相信的是,如果英军在敦刻尔克消失殆尽,那么英国国内就谈不上还有军队。那样的话,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英国也许将被迫达成协议,与德国站在一起,让美国暂时远离战争。这样德国就能放手在西欧作战,并在之后进犯苏联。
研究德国军事史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塞蒂诺(Robert Citino)说,战后出现了一个历史学派,将德军在二战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希特勒的某些错误决定。这些著述大都出自希特勒曾经的手下,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评论,但希特勒则没有机会再为自己辩护,也很少有人愿意在1950-1960年代为希特勒的某些军事决策作辩护。
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向敦刻尔克前进,人们已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他把英军留给戈林和德国空军;由于担心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德英冲突的可能化为泡影,在最后给予英军致命一击前出现了犹豫;突入法国北部的德国装甲部队燃料行将用尽等等。罗伯特?塞蒂诺认为,希特勒和他的参谋们共同遭遇了这场犹豫不决的完美风暴。
5月31日,一位商船水手搀扶一名受伤英军士兵走上跳板。
来源:Imperial War Museum
在冯?伦德施泰特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后,希特勒发现在德军参谋部内部以及战地指挥官当中,都有不同的声音。希特勒多少与他们开会讨论了此事,且正如他通常做的那样,他应该会展示自己与下属间意见的不同,而这是一种增强其权威并增大影响力的方式。
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与冯?伦德施泰特站在了一起。罗伯特?塞蒂诺认为,这可能与希特勒的个人感觉相符:既然法军已被粉碎,而英国人也已经逃离战场,他们怎么还会回来呢?至少,在相当相当长一段时间,三、四年之内,他们都不会再回来。事实正是如此。
罗伯特?塞蒂诺说,从1940年时的观点看,无论如何发挥想象力,德军都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如果认同这一点,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何出现了“敦刻尔克奇迹”。当然,现在从事后看,德军显然失去了一个粉碎英军、并让英军难以重整旗鼓的大好机会。但他说:
“作为历史学者,我认为我们该做的是要回到当时的情况,试着理解当时的决策,对我们认为错误的进行批评,对我们认为正确的进行赞赏。但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德军,他们本该如何做,就能赢得二战的胜利,而我认为已经有太多有关敦刻尔克的文献做的都是这件事。”
5月31日,从敦刻尔克成功撤离的军人在伦敦Addison Road车站享用茶点。来源:Imperial War Museum
他说,在当时复杂的战局中,毫无疑问的是,德军坦克没有开到海边,没有开向海滩。一旦确定进攻,那一定是一次复杂的军事行动。比起正在撤退的英军,德军将遭受更大的伤亡。
“我们可以再次事后说,根据某些永恒不变的战争规则中的标准,德军放弃前进铸成了大错。但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也可以考察研究德军的决策传统,以及第三帝国令人好奇的指挥层级和决策机制,并解释为何发生了这件事。”罗伯特?塞蒂诺说。
那么,敦刻尔克真的是20世纪历史的转折点么?英国学者伊恩?克肖表示,这确实是二战中的转折点之一,但二战中有很多意义更为重大的转折点。
1940年从敦刻尔克撤出的英军,于四年后重返欧洲作战。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